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同自我意象如何影响第六感判断与人生?

不同自我意象如何影响第六感判断与人生?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导向的自我意象,直接影响我们第六感的判断取舍方向。可见,不同的自我意象,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第六感,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自我意象建立起的完全不同的第六感,在这不同的第六感下,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个性的中心或者说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象”。

不同自我意象如何影响第六感判断与人生?

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忙碌着。当停下忙碌的脚步时,有多少人抬起头来,想想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学会和自我的心灵进行对话,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状态进行定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他的努力,他的忙碌,就可能都是些徒劳无益的无用功。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在人前展示什么样的形象?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你该如何对待你的优点?又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缺点?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第六感?你想传达给别人一个怎样的第六感?

不要回避这些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难。在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状态不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既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以改变自己的形象,又不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不良印象的第六感的原因何在。这些问题,都应该在自我内心的对话中找到答案。

我们应在自我对话中,体会自信、愉悦及平衡的感觉,让自我主体与时空坐标在对话的过程中得以确认,并建立起第六感体系和处事机制。

与心灵对话的本质是:自我接纳与意象间的对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我意象”就是一个人对自我所刻画和认可的自我“图像”或“肖像”,或者说就是你闭上眼睛直观感受到的自我形象,它是人对于自我是什么人,能干什么事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这种自我意象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得来于每个人已有的经验,比如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欢乐和痛苦的经验,荣誉和屈辱的经验等,此外还有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有这些影响中,尤以童年、少年的独特经历最为深远。我们根据自我意象的导向把它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象和消极的自我意象。前者是对自我的正方向评价,如自我接纳、自尊、自信、自爱、善于克服困难等;后者则是对自我的负方向评价,如自我否定、自卑、压抑、自暴自弃、脆弱、意志力薄弱等。不同导向的自我意象,直接影响我们第六感的判断取舍方向。面对同样一件事,正方向的自我意象,有助于产生解决问题的第六感;相反,负方向的自我意象,则有助于产生怯弱、逃避的第六感。

我们概括出自我意象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自我意象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的言行举止,甚至包括一个人所营造的人际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会按着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去行事。比如,一个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能胜任某门学科的人,他就会因此对该学科饶有兴趣,继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应试,他处在一种良好的第六感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反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按照负面的自我意象去行事,就难免会兴趣索然、畏首畏尾,压抑地学习、应试,最终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力。

可见,不同的自我意象,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第六感,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有着消极自我意象的人,他们倾向于搜集失败的信息,他们对于失败总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总有不如人之感。比如一个销售员,他在前去拜访客户时,经常出现“我说服不了他,这个客户太一根筋”“我的职业太乏味,毫无意义”等想法,这样他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就相信命中注定,继而就更加强化了消极的自我意象。

相反的是,那些具有积极自我意象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困难,赢得成功。一些表现良好的销售员,他们在工作中,将难以说服的客户视为挑战,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善于从挫败中获益,并及时淡忘被打击的痛苦。他们善于搜集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励自己从成功走向更成功。

可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自我意象建立起的完全不同的第六感,在这不同的第六感下,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积极的自我意象引导的是不断成功的循环,消极的自我意象引导的是不断失败的循环。许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努力,却收效甚微,甚至经常遭受失败的痛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具有的消极的自我意象。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影响着工作的效率、情绪、潜力的发挥,以至于影响了最终的成功,产生了不如意和失败的结果。它是决定人们行为效率的动力机制,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很显然,我们如果不能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象,就会增加工作、生活的难度和压力,无法释放积极的潜能。

第二,自我意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又是可以改变的。(www.daowen.com)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意象是后天才逐渐形成的,不是一种先天经验,它存在于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占据主导地位。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人表现不佳,如焦虑、自卑、紧张等,这些只是消极自我意象的外在表现,如果具有这些消极意象,它所形成的负面第六感,会直接导致你在行为层面屡屡失败。我们必须致力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改变,这样方可取得长久的效果。

西方某心理学专家在自我意象的改变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实验,他是这一领域先驱者。他曾在心理实验中获得这样差异悬殊的结果:在第一个实验中,被测试的学生一开始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但在第二年,他的各科成绩平均91分,是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被测试的学生一开始因成绩太差而被迫退学,经过实验后,他被某知名大学录取并成为全优生……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效果呢?这位专家分析后认为,人的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它是各种感觉、理性等整合一致的体系,是潜意识的外在体现。与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排斥而不能引导行为;与这个体系相一致的思想,则会被采纳而引导人们的行为。个性的中心或者说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象”。

假如人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成功也会被解释为偶然,失败则被解释为必然。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收集佐证,来强化自己消极的自我意象。因此,改变自己,我们就必须改变自我意象。如果一个人对于某项工作的开展,觉得有困难,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他首先改变自我意象,改变自我观念,从消极的自我意象变成积极的自我意象。随着这种改变,他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的幸福度也就会随之得到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把工作视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要将其视为自我与自我的竞争,是旧我与新我的较量。工作准备的过程是不断改变旧我,塑造新我,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过程,我们要建立起人生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的信念;工作的发挥只是充分展现新我,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如果把自我意象的改变作为工作准备的重要内容,那么,工作过程就是自我超越和发展的契机,是建构自我新形象的过程,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的过程。

当你拥有这样的心态时,你就会拥有超好的第六感,你在公司将不仅仅是乏味地对着让人焦躁的电话、让人眼花的电脑或者是让人发愁的业务单,它将会充满挑战自我的快乐,充满超越自我的欣喜。由此,工作便成为了一个人生的成长过程,我们不断克服一个个难题,渡过一个个难关,不断地走向成熟和理性。

第三,自我意象与“归因心理”。

就其字面的含义来说,“归因心理”是指把原因归类于某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讲,归因就是寻找导致结果的原因。归因的不同,直接反应一个人自我意象的差异。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和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重点是,不同的归因一定会影响归因者对于未来的期望和行为。积极的归因,会极大地强化归因者的激励水平,充分发挥其潜能,消极的归因则会降低归因者的积极性。

心理学专家根据对于成败行为的认知,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这种理论模型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能力和努力两项属于内控,任务难度和运气则属于外控。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两项较稳定,其他各项则不稳定。根据可控性难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只有努力一项是可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由此可见,自我意象的确与归因密切相关,并且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水平。消极的自我意象,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任务难等稳定因素。一旦受挫,人的自信心会备受伤害,成就动机可能大大削弱。积极的自我意象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粗心大意或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即使失败也不气馁。

人类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自我意象”是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人的个性和行为,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象,培养出乐观的第六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