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西安事变
——结束内战,实现国内和平
战争档案
时 间:1936年12月
参 战 方:东北军
战 场:西安
战争回放
1936年12月4日下午,天色阴森,寒风凛冽,古城西安在寒风中打着冷战。往常的西安火车站,突然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军警布满了站前广场。3点钟,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一列专车徐徐开进火车站。从车上走下来的是全副戎装的蒋介石。蒋介石的脸色没有一丝笑意,他向欢迎的人们微微点了点头,便坐上汽车直接来到临潼华清池。
这已是蒋介石一年当中第二次来西安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但顽固的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平息了“两广事变”后,又腾出手来,继续他的“剿共大业”。
一、暴风雪前夜
10月22日,蒋介石曾飞抵西安,停留了一个星期,鼓动张学良、杨虎城在“剿共”中为他打头阵。蒋介石离开西安后,张学良曾两次飞往洛阳,面见蒋介石,请求蒋介石抗敌。
蒋介石却对张学良说:“你的责任就是剿共,不许到绥远抗战,若要不然,就把你换掉。”这一回蒋介石再一次飞抵西安,是准备大打一场内战的。他已经把军事机器开动起来,正在向河南集结重兵,随他一起来到西安的军界要员中,就有蒋鼎文、卫立煌、朱绍良、陈继承、陈诚、万耀煌、陈调元等人。此时的西安,真可谓星将云集。十足的火药味布满了整个城市。
蒋介石住进华清池以后,张学良每天都去请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陈述东北军官兵普遍希望抗日,不愿打内战。蒋介石当然不答应张学良的请求,企图以种种理由劝说他,而且还常常呵斥他。
12月7日晚上,张学良再次来到华清池,准备对蒋作最后劝谏。当他跨进蒋介石的住所五间厅时,蒋介石手里捧着线装的《曾文正公全集》,正在认真地阅读着。见到张学良,他脸上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张学良看了蒋介石一眼,开始了他的长篇陈述:“日寇侵略我国,贪得无厌,步步紧逼,继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已名存实亡。最近,日伪军又大举进犯绥远,进一步窥视我国西北,国家民族存亡,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了。在这种情势下,无论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着想,还是为委员长个人的威信着想,都应该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不停止内战,不举国团结一致,就谈不到抗日,不抗日,也就谈不到救亡图存。现在全国的人心,都一致要求政府抗日。若再继续‘剿共’打内战,必然丧失人心,绝对不会有好结果。请委员长三思而行。”张学良潸然泪下,说到动情处,以至泣不成声,“出于对领袖的尊崇,我仍要冒死进谏。我以为,委员长必须悬崖勒马,领导全国团结抗日,才是振兴国家唯一正确的道路,否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会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张学良慷慨陈词,声泪俱下,蒋介石却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蒋介石被气得气愤不已,大发雷霆,“训斥”张学良年轻无知,受共产党的欺骗和麻醉,最后竟拍着桌子大声说:“即使你用手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计划也不能改变”,并臭骂到:“你这样,我要枪毙你!”
张学良“哭谏”失败后,杨虎城又去了一趟华清池。蒋介石虽然没有像对张学良那样对杨虎城拍桌子,但措辞也很严厉,表明“剿共”决心已定,是不会改变的。
张学良、杨虎城在劝蒋不成的情况下,认为“对蒋也仁至义尽了,为了国家的前途,现在只有大干一场。”他们决定,按原有的防区分工:东北军负责临潼方向;十七路军负责西安城内,但行动的具体日期还没有定下来。
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在中共西北特别支部的领导下,西安的青少年学生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游行请愿活动。
拂晓,天色阴沉,寒风呼啸。西安各校的学生带着连夜赶制的纸旗、标语和传单,在校内会合。八九点钟,南院门广场上陆续聚集了1.5万多名学生,人们唱着救亡歌曲,呼喊着抗日救亡口号。
在请愿代表团刚刚宣布大会开始时,传来了军警枪伤一名小学生的消息。顿时,全场气愤万分。会后列队到西北总部、省政府、西安绥靖公署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下午三四点钟,队伍又向临潼推进,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张学良把学生去临潼请愿的事用电话报告了蒋介石。蒋介石恼羞成怒,立即电令张学良派兵镇压,连声吼叫“要格杀勿论”。张学良怕学生有危险,连忙乘车追赶游行队伍,劝学生回去,并说:“否则会发生流血惨案。”学生们回答:“我们愿为救国而流血!我们愿为救国而牺牲!”
一个学生大声说:“张先生,你的家乡东北已沦陷了五六年,你的祖宗坟墓还在那里,忘记了吗?现在,眼看日寇要发动全面进攻,你们的枪还要打自己人,目的何在?我们要同蒋介石去算账!”说罢失声痛哭,不一会儿,全场哭成了一片。
青年学生们边哭边喊着“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情愿为救国而死!”那哭声痛彻心扉,讲述着一个民族的苦难,那喊声惊天动地,要卷起千层巨浪。
张学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掩面而泣。他激动地说:“各位同胞!各位同学!我张学良是国家的军人,不是蒋某人的走狗。我的枪决不打自己人,你们的要求也就是我的要求。请相信我吧,我没有忘记家乡,也没有忘记祖宗坟墓,我不是愿意做亡国奴的人,我的最后一滴血一定要流在抗日的战场上。我不辜负你们的救国心愿,也决不欺骗大家,一周内我用事实答复你们。如果逾期欺骗了大家,我张学良甘愿你们群众在任何地方把我处死。请同学们先回城去吧!”
学生们见张学良如此真诚,才折回西安,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
当晚,张学良去见蒋介石,转达了学生的请愿,随后乘机进谏。蒋介石气愤地打断了张学良的话:“你到底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呢?还是站在国家大员的立场呢?告诉你,对于这些青年,除了用枪打,除了用刀杀,是没有办法对付的。”至此,张学良终于明白蒋介石不可理喻,他无话可说,默默地退出了蒋介石的房间。发动事变的决心已定。
张学良已了解到8日蒋介石曾召开一次军事会议,没有邀他参加,蒋鼎文又暗示,蒋介石要他交出军权。
10日,张学良、杨虎城经过商谈,一致认为机会不等待人,决定当天准备好,11日夜间(实为12日清晨)行动。
看来,一场暴风雪在所难免。
二、兵谏华清池
1936年12月11日晚,杨虎城公馆新城大楼宴会厅,金碧辉煌。张学良、杨虎城正在这里联合宴请南京政府军政大员和西安的各界名流。男宾客们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马褂长袍,夫人小姐们则个个珠光宝气,惊艳照人。张学良、杨虎城与蒋鼎文、陈诚、卫立煌等人把酒换盏,谈笑风生。赴宴者谁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想象不到几个小时以后,这里将发生一场震惊世界的事变。
宴会结束后,张学良回到金家巷公馆,与他的文武亲信干部召开紧急会议,当众宣布“兵谏”计划。他气愤而镇定的对大家说:“我们东北军亡省亡家,又背了不抵抗日军的骂名,为全国人民所不耻。这样的闷气,我们实在受够了。现在委员长死逼着我们东北军去打内战,不服从他的命令,他就要把我们调开消灭掉。我们真是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我们再也无路可走了!”
说到这里,他看了看大家,又继续说道:“我已经和杨主任商量好,明晨5时临潼、西安一齐行动,采取非常措施,把他扣起来,请到城里,逼着他答应我们抗日!”
接着,张学良部署了具体行动计划:以105师刘多荃为临潼行动的总指挥;以105师二旅旅长唐君尧指挥一个团包围华清池,不使一个落网;以骑兵6师师长白凤翔、18团团长刘桂五、卫队营营长孙铭九率卫队营冲入华清池,活捉蒋介石;同时电令驻兰州、洛阳的东北军部队一齐行动。
与此同时,杨虎城也在新城积极进行准备。(www.daowen.com)
12月12日凌晨4时,寒风凛冽,一片寂静。华清池五间厅内,蒋介石还在被窝内做着两个月消灭“共匪”的迷梦。砰!砰!砰!几声枪响,蒋介石一骨碌翻起身来,他以为是红军打进来了,六神无主,衣服也来不及穿,只披着睡袍,拖着鞋就往外跑。
当他由两名贴身侍卫搀扶着翻越围墙时,惊慌失措,不小心跌下墙外的深沟,摔伤了腰,碰破了脚,鞋也丢了一只。最后由侍卫把他背到虎畔石后休息。后来,蒋介石回到南京,为了掩盖他的丑态,下令把这块石头叫做“民族复兴石”,还让人在这里修了一个亭子,叫做“民族复兴亭”。现在,人们把这个亭子改名“兵谏亭”。
孙铭九等冲进五间厅时,发现蒋介石不见踪影,但蒋的衣帽还挂在衣架上,公文包、假牙也都摆在桌子上。刘多荃用电话向张学良报告说,蒋介石不见了,张学良很着急,立即吩咐刘多荃:“看看蒋的汽车还在不在?”听说汽车还在,张学良估计蒋介石没有逃远,便下令进行搜山。
孙铭九率领卫队营在山上搜了好一阵子。此时,天边已露出晨光,微风四起,枯树野草在风中摇曳。蒋介石的一个亲信侍卫听见人声,探出头来观察,刚一露头,“砰”的一枪就被送上了西天。
蒋介石见大势不好,连忙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孙铭九听见喊声跑了过来,只见蒋介石身穿一件古铜色睡袍,白衬裤,光着头,赤着脚,嘴里没牙,浑身泥土,早没了昔日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的神气。
蒋介石不清楚来的是什么部队,连问:“你们是哪里来的?”
孙铭九答称:“奉副司令命令,请委员长进城,领导我们抗日,打回老家去。”
蒋介石这才明白,搜山的是东北军,便带着怒气冲冲的口吻说:“叫你们副司令来!”
孙铭九说:“此地不安全,还是请委员长下山吧。”
然后,几个士兵把他架下了山。到了华清池门口,蒋介石又耍赖,说要回自己的卧室去,东北军官兵誓死不从,孙铭九等人把他拖上了事先准备好的汽车。汽车飞快地向西安驶去,一时间尘土飞扬,一直把蒋介石押送到新城大楼。
华清池战斗,蒋介石的随从人员死亡17人,东北军有三四人受轻伤。
在临潼方面枪声响起的时候,西安城内立即按计划行动。十七路军发起突然袭击,使对手惊慌失措,7点钟战斗就顺利完成了,共缴获枪支4000多,扣留飞机45架,南京方面军警宪特死亡200多人,十七路军伤亡六七十人。南京来西安的军政大员蒋鼎文、卫立煌、陈诚、朱绍良、陈继承、陈调元、蒋作宾等全部被捕,陈诚是躲在地下室空木箱中被搜出来的。
华清池行动结束以后,张学良即刻给毛泽东、周恩来发去电报。电称:“蒋之反革命面目已毕现,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今已将蒋及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南京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并望红军全部集结于环县,以便共同行动,以防胡(胡宗南)北进。”其后张、杨又联名电邀中共中央派人前来西安共商抗日大计。
12日上午,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和南京政府发出通电,说明发动兵谏的原因,提出八项救国政治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通电之后,张学良又分别致电南京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和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说明只要蒋介石接受抗日要求,就会保证其安全。
三、和谈与放蒋
12月12日晚间,宋美龄在上海初闻西安发生事变之际,就想到澳籍友人端纳,他是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斯峪的记者,把一生都奉献在中国,曾赞助过中国的辛亥革命,后来又成为北京北洋政府的客卿,为张作霖父子的谋士,与张学良关系密切,也是蒋中正的好友。蒋夫人请端纳到寓所与孔祥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认为义不容辞,当晚,即随同宋美龄乘夜车前往南京。
13日晨8点,宋美龄致电张学良,告知端纳将要抵达西安,端纳亦同时电告张学良。
16日,中央在劝阻张学良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各界函电交驰要求讨伐,由政治委员会决议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为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分别集结兵力,由东西双方同时向西安进行压迫。随即展开轰炸西安近邻城市,并逐渐转向西安。张学良乃允许拘扣的蒋鼎文先返回洛阳,请国军方面暂时停止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
17日,斯大林指示中共,考虑到蒋介石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抗日力量的重要领导人,希望放过蒋介石。经过内部论争后,中共决定听从斯大林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于是就委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22日,随后端纳全力周旋,宋美龄、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
张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
张、杨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了会谈。后由张学良本人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前去见蒋。
宋美龄拿着一个梅干菜盒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见到宋后,流下了眼泪,说:“你怎么来了?这不是进了虎穴嘛!”
宋美龄劝说蒋介石道:“宁抗日,勿死敌手!”(宁可抗日,胜利失败你都是英雄,总比因为拒绝抗日而死在叛军的手里要强)。
从此,蒋介石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24日,蒋中正接受六项协议。即: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接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但是蒋介石根本不愿意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
张学良回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影响力依然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奉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
张学良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极力反对,最后是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25日下午,在张学良的亲自陪同下,蒋中正乘飞机离开西安。当日抵达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26日,蒋中正顺利到达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历史影响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的机会,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