理论教育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祝作利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祝作利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祝作利祝作利祝作利,河南夏邑人。2006年3月,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兼陕西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陕西省纪律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祝作利主任担任着陕西省西咸新区推进办公室第一主任,积极推进西咸新区的建设。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祝作利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祝作利

祝作利

祝作利,河南夏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出生。西北大学经济系77级本科生,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硕士研究生。2006年3月,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兼陕西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008年4月,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兼陕西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陕西省西咸新区推进办第一主任、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办公室主任、陕北能源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陕西省纪律委员会委员。

工作业绩

2010年10月20日,《陕西日报》刊登陕西省发改委祝作利主任《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署名文章。

祝作利,2008年4月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兼陕西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陕西省西咸新区推进办第一主任、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办公室主任、陕北能源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民生事业、经济建设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他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为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坚定发展决心

祝作利在他的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通过参加部门召开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经济形势分析、重大项目论证、重大规划编制、重大课题调研等工作会,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充满自信。尤其在对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上和对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上,强烈而坚定,进一步增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自觉性。

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祝作利都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期望全面提升自己,以更好胜任自己的职位,以期为人民和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组织建设西咸新区的工作

为了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一部分,西咸新区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祝作利主任担任着陕西省西咸新区推进办公室第一主任,积极推进西咸新区的建设。他指出西咸新区建设的使命是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使其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可以加快两市同城化发展,进而形成南融北跨、东拓西接、山水城塬一体、渭河横贯城中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新格局。西咸新区拥有独特丰富的资源禀赋。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充沛、生态河流较多、产业基础较好,具备了国际化大都市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只要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好,集聚全球智慧,科学定位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完全能够将西咸新区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和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现代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实现包容性增长。

祝作利主任指出近百年国内外城市开发实践表明,城市新区既是人口聚集的新载体和代表城市现代形象的新窗口,又是丰富城市功能的新平台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新龙头。西咸新区需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需要以开发区的理念来规划建设西咸新区。通过高起点的规划引领建设,要汇国内外之智﹑集省内外之力,充分听取专家学者﹑民众和各方面的意见,全方位地挖掘本区域的发展优势。然后根据西咸新区特点,按照彰显文化底蕴、集聚现代产业、建设美好生态的发展思路,将西咸新区的资源禀赋、历史文脉、生态条件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优化充分融合起来;要坚持大战略、大视野、大融合的思路,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口径衔接和全方位配套,形成若干个连接紧密、通达顺畅、功能配套、各具特色的组团,使其真正成为未来大西安的城市名片,既体现皇城气魄,又兼具现代风貌和国际形象。

经济建设工作

2011年3月,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祝作利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陕西省将规划建立综合的立体交通运输系统,区位优势有望使陕西成为重要高速铁路交通枢纽。(www.daowen.com)

祝作利表示,高速交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强,但同时仍存在很多欠缺,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部署,将建立综合的立体交通运输系统,即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具体目标是,力争市市通高速铁路,县县基本通高速公路,重点区位有机场。

祝作利介绍,目前除西安—郑州高速铁路已建成通车外,加紧建设的还有西安—兰州、西安—大同、西安—成都高速铁路。他认为,就高速铁路建设来说,陕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这一区位优势决定其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周边省份也希望通过西安这座桥头堡,更多地向西部延伸。陕西就曾与湖北、重庆联合向国家建议,将兴建西安—武汉、西安—重庆高速铁路列入“十二五”专项部署规划,另外,已经与内蒙古共同申请建设西安—包头的高速铁路。2009年2月,就陕西省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祝作利主任回答《陕西日报》记者提问。

记者:此次铁路规划,资金投资之大、涉及工程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请问这么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规划出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祝作利:目前,我省的铁路运输能力,总体上还是偏低,运输通道不畅,人们买火车票还很困难,高速客运铁路、关中城际铁路需要加快启动建设,铁路网的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铁路建设拉动的产业链条很长,可以有效地拉动内需,这些现实状况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铁路建设的步伐。

记者:对于我省的客运,公众解读为在未来几年内,将会进入高速铁路时代。可以这么理解吗?

祝作利:高速铁路是未来客运的发展方向。在“2581”铁路网规划中,郑西客运专线、西安—太原客运专线、西安—成都客运专线、西安—兰州客运专线和关中城际铁路重要路段都是高速铁路。尤其是郑西客运专线,自2005年开工,投资170亿元,计划今年年底之前完工。这条铁路是我国目前在建铁路中设计标准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投入使用后,西安—郑州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不仅是郑西客运专线,其他几条客运专线,我们也将加快前期工作步伐,早设计、早开工、早建设,争取3~5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高速铁路网,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连接周边的一日生活圈。以西安为中心的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将有效地释放现有铁路运能,真正实现铁路的客货分离,增强我省铁路的客货运输能力。

记者:新建的西安北客站,公众也非常关心。请问建成后的西安北客站将是什么规模?

祝作利:西安北客站现在正在紧张施工之中,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南站房就将投入使用,成为郑西客专进入西安的一个重要节点。建成后的北客站将会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主站房客运建筑面积将达到16.5万平方米,18台34线的站场规模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客运站场。

记者:这些铁路规划真正实现后,将会达到怎样的效果?

祝作利:“2581”铁路网架建成后,将显现四大效果:一是运输能力显著提高。铁路网密度、人均拥有的铁路都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比现在分别提高48个和1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多个百分点;铁路客运发送将过亿人次、货运量5亿吨左右,均翻一番。二是煤炭运能大幅提升。除满足省内运输需要外,还将形成2.5亿吨以上能力的4条外运通道。三是客运高效快捷。4条客运专线以及关中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1小时生活圈”,民众的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四是西安铁路枢纽功能强化。8条辐射线等工程建成后,西安全国性重要的枢纽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

能源建设工作

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在全国确定了5省8市作为低碳试点后,祝作利谈到了试点的目的及意义。祝作利说: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立足国情、统筹兼顾、综合规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推广,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陕西入选低碳试点,可以说是代表西部地区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祝作利说:陕西省南北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南部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独特的区位条件形成了较为敏感的气候特征和生态屏障功能,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从产业结构来看,陕西省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工业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所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需求尤为迫切。从能源消耗结构看,尽管近年来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消费方式并未得到根本转变。从节能减排看,“十一五”陕西省单位国内生产中,总值能耗连续下降,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将陕西列为全国低碳试点,不仅对于陕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发挥陕西在西部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西部地区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祝作利谈到发展低碳生活的着手点,他说道:首先研究制订低碳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提供行动方案和政策支持。二是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我们将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三是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实施,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四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五是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