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儒学教化:走向民间生活

明代儒学教化:走向民间生活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制度化的教育体系相比,社会教化虽然在组织形式上不那么系统、规范,却是坚韧而有力、持久而绵长的,于悄然无声中实现对社会人心的凝聚与整合。这5本著作均相对独立,个性鲜明,而且彼此关联,整体贯通。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本丛书出版之际,特向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领导、编辑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黄书光2013年10月16日

明代儒学教化:走向民间生活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自身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社会发展对教育变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表现为教育变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从社会发展对教育变革的决定性影响来看,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变化等,几乎都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结果。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与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不同形态的教育体系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因此,要全面研究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理路关系,不仅要研究教育的常态形式——以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学校为核心的制度化教育体系,及其在与社会其他要素的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互动关系,更要分析以普通民众为教育对象、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的教育形态——社会教化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变革历程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与制度化的教育体系相比,社会教化虽然在组织形式上不那么系统、规范,却是坚韧而有力、持久而绵长的,于悄然无声中实现对社会人心的凝聚与整合。

关于研究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的宗旨,我们既需要在教育历史演进的视野中考察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深度诠释教育与社会诸要素的多元互动。基于此,本丛书本着“史料为重,史论结合”的立场,采用历史叙事、逻辑分析、理论比较、个案解剖、文化反思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的辩证关系进行系统梳理,探讨不同形态的教育在社会历史变迁长河中的微妙演化,以期在更高的层面认识并把握社会发展的教育动力与教育发展的社会根基。本丛书由5本著作组成:(1)《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黄书光等著);(2)《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刘静著);(3)《新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马云著);(4)《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许瑞芳著);(5)《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黄书光等著)。这5本著作均相对独立,个性鲜明,而且彼此关联,整体贯通。其中,既有对当代社会变革中的教育形态——“高校德育转型”与“农村扫盲教育”之求索,又有对传统社会变迁中的典型教化——“明代儒学教化”之探究,以及对“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的关切与深思,还有从宏观视角来叩问中国社会发展变迁背后的“教育动力”问题。

上述著作的撰写者都是教育史专业的教育学博士,大多已是教授或副教授。面对共同的专业学术理想,我们都能持志笃敬、潜心学问,对教育史专业的学术前沿抱有浓厚的探究兴趣。诚然,每个人的学术兴奋点和所关注的学术热点不尽相同,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常常相互鼓励与切磋,并通过多次的小型学术沙龙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各自的学术见解,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达成了彼此的学术共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选择的研究主题和所探究的具体问题毕竟是前人较少涉猎的领域,这给研究者提出了很大的学术挑战,需要我们以百倍的努力去勇敢面对。我们所阅读的史料和论著是否确当?所采用的视角和方法是否得当?所把握的问题和旨趣是否适当?所分析的理路和结构是否精当?凡此种种均逃不出读者诸君的敏锐眼光,真诚地期待并感谢热心读者、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和帮助。(www.daowen.com)

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本丛书出版之际,特向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领导、编辑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黄书光

2013年10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