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获得成功的助力,处世的艺术

获得成功的助力,处世的艺术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进有退,获得成功的助力《易经》中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进退”是大原则,是动态,尤其是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场看,都是一进一退之间的现象,所以变化是进退的现象,非进则退。以退的方式来达到进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个“独辟蹊径”的成功方法。此外,刘邦的退,也是为了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纷争。可见,人生成败与进退术有很重要的关系,不善进退者, 自然是败者。

获得成功的助力,处世的艺术

有进有退,获得成功的助力

易经》中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为人处世,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

这是两个观念,古时的文字很简单也很美,其文学境界,往往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这两句话,包含的意义很多。《易经》告诉我们宇宙间任何事情、任何物理,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没有不变的东西。八八六十四卦,只是两种爻——阴与阳在变,每一变动,产生一个卦象,每个卦象就不同了。变化代表什么?“进退之象也。”“进退”,或者是阳多了一个,阳长阴退了,或者是阴多了一个,阴长阳退了,就在这个进退之间,产生变化。为什么不用“多少”而用“进退”呢?

我们研究古书就要注意这一类地方,这是思想问题。假使用“多少”意义就不同了,没有“进退”深刻。“进退”是大原则,是动态,尤其是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场看,都是一进一退之间的现象,所以变化是进退的现象,非进则退。

三国时期,由于关羽的狂妄自大失去了荆州, 自己也身首异处。

作为大哥的刘备当然对此怒不可遏,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率70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刘备大喜,感觉一举拿下东吴的时机已到,急驰大军进发。战事也正如刘备所预想。蜀军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猇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孙权命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迎战。

陆逊虽然年轻,却深谙兵法。他非常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正盛,并且是居高临下之势,吴军如果同他正面交锋,很难占到便宜。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这样,陆逊就把吴军完全撤出山地。可这样却害苦了蜀军,几十万蜀军士气正旺,却一时找不到“打击”的目标。并且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很难展开数十万大军的阵势,这样一来,蜀军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

相持了足有半年的时间,蜀军斗志松懈。年轻的统率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很难相顾,且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吴军看到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以退的方式来达到进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个“独辟蹊径”的成功方法。运用这一策略,刘邦也曾如愿以偿地做了沛县县令。(www.daowen.com)

刘邦率众起义, 占领沛县县城后,城中父老推举他为县令,热情十分高涨。刘邦实际上很想得到这个位子,却假意推辞说:“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反对秦朝统治,如果将领选择不当,起义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全城百姓都有被杀头的危险!我这样说并不是爱惜自己的姓名,只是在下才疏学浅,恐怕难以胜任,到时真的害了沛县的父老乡亲,我可没有办法交代呀。所以,你们在这件事上要慎重一些,不如另请高明吧!”

在场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官,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大事不成会被秦朝诛杀全家;同时,两人又深知刘邦能成大事,于是极力推举刘邦。

沛县百姓也对刘邦说:“我们都听过你的事迹,知道你是个大人物;况且,我们已经占卜过了,没有人比你更吉利。如果你不当县令,那么换成任意一个人恐怕沛县百姓就要遭殃啦!”

刘邦又多次推让,但所有人坚决选他做沛公,他这才接受了。

其实,刘邦完全可毛遂自荐坐上沛公的位子,但他恰恰选择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以退为进”的做法,却同样达到了目的。实际上,刘邦选择后者是非常高明的一个举动。

刘邦之所以选择“退”,是想试探一下其他人的心理,看他们是否真的信服自己。他知道,起兵造反是灭门之罪,如果追随者不同心,造反必定难以成功,那样的话,沛公之位就应暂时放弃;如果追随者都心服口服,便有利于管理和指挥,这样沛公之位才能去坐。

此外,刘邦的退,也是为了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纷争。他知道,以勾心斗角的方式夺来的位子是做不稳的。正因为假意拒绝推让,刘邦才清楚地看到了众人的真正心意,原来他们是真心拥护自己的,于是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如愿做了沛公。

可见,人生成败与进退术有很重要的关系,不善进退者, 自然是败者。我们知道过于急进者,常会自以为聪明至极,从而在某一天突然遭到大败。因此,进是基于摸准对方心理的行为——只有摸准对方,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退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一般人总是以事物发展向上向前为吉,而以向下向后之退避为凶,而这样并非是对退避的正确理解。如果该进之时则向前,当然是吉兆,但是,如果处在该退之时仍然盲目前进,则由吉趋凶, 自取其咎。相反,此时,如果顺时而急流勇退,行遁之道,则又逢凶化吉。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及时退却,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这对于到达退却终点以后,整顿队势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有极大影响……战略退却的全部作用在于转入反攻,战略退却仅是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全战略的决定关键在于随之而来的反攻阶段能不能取胜。”

所以,做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了头。一件事做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惯性,让人欲罢不能。权力也好,荣誉也罢,人的欲望如果不适时地加以遏制,就会逐渐膨胀,以至于到时难以驾驭。这时,你就需要停顿一下,或者后退一步,就像音乐需要休止符,照片需要留白,绘画需要淡彩一样。不论你在职场,还是在商场,还是为人处世,都要善识时务,懂得退让之道,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退一步可能会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