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去掉我们旧的固执的缺点,激发体内的潜能量,才能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所以,重塑自我,就是由内而外创建一个全新的自我感觉,建立自己的新生活。一个人,他要想被现在所处的世界所接受,必须要重塑自己,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不停学习。
而能否重塑自我不是要看外界环境怎样,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古时候有一位仁爱的智者在山中讲学授徒,前去学习的年轻人很多。在一天早上,天还未亮,四周一片漆黑时,智者召集了徒弟,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时候可以算作是黑夜的结束,白天的开始?”
徒弟们面面相觑,这时有一个比较机智的徒弟说:“是不是可以说,当你能看见前面走过来一个动物,并能分辨出它是一只绵羊还是一只山羊时,就是黑夜的结束,白天的开始?”
仁爱的智者轻轻摇了摇头。
另一个徒弟说:“那是不是当你能看见远处的一棵树,又能说出那棵树是梨树还是桃树时,就是黑夜的结束,白天的开始?”
智者再次摇头。
徒弟们在一阵猜测过后,终于忍不住问智者:“师父,那您说黑夜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这时仁爱的智者平静地回答说:“当你无论看到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脸,都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时,黑夜就结束了。如果你做不到,那么无论何时,你的心都在黑暗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爱,你就能活在永恒的白天里。同样也说明,是否可以重塑自我,并非取决于外界的环境是黑夜还是白天,而是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内心。(www.daowen.com)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很不顺利时,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因为我们已经选择了让自己置身于目前的生活境况之中。但是,还有一个好消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置身于更好的环境,改变自我的认识,并且激发潜能。也就是说,现在及将来的我们可以是什么样的,将完全由自己做主,这一重大的决定,没有谁可以代替,它的投票权一直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当你决定要改变自己、重塑自我时,不能只是“想要”改变,而是“一定要”改变。因为内心期望强度的大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第六感,只有当这种第六感非常强烈时,才足以促使你不断改变、完善自己。如果程度不够强,则很可能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就止步不前了。
有一位年轻人慕名去向苏格拉底求学,希望苏格拉底能教他智慧,让他变得更优秀。
苏格拉底把他带到一条河边,二话没说,“扑通”一下就跳了进去。年轻人大惑不解:难道大师要教我游泳吗?这时他看到苏格拉底在向他招手,让他也跳进河里去。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还是跳进了河里。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刚跳进河里,苏格拉底立即抓住他将他的脑袋按进水里。年轻人拼命挣扎,刚一出水面喘了半口气,就又被苏格拉底按进水里……最后年轻人终于拼尽全力挣脱了苏格拉底,拼命地爬上了岸。他大声问道:“大师,你到底想干什么?”苏格拉底竟置若罔闻地爬上了岸,径自走了。
年轻人追上苏格拉底,一改前面的大声质问,虔诚地说:“大师,请恕我愚昧,我还没明白您刚才的深意,还请指点一二。”这时苏格拉底微微一笑,心道:孺子可教。于是开口说道:“年轻人,如果你想向我学习的话,就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刚才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改变自己,重塑自我,你有什么样的欲望呢?是否有求生般的欲望?心理学中有一个“期望强度”的概念,说的就是一个人在实现自己期望达成的目标过程中,面对各种挫折与挑战所能承受的心理限度,或说其欲望的牢固程度。就像苏格拉底对年轻人的启示一样,改变自己、重塑自我的欲望,也应该要有求生般的强度。因为一个人的期望强度若太脆弱,他就将无法面对残酷现实或自身缺点的挑战而半途而废。只有那些一定要成功的人,他们拥有足够牢固的期望强度,建立起坚定、自信的第六感,最后方能排除万难,坚持到底,直到成功。成功学界流行一个著名的观点:成功来源于你是“想要”还是“一定要”。如果仅仅是“想要”,可能我们什么都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那就一定有方法可以得到。
有了足够强烈的欲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积极地付诸行动。第六感的一大作用就是直观地指导人的行为、行动,没有行动,感觉再好也无实际意义。
在实践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挫折。如何对待挫折,就好比如何在赛车道上拐弯,这是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地方。挫折降临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越过挫折,你获得的就是一次质的进步。
成功不会是偶然的。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当志存高远,决不可以以一时一事的挫折为念。面对挫折,不能消极退缩,而是要跨过它、粉碎它,将其踏在足下,作为自己攀登的基石,垫高自己的脚跟。古人正所谓:“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里的“坚韧不拔之志”,就是最好的第六感,它助你屡败屡战,不达成功绝不罢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