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拉近心理距离,并激发共鸣或者心理距离拉近:共鸣的艺术

拉近心理距离,并激发共鸣或者心理距离拉近:共鸣的艺术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激发共鸣,拉近心理距离在你对另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引发“心理共鸣”这一技巧尤为适用。这就是“对症下药,激发共鸣”,可以为处世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个文艺爱好者,并对关牧村非常敬慕。毫无疑问,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双方免不了都要存有警戒心甚至敌意。你只要主动、热情地通过话语,同他们聊天,努力探寻与他们交谈的共同点,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就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拉近心理距离,并激发共鸣或者心理距离拉近:共鸣的艺术

激发共鸣,拉近心理距离

在你对另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引发“心理共鸣”这一技巧尤为适用。因此,你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

与人相处,要谈得有味,谈得投机,谈得其乐融融,双方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认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不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片国土,只要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一位小学教师和一名泥瓦匠,两者似乎没有投机之处。但是,如果这个泥瓦匠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那么,两者可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如果这个小学教师正要盖房或修房,那么,两者可就如何购买建筑材料、选择修造方案沟通信息、切磋探讨。只要双方留意、试探,就不难发现彼此有对某一问题的相同观点,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一类大家关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难堪,这只是没有发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已。

人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社会上的各种人,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等,他们对事物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做人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这就是“对症下药,激发共鸣”,可以为处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你坐在火车上,已经坐了很久了,而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程。你想与他人讲讲话,却不知如何开口,这时,你就要尽力使你的谈话显得趣味十足。

坐在你旁边的是一位很没趣的人,而你非常想和他聊天解闷,于是你便搭讪道:“对不起打扰了,你有火柴吗?”

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讲,只是点点头,从口袋里拘出了一盒火柴递给你。你点了一支烟,在还给他火柴时说了声“谢谢”,他又点了点头,然后把火柴放进了口袋里。

你继续说:“真是一条又长又讨厌的旅程,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是的,真讨厌。”

他同意着,而且语调中包含着不耐烦的意味。

“若看看一路上的高山,倒会使人高兴起来。再过一两个月去爬山,那一定更有趣。”

“唔,唔!”他含糊地答应着。

他显然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这时你再也没有勇气说下去了。(www.daowen.com)

假若一个话题对他富有兴趣,那么无论他是如何沉默的一个人,他也会发表一些言论的。因此你在谈话的停滞之中,思考了一番后,又重新开始了。

“刚才车上放的歌曲真动听,”你说,“北京将要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演唱会。听说是关牧村个人演唱会!”

坐在你身旁的那位乘客坐起来了。

“你觉得关牧村的歌唱得怎么样?”他问。

你回答:“唱得很好,我很喜欢听。”

“你喜欢听她的哪首歌?”他急着问。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个文艺爱好者,并对关牧村非常敬慕。于是你可以说:“我很喜欢听她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她不仅歌儿唱得好,人也好!”

这位乘客听了这话便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

毫无疑问,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双方免不了都要存有警戒心甚至敌意。这种心理状态会毫不留情地束缚住双方。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初次交往,尽量让对方放松心情,消除他本身的心理障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初交时,如果不能打开对方的心扉,一切努力都会变成泡影。要冲破对方的“警戒”线,只有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可以信任的。那么,怎么才能让对方信任你,也就是说怎样把你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传达给你呢?

基本的手段便是以同情共感的态度来了解对方的烦恼与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共鸣”,也叫“移情”。

一个不相识的人在你面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与他交谈。你只要主动、热情地通过话语,同他们聊天,努力探寻与他们交谈的共同点,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就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