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古景 相传回味
秀山县城,坐落在“五坝”之一的中和坝子的中心地带,自建县以来,县城人烟密集,商号众多,贸易繁荣,百姓富庶。四周乡镇村落星罗棋布,道路纵横密织,还有一望无边的油茶林。滚滚的梅江水一路如野马般奔流不息,当一头扎进中和坝子后,变得像少女般温顺平和起来,她缓缓漫步,轻轻流淌,十分缠绵地绕过县城的西、北、东三门,然后再急匆匆地奔酉水、入洞庭而去。县城与梅江恰似恋人般相依相偎,缠缠绵绵,迷人秀丽。晚清诗人陈广文曾作《过秀城》诗云:“斗大方城镇蜀陬,公然黔楚此咽喉。远山雄秀开荒缴,原树青苍入早秋。问字空寻杨子宅,筹边正筑李公楼。多云指点频回首,拼作征鸿客燕俦。”
古老的秀城,人们相传着古景趣事,回味中显露出神情神往。
古城墙 初建县时,县城设在三合场,乾隆二年(1737)迁至烟麻坪(现址)。第一任知县夏景馥筑土城,墙高1丈1尺、厚5尺,开4门,东为森秀、南为柄秀、西为钟秀、北为涵秀。嘉庆二年(1797),知县陈仁骥改建为石城,周长为562.5丈、高2.5丈、厚1.3丈、下基2丈。石城三面临水构筑坚固,各城门楼均置炮台,城墙上共有垛口1062个。建城楼4座,修筑炮台4处。咸丰年间修城壕1丈余深,仍开4门,改称延曦、凤翔、涵秀、拱寰。城垣外周环以城壕,深约1丈。1939年10月,县城遭日本飞机轰炸,为方便城内居民疏散,当年11月,县国民政府奉令撤掉城墙,填平城壕。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以原城墙基础为路基,建成环城公路。
文庙 文庙庙堂位于城东,坐北向南,占地2668平方米。整个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大成殿高18米、宽16米、进深15米,屋顶呈皇冠形,造型端庄典雅,飞檐翘角,花窗亮柱。六合门系镂空的花窗,花样多变而统一,正殿中央4根合围木质大圆柱。大殿上方设“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大殿前筑有拜台,大殿后是崇圣祠,为孔子家庙。大殿外的院内有参天楠木树4排,左右沿院墙两排各12株,中间两排各8株,所有楠木主干笔直,长势一致,有“树育良才之意”。院内四角各有古桂1株,荫翳幽邃。
万仞宫墙 文庙前屹立着照壁式建筑,曰“万仞宫墙”。墙高7米、宽8米,为青石条砌成,墙上刻有故事浮雕,人物栩栩如生,墙的上半部,从右至左横书“万仞宫墙”4个用青花细瓷片镶嵌而成的凸体大字。本县人士非中状元者,不能拆动此墙。宫墙两侧设小亭为门,称东、西辕门,门口立有小石碑,碑刻为“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并开设中门。墙后10米处为半圆形泮池,池上有石拱桥1座。由于秀山无人考中过状元,故此墙从未拆动过,中门也更不能开了。
传说,当年把宫墙造好后,知县边镛贴出《告示》:“凡建县二十余年,人渐衍繁,衣食渐丰。欲安邦则重其武,欲兴政则智其民,今立万仞宫墙于文庙,欲征四字餮刻其上。凡本县莘莘学子,文人雅士,不拘一格,唯重拔翠之甚者。”落款为:“秀山知县边镛,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秋九月丙辰。”一时踊跃交卷者不下百人,但进士出身的知县边镛看后,没有一篇中意,不由心中闷闷不乐。一天下午,他带了几个随从,出城一路游玩,来到雷家河坝。只见一个十来岁的牧童,放任一头大水牛在河里戏水,自己却趴在沙滩上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什么。边镛好奇地悄悄来到牧童身后,一看,竟被惊呆了,原来这牧童正用一支芦管,在平展的细沙上练字,一横一竖、一点一顿,楷比羲之,草似张旭。边镛看了多时,开口问道:“小毛,你几岁了?”小孩站起身,面对这位慈祥的老人,恭敬地答道:“十岁了。”“你姓什么?叫什么?”“姓刘,名天德。”“家住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天德用手向东一指:“家住牛石滩,没爹没娘,帮人看牛。”边镛又问:“你想读书吗?”天德答:“想,可没钱。”边镛上前用小孩那支“芦笔”在沙滩上写了“万仞宫墙”四个字,问小孩:“你认识吗?”天德摇头不认字,边镛就让他照着写。天德歪着头认真看了一遍,然后把河沙抹平,手握“芦笔”,一笔一画把“万仞宫墙”四字活现在眼前。“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边镛见了不由得连声叫“好”。第二天,边镛派人把刘天德叫进县衙,知他没用过文房四宝,便派人从河边挑来细沙,均匀地铺在大堂地上,刘天德手握“芦笔”,走到沙盘前,一鼓作气写下“万仞宫墙”四个大字。边镛叫人把字拓下来贴在墙上,这就成了人们后来看到宫墙上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边镛十分同情和喜爱刘天德这个聪颖好学、孤苦伶仃的孩子,便把他认做干儿子,一直带在身边。据传刘天德后来还中了进士。
八卦井 同治元年(1862),为预防战争断绝城内水源,知县吴森在城西城隍庙后修建八方形水井一口,称“八卦井”,深2丈余,底部用暗渠引梅江河水入井。1918年,地方军阀李善波部曾围城45天,城内居民凭此井用水,未受惊扰。由于城墙坚固,军民联防,共同御敌,致使李善波部久攻不下,无功而退。(www.daowen.com)
凤凰展翅 凤凰山位于秀城东南,距县城1.5公里,海拔638米。山乃自西北向东南逶迤而来的总岭余脉,到此突然上升为两峰一凹的两座俊秀的山峰,北峰高、南峰低并向前斜下而终形若传说中的凤凰,故名凤凰山。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每当日出时,火红的太阳恰似镶嵌在凤头上的一颗宝珠,金光闪闪,云蒸霞蔚,山峰时隐时现,像一只满身披彩,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有“凤凰展翅”的美称,登上山顶,县城全景及近郊村落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是县内首屈一指的风景名胜区。山上有元代古刹灵宫殿、元代杨金砧的炼丹处、明代观音阁、明代传灯寺、清代览胜亭等遗址,还有桃花洞、莲花洞和2米见方的“来仪”摩崖石刻。清代诗人冉瑞岱诗云:“连山若连鸡,局促不敢从。一峰独挺出,有若来仪凤。不飞亦不鸣,凡鸟漫嘲弄。古寺距其巅,欹斜类破瓮。山秀佛亦灵,愚民竟崇奉。”
乌杨过江 在城西梅江河畔的大溪河口,有一乌杨古树,树干由西岸倒向东岸,落地生根后又重新向上长成大树。古树横江部分长3.2米、粗5.6米,树干向上部分高25米、粗4.2米,枝繁叶茂,成为县城的一大景观。清乾隆年间,在古树旁建有石拱桥一座,桥旁竖有清礼部郎中王达琮的神道碑一座。
在民间,关于“乌杨过江”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其中一个爱情悲剧的传说,经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王世金深入当地群众走访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后,于1986年创作出了花灯歌舞剧《乌杨过江》,得到田央(原涪陵地区文化科科长)的鼎力相助,并于1987年9月搬上舞台。
▲乌杨过江剧照(一)
▲乌杨过江剧照(二)
剧情:在一次元宵节的花灯会上,河东一个名叫乌杨的土家花灯客,与河西一位汉族员外之女水莲不期而遇。乌杨年轻英俊,水莲美丽端庄,两人一见钟情,在梅江河畔的乌杨树下私订了终身。但当时还处于“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土司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土家、苗、汉互不往来,更不用说相互通婚了。他们的婚姻自然受到土司和员外的坚决反对。土司和员外施加各种压力,要将他们强行拆开。水莲的父亲员外要把她许配一家财主,但水莲宁死不从。她趁一个黑夜逃出家门,泅过梅江河,来到乌杨家的茅草屋,俩人成了亲。土司得知消息后上门兴师问罪,得见水莲花容月貌,顿心生歹计,要害死乌杨,霸占水莲。土司叫乌杨上贵州跳花灯,让人在半路埋伏,暗害乌杨。不想乌杨命不该绝,劫后余生,回到家里。水莲以为丈夫身亡,悲痛欲绝,见丈夫意外归来,相抱痛哭。他们打昏土司派来看守的家丁,连夜逃出家门,意欲远走他乡。土司发觉后,派兵追赶,经过一番搏斗,乌杨终被活捉,但他宁死不屈,一头撞向河边的乌杨树,顿时鲜血四溅,气绝身亡,倒在乌杨树的根上。突然间狂风大作,一道闪电之后,乌杨的尸体与树根相融,变成一条粗壮的树干,直伸向河西岸边。水莲一见,也纵身跳下,扑到树根上。转眼间,水莲变成一朵莲花停在树根上,并生出许多像龙爪一样的细根,紧紧护住乌杨,生生死死,永不分离。
自生天桥 出县城北门跨过风雨桥,穿过小北街,走过一条青石板路,便是有名的李公祠。据《秀山县志》载,这是清政府为表彰乡民李瑞芝乐善好施而立的。李氏原家境贫寒,后成巨商,他独自捐资4000两银子作公益费用。按清代律规,凡捐助公益费用达1000两银子的,准予建立牌坊,以资表彰。由此再往前行数十米,便是自生天桥。该“桥”实为一天然巨石,中间有一孔石洞,上可行人、下面流水,恰似一座石拱桥,故名自生天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