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佛教: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

中国佛教: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刻经的碑版封在石洞和地穴之中。云居寺的石刻佛经以其稀世珍本,独特的形式,丰硕的内容,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木刻藏经中,它是我国藏经版片至今基本上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种。

第四节 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

佛典的流传伴随着写刻印刷历史前进的脚步,大致经过了由写经到刻经,再到排印经本的演变过程。

一、写经

在新版印刷术发明以前,佛经的弘布流通,只得靠纸墨抄缮,卷帙写传,即以抄写本的形式流传于各大寺院和民间。由于抄写并非易事,所以六朝以来,大的寺院盛行一种建造经藏以珍藏写本经卷的风气。据现存记载的粗略统计,仅从陈武帝令写一切经12藏起,至唐高宗显庆时西明寺写一切经为止的100年间,皇室和民间的写经就达800藏之多,数量十分惊人。写经事业大约一直延续到南唐保大年间(943—957)才终止,其数量当更为可观。但可惜的是,这批古人辛辛苦苦抄写成的藏经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现在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六朝隋唐写经虽然已是残编零卷,也堪称举世的瑰宝了。这些写经对于研究宗教哲学、语言、文物以及考古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二、刻经

中原古代刻经有两种形式,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石刻,二是木刻。石刻就是将佛教典籍镌刻在石上,刻在石上的佛经也称石经。石刻最早出现于公元6世纪中叶的北齐高氏王朝统治时期,其代表作有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的《维摩诘经》等。到了隋代石刻佛经仍然在继续发展。最为著名的是幽州大房山,即今北京房山区云居寺的石刻佛经。自隋炀帝大业年间始一直持续到清康熙三十天启年,前后千余年共刻经石15 000余块,刻佛经1 122部,3 572卷。云居寺石刻佛经的创始人静琬在唐贞观八年(634)的题刻中说:“此经为未来佛□难时,拟充底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刻经的碑版封在石洞和地穴之中。这是佛教徒鉴于北魏和北周两个王朝均曾利用政权力量焚毁经像、消灭佛教的历史教训,巧妙地利用北方的自然条件,刻经石上,埋藏地下,以使佛经流传久远,佛法永存。云居寺的石刻佛经以其稀世珍本,独特的形式,丰硕的内容,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木刻印刷术的发明和进步,唐代已有少量的木刻本佛经问世。现存的唯一实物是刻于唐懿宗李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的《金刚经》。扉页有“祇树给孤园”本刻版画,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18个字的题记。可惜这一极其宝贵的文物早已流失到国外去了。根据现有资料,全部大藏经木刻本的雕造,是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此后直至清代约1 000年间,先后共有10余次官私木刻版本大藏经的雕造,这些版本的大致情况是:

(1)《开宝藏》:因在宋太祖开宝年间雕刻,故名。又因在益州(成都)刻成,也称“蜀版”。它的印本已成为我国后来一切官私刻藏以及高丽(朝鲜)、日本刻藏的共同准据。现仅存数卷残本。

(2)《契丹藏》:始刻于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公元1031年),历30余年完成。近年在山西应县的木塔中发现了12卷,另有《开宝藏》的残卷,它们同是我国的稀世珍宝。

(3)《崇宁藏》(福州东禅院本):刻于北宋末叶,其版式为后来许多版本仿取。现仅残存20多卷。

(4)《毗卢藏》(福州开元寺本):刻于两宋之际,现国内仅在山西残存一册。

(5)《圆觉藏》:南宋初年雕刻完毕,因在湖州思溪(今浙江吴兴)圆觉寺院雕刻,故名。现国内仅存有零散版本。

(6)《资福藏》(思溪本):南宋中叶在思溪资福禅寺刻造竣工。入经1 459部,5 940卷。现北京图书馆藏5 300余卷。

(7)《赵城藏》:金代刻造,元初又补刻过。以前未见传世记录, 1933年于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入藏(编入藏经流通)6 900余卷,现存5 600余卷。此藏不仅保存了宋刻官版藏经的本来面目,还补充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因而价值极高。(www.daowen.com)

(8)《碛砂藏》:始刻于南宋末年,完成于元代,历时近百年。刻版地点在平江府陈湖(今江苏吴县陈湖)碛砂延圣院(后改名碛砂禅寺),故名。陕西和山西均有保存,但略有残缺。1931—1933年曾根据陕西藏本影印过500部,缺佚者以《资福藏》本等补入。

(9)《普宁藏》:元初刻造,云南、山西、陕西等省均有保存。

(10)《弘法藏》:相传为元代官版藏经,然迄今尚未发现有流传下来的印本。

(11)《洪武南藏》(初刻南藏):明太祖朱元璋敕令刻造。现存的孤本藏在四川省图书馆,稍有残缺。

(12)《永乐南藏》:一般称之为《南藏》,为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在南京重刻的洪武本藏经,但略有改动。现全国各图书馆多有保存。

(13)《永乐北藏》:明成祖继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刻成《永乐南藏》后,又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在北京刻经,至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竣工。永乐南北两个藏经的版本因多次地大量刷印分赐全国各大寺庙,所以是保存下来的全藏中最多的版本。

(14)《嘉兴藏》:明末清初刻造。初在山西五台山开雕,因气候寒冷,刊刻不便,后迁至浙江余杭县径山等地继续刊刻,最后由嘉兴的楞严寺集中经版刷印流通。所以本藏既名《嘉兴藏》,又名《径山藏》。此藏特点是摒弃了以往沿用的折叠式版本,而改为轻便的线装书本式;再是全藏分为《正藏》、《续藏》、《又续藏》三部分。《正藏》为《永乐北藏》的复刻本,《续藏》和《又续藏》系收藏外典籍而成。《嘉兴藏》版本格式的改进和吸收藏外佛教典籍的特点,对后来的刻经和佛藏的编纂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15)《清藏》:又名《龙藏》,系清代初年的官版藏经。在木刻藏经中,它是我国藏经版片至今基本上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种。

在国外,汉文大藏经雕版本有朝鲜的《高丽藏》和日本的《弘安藏》、《天海藏》和《黄檗藏》(铁眼本)。其中的《高丽藏》多用“蜀版”、“契丹版”和《高丽藏》初刻本(《高丽藏》因被焚毁,曾刻造过三次)对校勘正,雕印而成,史料价值颇高。

三、排印经本

随着印刷术的不断进步,近代汉文大藏经的流通多采用排印版本,现共有六种:(1)《频伽藏》。1909—1913年排印,是由上海频伽精舍以日本弘教书院编印的《弘教藏》为底本,并略加变动而编成的。(2)《普慧藏》。1943年编印的藏经(未完),内中有一部分是其他各藏未曾收入的佛教典籍和日译本转译的南传大藏经中的部分典籍。以上两种是国内排印的。以下四种是日本排印的。(3)《弘教藏》。(4)《卍字藏》。(5)《卍续藏》。此系广泛收罗中国和日本所存而历代又未曾入藏的佛教典籍汇编而成。(6)《大正藏》,全称为《大正新修大藏经》。1924—1934年编印。全藏100卷,其中正篇55卷,续篇30卷,别卷15卷(图12卷,总目录3卷)。正藏入经2 236部,9 006卷。续藏第56~84卷,系日本佛教学者有关经疏、论疏及阐发各宗派的著述,第85卷收入南北朝和唐代古逸与疑伪经及疏释等189种。它是目前比较完备的藏经,虽然错字病句颇多,然而共收入佛典3 053部,11 970卷,为国际上有关学者所常用。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领导下,由任继愈教授主持编纂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搜集宏富,它将中外各版汉文藏经中所收录的佛教典籍,按内容体系全部收入,总数达4 200余种,23 000余卷。分正、续两编,分装220册。它以世界上仅存的善本中的孤本——《赵城藏》为底本,采用《房山石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嘉兴藏》、《高丽藏》8种有代表性的版本进行校勘,影印出版,为佛教界、学术界提供了完整、丰富的佛教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