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言,做对事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说的就是人性的复杂,可谓“千人千面,千面千心”。每一张面孔都是个性十足、变幻莫测,令人难以捉摸的,倘若你没有几分眼力就很难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荀子认为,不同人品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就可以看清楚他们的真面目。
关于知言,儒家也曾有专论,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曾子说:“胁肩诌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他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诌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由此可知,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谈话是最好的手段。有人指出,谈话当深人到一定深度时,对方的心理活动可以灵敏地接触到。
说话的内容是对方与你交谈的目的,也是双方谈话过程中借以影响对方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平时谈话时一定要注意分析说话的内容。
思想指导人的行动,但人是极其复杂的,内心所想和言行未必一致。如果仅听其言,就会受其所骗。一般来说,刚直的人心所想的,就照说照干,这种人言行一致易于了解,听其言观其行便知其人。但狡猾的人,所想所要干的是一回事,所说的又是另一回事,即以其漂亮的言辞掩盖其罪恶的用心,因而获得人们的赞赏和支持,以达到其罪恶的目的。所以仅据一言一行而对人得出结论,必然失之偏颇。所以识人必须从各方面考察,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某个人,并据此做出分析,才能对某人有正确的认识,根据现在所作所为才能预料其发展的趋向和后果。
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门下有三千门客,是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当时楚王没有子女,春申君就四处搜寻美女献给楚王。有个赵国人,叫李园。他有个妹妹长得特别漂亮,他本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是他听说楚王不能生育后就改变了主意,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春申君很宠幸这个美女,没过多久,她就怀孕了。(www.daowen.com)
这时,李园又搞阴谋,让妹妹对春申君说:“夫君,楚王跟您的感情真是特别深啊!”春申君说:“是啊,我和楚王的感情比亲兄弟还深。”美人又说:“可是楚王没有儿子,他死后肯定只有让自己的亲兄弟做国君。新国君一定只重用自己身边的人,根本轮不到您。况且您现在的地位这么高,必定有对楚王的兄弟礼数不周到的地方,那您的处境不就更危险了吗?”春申君听了,说:“是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美女说:“办法倒有一个。我已经怀孕了,要是楚王现在喜欢上我,那我生下的孩子就可以当国君。您就不用担心以后的前途啦。”
春申君动心了,就按照这个美女说的,把她献给了楚王。美女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宠爱。后来,这个美女在王宫生了个男孩。这孩子被立为太子,美女也就当上了王后。楚王很快封李园当了高官。可是,李园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一想夺取春申君的位置,二怕春申君泄露了秘密,便在私底下养了许多杀手,设计杀他灭口。
此刻的春申君却还蒙在鼓里。他的一个门客朱英对他说:“您做楚国的丞相已经二十多年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天楚王死了,您就要辅佐年幼的太子,直到他长大成人。这是您的福气,但这之中也可能隐藏着灾祸。”
春申君并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而且满不在乎地说:“我现在过得很好啊,至于将来,会有什么不幸呢?”朱英忧心忡忡地说:“李园是个小人,他一直都想夺取您手中的权力,早就暗地养了许多杀手,只要楚王一死,他便会将矛头指向您。这就是我说的灾祸啊。不过,现在挽救还来得及,只要您先下手为强,同时也免除了您的后顾之忧。”
春申君听了,哈哈一笑,拍拍朱英的肩膀说:“先生多虑了。我了解李园这个人,他是个胆小、温和的人,我一直都对他那么好,他是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我的事的。”
没过多久,楚王死了。李园先来到宫里,安排杀手埋伏在宫门内。春申君急忙进宫,刚走进宫门,李园的杀手就从两旁杀出来,他还没来得及喊声救命,头就被割了下来,而后,李园又诛杀了春申君的所有亲族。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就是这样被杀掉的,更为悲惨的是,也许到死他也不知道是谁杀死他的, 因为在他印象里,李园是胆小温和,况且自己对其有恩的一个人。
春申君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没有看清李园这样的小人,对他没有防范。而这正是导致他最终悲惨结局的根源。
具有识人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瞬息之间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刺探一个人的真伪,洞察其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移步生莲。具有这样的本领,就可以认识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制其人;观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其本,潇洒地辗转于生活的竞技场中,把人生的“发球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