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晕轮效应:双刃剑-第六感心理学

晕轮效应:双刃剑-第六感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希金由于失血过多,于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这就是晕轮效应在第六感上的表现,其效果真是非常可怕。不仅如此,晕轮效应的作用还是双面的。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赅全。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每个男人心目中都会有女神的存在,至少,每一个男人心目中都曾经有过女神。这里所谓的女神,指的是那种让男性爱到非理性、狂热地步的女子,他们会狂热地把一个女子的地位上升到了凌驾于世间其他女子之上的无与伦比之境。其他人,他可以给出高分,可以承认她的魅力和美丽,但是却总能找到或多或少的不足。但是女神,则是会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把男主角秒杀一万遍的神话。在她们的身上,缺点被男主角自动解说成了优点。

这种非理性、狂热的爱恋,其实就是一种加强化的第六感,这种感觉笼罩整个人的身心,颇似神魂附体的样子。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就曾经为自己的“女神”爱到赴汤蹈火的地步,最终吃下决斗身亡的苦果。

这种女神的出现,不是真有如此完美的女性,其往往都是“晕轮效应”的作用。在心理学中,“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我们的天才诗人普希金,在他的创作事业如日中天时,无数的女子迷恋他,但没有哪一位像娜塔莉娅那样使他魂不守舍。他爱上了年方十八的娜塔莉娅,在他那颗感性的心中,在被晕轮效应无限扩散的影响中,娜塔莉娅成了不可替代的完美象征。在1828年第一次求婚遭到拒绝之后,1830年普希金再次向娜塔莉娅求婚,最终实现了他抱得美人归的梦想。

其实,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一颗不幸的种子。按照现代人的解释,普希金与妻子之间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对于普希金来说,诗歌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娜塔莉娅来说,诗歌如同乏味的公文一样,她根本不感兴趣。每当普希金把写好的诗作朗诵给她听时,她都会不耐烦地说:噢,你的诗歌我已经听够了,请不要再打扰我的耳朵了。

婚后的普希金,还陷入了经济上的困境。他身边这位美若天仙的妻子可不是盏省油的灯,为了满足她的虚荣心,普希金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为了维护婚后体面的生活,普希金不得不靠借贷来度日。他几乎欠身边所有人钱,酒店老板、裁缝、书商甚至他的仆人都成了他的债主,在他结婚的头四年里,他一度欠下了高达6万卢布债务

债务压得普希金抬不起头来,应酬使他丧失了宝贵的写作时间。他感到了精神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陷入了困境。普希金在给好友纳肖金的信中痛苦地写道:“对生活的操心使我没时间感到寂寞,我已经没有单身汉时的自由自在的用来写作的时间了。我的妻子非常时髦,这一切都需要钱。而钱我只能通过写作来获得。而写作需要幽静,单独一人……”

娜塔莉娅虽是没有什么工作的家庭主妇,但对家务一概不问。这时的普希金,依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妻子是可爱的、美好的,虽然不喜欢自己的诗作是一个小小的瑕疵,但是仍然瑕不掩瑜。

娜塔莉娅对虚荣的爱慕,以及别人对她美丽的赞赏,让她陶醉在深度自恋中,水性杨花的本性无法控制。终于,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的疯狂追求下,娜塔莉娅不顾普希金的感受,频频在公众场合与其打情骂俏,还再三私下与其约会。

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收到了“绿帽子协会”寄给他的“成员证书”,非常露骨地讽刺他妻子出轨。名誉受到如此侮辱的普希金忍无可忍,他向丹特斯发出了决斗挑战。在决斗中,丹特斯还没走到障碍物就开枪,普希金腹部中弹倒地,而普希金射击却只射中了对方的右手。普希金由于失血过多,于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在普希金看来,这么一个漂亮的女人,一定如她完美的脸蛋和窈窕的身材一般,具有温柔的品格、贤良淑德而且聪慧高贵。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已被晕轮效应渲染出的第六感所笼罩,他完全陷入了这种感觉中不能自拔。(www.daowen.com)

这就是晕轮效应在第六感上的表现,其效果真是非常可怕。在第六感作用最强的时候,正是为自己赢得有效光环的时刻,正如娜塔莉娅所放射给普希金的第六感一样,只要能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核心品质,则可以很好地控制对方的心理。

不仅如此,晕轮效应的作用还是双面的。不仅我们可以往好的方面控制晕轮,也可以用第六感为特定的人物制造较差的晕轮。假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或者是更多地关注于你的诚恳品质,从而推论出可靠、厚道等品质,得到信任。当然,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晕轮效应也可以蒙蔽你的眼睛,让你看不清真正的情况,以偏赅全。上面普希金的例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赅全。其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我们应当了解一下,以便加以相应的克服。

一、遮蔽性

平常我们所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于以此来判断整个事物,以此来牵强地推导出该事物的其他特征。随便拿来某人的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整个人是完美无缺或一无是处。这一特征的常见表现就是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青年男女,本来就彼此吸引,初次见面,互相被对方某一方面的特征所吸引,继而就忽视了遮蔽在表面之下的性格、情操、思想等方面的不相配,觉得对方就是“带着光环的天仙”,样样都完美无缺,普希金的爱情悲剧即源于此。

二、表面性

晕轮效应一般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认识的最初级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停留于一些外在特征上。就算是有些个性品质与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判断人也仍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其实外貌堂堂正正,未必就是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就心地善良。简单地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三、弥散性

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韩非子》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盗用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看生病的母亲,虽然按律当处以刖刑(把脚砍掉),但卫灵公却认为他这是孝心重,值得嘉奖。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由此可见,晕轮效应会直接作用于人的第六感,让人作出非常无理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