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溶溪遗迹现状与历史异常保留

溶溪遗迹现状与历史异常保留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溶溪寻古遗存留踪溶溪位于县境西北,西南与贵州接壤,西北与酉阳相连。境内有神仙洞、天子屯、歇马台、青龙潭等多处自然景观,著名的古迹遗存有溪口天生桥和镇南关等。溪口天生桥天生桥位于溪口场头,横跨溶溪河,为桥楼式双重檐亭廊木结构建筑,4孔平板桥。后八家桥被洪水冲毁,仅存此石刻。该关除关门和部分城垣毁损,其余基本保存完好,200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溶溪遗迹现状与历史异常保留

溶溪寻古 遗存留踪

溶溪位于县境西北,西南与贵州接壤,西北与酉阳相连。溶溪宋时属平茶洞,元时设溶江长官司,建县时为月旗里,民国改为日旗乡。境内有神仙洞、天子屯、歇马台、青龙潭等多处自然景观,著名的古迹遗存有溪口天生桥和镇南关等。溪口的白粉墙村,是著名的花灯艺人严思和的出生地,也是秀山花灯的发祥地之一。

溪口天生桥 天生桥(含《八家桥歌》石刻)位于溪口场头,横跨溶溪河,为桥楼式双重檐亭廊木结构建筑,4孔平板桥。桥长55.65米、宽7.35米,桥两头均有砖墙门洞,原门洞上方有彩绘人物、花草、鸟兽图案,门柱上有名人对联。桥南头门楣上有楷书阴刻“天生桥”3个大字。

在距天生桥上游约1公里的溶溪河南岸,有一处离地高1.5米的摩崖石刻,石刻呈长方形,长1.55米、宽1.05米,为竖写阴刻小楷,从右至左27行、共518个字,题为《八家桥歌并叙》,全文记述了“邑侯畏堂先生”及江、罗等八姓人家“鸠督家力,同力作蹬,以济不道时荷”,于清道光十七年(1838)共同集资修建了八家桥。该叙以歌咏形式,记述了该桥的建造过程和历史变迁,易读易懂,朗朗上口。后八家桥被洪水冲毁,仅存此石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在下游1公里处重新修建了天生桥。1987年,将此二处合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www.daowen.com)

▲天生桥

镇南关 位于溶溪玉屏的水车村,在悬崖绝壁的茅坪隘口之上,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关前是1500米长的黑溪沟峡谷,从谷底拾级而上至关口共128级石梯;关后是一条陡峭崎岖小道、地势十分险要。该关为城墙式石结构建筑,青方条石砌成,通高4.6米,顶宽5米、墙厚2.64米;关门呈拱形,高3.65米、宽2.16米、上下门臼孔径9厘米,门楣上有“镇南关”3个颜体阴刻大字,字径0.4米。据《秀山县志》载,清咸丰十年(1860),为了防止起义军(指包茅仙起义和猫山造反)南下,时任秀山知县的刘钟景急招兵募勇,加强秀山城防,并下令广筑砦堡、修建关卡,以“御敌”、“防苗”。咸丰十一年(1861)继任知县吴森再次下令于平江、溶溪两河流域的大小路隘构筑砦堡、卡门,在酉秀团防林占彪的监督下,修筑了镇南关,历时两年,于同治元年(1862)十月竣工。该关除关门和部分城垣毁损,其余基本保存完好,200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南关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