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激战腊子口
——打破“困死”的阴谋
战争档案
时 间:1935年9月
参 战 方:中共红军;国民党军
战 场:岷山脚下腊子口
主要将帅:毛泽东;鲁大昌
战争回放
1935年9月13日,在党中央的带领下,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从俄界出发,沿白龙江东岸。爬过高山,穿越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拦截部队,于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悬崖峭壁,地势非常严峻。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在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
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部署了两个师,企图依靠天险拦截红军的出路。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部署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对全体红军战士进行了动员,鼓励战士一定要克服困难,乌江、金沙河、大渡河都没有阻挡红军的前进,因此即使腊子口很危险,也一定要攻克下来。
毛泽东当机立断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www.daowen.com)
9月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可是由于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势,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未有成效。
在半夜时分,部队暂时停止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根据新侦察到的情况,战士们提出建议,把兵分为两路,一路从正面进行夜袭,抢夺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打倒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惶恐的目的。另一路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于是决定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采取第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进行第二路。
战斗再次开始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这么陡峭可怎么上去呢?
这时候一个苗族战士李小猴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往上爬了。苗族人身材轻巧,动作灵敏,一会儿就爬到了峭壁顶上。
然后,他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让下面的同志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爬上来。就这样战士们全部爬到了峭壁的上面。
到了深夜,敌人眼看红军很久都没有动静,以为红军休息了,就放心地在碉堡中睡了起来。这时候,第一路的战士们已经沿着两岸峭壁,悄悄钻到桥下了,他们趟着河水悄悄地接近桥头。突然“咔嚓”一声,一位战士不小心折断了树枝,大家立马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过了半天,敌人也没有动静,于是再次开始行动,没多久一位战士在黑暗中突然跌到水中。
形势不妙!敌人真的被惊动了,敌人从碉堡中冲了出来,对着桥下一阵猛烈轰击,大家不敢再动,只有躲在岩石后面以待有利的时机。另一路的战士们这时候已经到了桥边,他们趁着敌人向桥下疯狂扫射的时候,马上扔给敌人一排手榴弹,趁着敌人惶恐之时,又进入了敌人在桥头修筑的工事,向敌人发动了进攻。桥头的敌人面对这突然到来的袭击,不知所措地乱成了一团。
躲在桥下岩石边的第一路战士顺势立马跳上桥去,拔出大刀,同敌人展开肉搏。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之时,忽然敌人后方的山上,升起了一红一绿两个信号弹。原来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悬崖峭壁上。马上,空中又升起了三颗标志着发动总进攻的红色信号弹,顿时,四面八方都响起了红军将士们响亮的呐喊和冲杀声。红军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心惊胆战,他们本来混乱的形势变得更加乱七八糟了。
悬崖上面的迂回部队充分地发挥他们居高临下的优势地理位置,向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扔下一个个手榴弹,又拿起机枪对着碉堡内的敌人一阵激烈扫射,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有的跌下了悬崖,有的跌进河中,有的被打得头破血流,有的被炸得皮开肉绽。桥上的敌人听到后方的惨烈的呼喊声,知道红军已经抄了他们的后院。敌人没有了碉堡的火力掩护,正面进攻的战士们斗志昂扬,一个接一个冲上桥头,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攻势。敌人四面受敌,被打得走投无路,只有丢下枪支到处逃命。两路红军联合行动,把敌人的残部逼到了悬崖边上,他们无路可逃,只有老实投降。
历史影响
腊子口战役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