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的标准下感受人生的快乐,这正是生活的真正乐趣所在。同时这也是强有力的人生目标,是自然的力量。但问题是,总有不少狂热自私且又郁郁寡欢之徒在不断地抱怨:老天为什么不让我幸福?
没错,老天为什么不让你幸福?因为你没有知足之心,潜意识中没有一个幸福的标准或者“篮子”。所以,即便你已经得到了许多,但你依然会痛苦不堪。
心理学家早就为我们发现:设定心中的目标,奋力将之实现,这是幸福的一大要素,而且是所有要素之基础。就是说,在高效、目标明确的活动中,或在发挥自身之才智潜力、努力走向优秀的过程中,幸福会与我们一路相伴。
但是,“设定目标”并不是说快乐就取决于这些目标实现得如何。其实,幸福是自我价值展现的结果,是为自己的目标鞠躬尽瘁产生的心理满足感。
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幸福的定位,它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一般会有两种观点:一是实现论,二是体验论。前者追求结果,后者重视过程。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快乐,这其实就是一种体验论的幸福观。很多情况下,有此想法之人往往会过度地饮食,比如西方社会正在面临的肥胖问题,过度地消费,从而使担负债务、破坏自然资源等问题也随之滋生,并且形成了“越多越好”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体验论如果不加以控制,也会走向很极端的一面。(www.daowen.com)
幸福的源头:快乐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
多数心理学家表示:除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一些人生活极其贫困,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外部改变(买新车、搬进大房子等)不会持续增加人们的幸福指数。然而,心中有梦以及伴随而来的积极心态,这才是我们最永久的幸福。
上世纪,西方多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一些富翁的幸福指数和同一地区的特定人士的幸福指数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公布在文章中。福布斯富人榜上的100位美国富人和从电话簿上抽出的100名特定人士接受了实验。
他们发现,身价在1.25亿美元以上的富人仅仅比这些特定人士幸福一点点,并且福布斯美国富人榜上的37%的富人,并没有普通的美国人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这正好说明,快乐与幸福的来源,并不是金钱,而在于内心的满足。而且,生活中的积极影响(功利性的需求)只能暂时地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享受适应”。比如,某一天购得了你心仪的礼物,获得一份不错的新工作,交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朋友等,在开始时都会让我们有很快乐的第六感。但是,时间一久,它们的重要性会渐渐退去,我们的生活又回到了往日的平淡。
另外我们也要清楚,达到目标本身并不可以产生快乐。因为刚实现目标时,我们会得意洋洋,但是随后这种幸福就会慢慢逝去,让我们产生一种空落落的感觉。所以,在设定目标时,我们应该更注重奋斗的过程,而不是成就目标这样的外部结果,将过程与目标完美地统一,才能持续地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