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装饰画构图与形式之美

装饰画构图与形式之美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装饰画的构图与形式美第一节装饰画的构图一、黑、白、灰关系“黑白关系”就是通过黑白色块的组合,不仅表现对象的体积感、画面的空间感,而且还可以通过黑白色块的形状、大小的变化,产生调和、对比、呼应、节奏等艺术效果。装饰画的黑白构图除了明暗层次的变化,还要对物象有一定的概括取舍和夸张省略。装饰画中的形式美,主要依靠视觉元素的形态来表现不同的主观个性。色彩是装饰画形式美的要素之一。

装饰画构图与形式之美

第三章 装饰画构图形式美

第一节 装饰画的构图

一、黑、白、灰关系

“黑白关系”就是通过黑白色块的组合,不仅表现对象的体积感、画面的空间感,而且还可以通过黑白色块的形状、大小的变化,产生调和、对比、呼应、节奏等艺术效果。一黑一白在造型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宽广,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黑白是色彩中的极色,也是视觉感受的极限,其艺术效果单纯、明朗、强烈。自然界本身是不存在绝对的纯黑或纯白的,黑白意识属于审美意识范畴,它吸收版画、剪纸的表现形式,对自然界丰富的色彩进行高度概括。这种单纯的表现手法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色彩。根据画面中黑、白两色使用面积大小比例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以黑色为主的黑强白弱的黑调对比,以白色为主的白强黑弱的白调对比,黑白两色各半所形成的黑白对比。

黑、白、灰关系是指在装饰表现的色彩明度中黑、白、灰的比例分配关系。黑、白、灰是相对色彩的明度来说的,有时也叫影像处理。就像灯光照在人身上产生的阴影一样,黑白对比强烈、虚实相生。黑、白、灰实际上是从调子上来讲的,黑就是暗调子,白就是亮调子,灰就是灰调子。不同的调子在装饰画构图中表现的效果不一样。亮调子是以白为主,画面效果明快、轻松、悦目;暗调子以黑、灰为主,画面效果沉着稳重。灰调子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中灰,给人以柔和、缠绵、清静的感觉;一种是深灰,画面沉闷,具有忧郁、伤感和迷茫的情调。装饰画的黑白构图除了明暗层次的变化,还要对物象有一定的概括取舍和夸张省略。一幅装饰画如果黑、白、灰构图处理得当,作品的趣味性及节奏感就会大大增强(图3-1)。

图3-1 黑、白、灰构图

二、点、线、面关系

无论是比较抽象的画面还是倾向写实的画面,具体表达时都离不开点、线、面,它们是构成装饰画的基本元素。点、线、面有各自的特征,同时又相互联系,可造成不同的视觉感受。点在几何上没有面积,只在平面上表示形象存在的位置。点有大小之分,也有形状之别,一般有方点、圆点、角点,还有不规则的点等,组合排列时要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线在几何学上没有粗细之分,只有长度与方向之别。线分直线(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折线、宽窄线、自由曲线等。面在平面几何上具有位置、长度、宽度而无厚度。点、线排列后可形成虚面,面是点、线的集合体。在整个装饰绘画构图过程中,点、线、面之间是可相互转化的。所以有时我们利用点绘、线描的密集或稀疏来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构思中的物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大小、对比关系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装饰画中的形式美,主要依靠视觉元素的形态来表现不同的主观个性。点、线、面是从几何角度以抽象观念去观察与表现设计主题的,它可以通过空间的排列,线的曲直粗细变化,面的无穷无尽虚实对比以及点、线、面各要素的综合处理手法,使其表现力得以发挥(图3-2)。

图3-2 点、线、面构图

三、色彩关系

色彩是装饰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它通过使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及类似物理的反应来形成丰富的联想以及深刻的寓意和象征。装饰画中色彩的运用是主观、心理、臆想的色彩,而非客观、科学、理性的色彩。根据情感和心理的需要,可在简洁的画面上大胆用色,直抒胸臆,无须顾及色彩的真实,使色彩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有的艺术风格。装饰性绘画的色彩是自然色彩与理想色彩的巧妙结合,更注重色彩的概括和色彩的大胆处理,这是一个特有的设计过程。色彩装饰画有其自身的艺术性,其画面内容也有自己的主题,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而是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个体的装饰画要服从整体空间环境营造的需要。

色彩是装饰画形式美的要素之一。装饰画中色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归纳自然色彩

自然表象极为丰富多彩,但常常也是杂乱无序的,归纳自然色彩的重要方法是把自然中杂乱无章、散乱无序的东西予以条理化和秩序化。自然色彩本身就有丰富的明度、纯度和色相,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概括、提炼,使之形成简洁、装饰性强的色彩表现风格。但是归纳自然色彩应遵循一定的秩序性,秩序性是指将自然状态的事物按一定条理进行排列,建立一种人为的艺术秩序,使观赏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同步的情绪共鸣(图3-3)。

图3-3 归纳自然色彩的表现

(二)主观色彩和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受自然界色彩的影响和约束,完全以自我的色彩感受来描绘客观事物,主观抽象地升华色彩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面貌。它是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是艺术家对色彩的灵感与激情的表达,也是艺术家对色彩理想世界的独特发现。主观色彩反映了艺术家对某种色彩的偏爱和理解,是经过长期的色彩磨炼和探究而形成的。客观色彩是艺术家对空间环境和人物形象诸造型色彩的真实再现,不做修饰,遵守自然,是一种写实风格(图3-4)。

图3-4 主观色彩和客观色彩的表现

(三)色彩的采集和重构

1.色彩的采集

色彩采集是对收集的素材进行理解、变化、提炼和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对素材色彩的采集和筛选可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现代艺术的意识观念、自然环境的微妙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采集的目的一是积累素材,二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色彩采集是装饰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色彩的采集范围相当广泛,一方面可以借鉴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一些原始的、古典的、民间的和少数民族的艺术中寻求灵感和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可以从客观存在的大自然以及那些异域风土人情、各类文化艺术和艺术流派中汲取养分(图3-5~图3-9)。

图3-5 色彩的采集(一)

图3-6 色彩的采集(二)

图3-7 色彩的采集(三)

图3-8 色彩的采集(四)

图3-9 色彩的采集(五)

2.色彩的重构

色彩重构指的是将原来物象中美的、新鲜的、有价值的、可用的色彩元素注入新的组织结构中,通过加工创意等手法使之产生新的色彩形象(图3-10,图3-11)。重构有以下几种形式:

图3-10 色彩的重构(一)

一是整体色按比例重构。将色彩对象(自然的或者人工的)完整地采集下来,按照原来图片中色彩关系和色彩面积比例的大小做出相应的色标,再按比例组织运用在新的画面中,以保持其原有的风格和基调。

二是整体色不按比例重构。将色彩对象完整地采集下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颜色不按比例重构,使新画面有新奇感。这种重构的特点使既有原物象的色彩感觉,又有一种新鲜的感觉。整体色由于比例不受限制,主色调是由面积较大的颜色决定的。

三是部分颜色的重构。将色彩对象完整地采集下来,从色标中选择所需的颜色进行重构,既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个局部色调,也可抽取部分色,使画面更加自由、灵活,但又保留了原来颜色的影子。

四是形、色同时重构。它是根据采集对象的形、色特征,经过对形象概括、抽象、加工的过程,在画面中重新组织的构成形式。这种方法效果较好,更能突出整体特征。

五是色彩情调的重构。根据原物象的色彩情感基调、色彩风格做“神似而形不同”的重构,重新组织后的色彩关系接近原来的物象,保持原色彩的意境。这种方法需要作者对色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使其重构后的色彩更具感染力。

采集和重构是一个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对同一物象的采集,因每个人对色彩的感觉不一样而会出现不同的重构效果。

图3-11 色彩的重构(二)

第二节 装饰画的形式美法则

一件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不但要有深刻而生动的内容,而且要具有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是我们进行装饰画创作必须运用的重要法则。因此,研究探讨装饰画的形式规律是很必要的。

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关于装饰画创作的形式法则和规律。这些法则和规律是表现装饰画内容的方法,是装饰画完美形式的一些共同原则。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反映在装饰画上的法则也在不断地丰富。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应结合实用性的要求和内容,结合不同材料和制作条件,去学习和运用这些法则,并使其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的法则,是适用于一切造型艺术表现的一个普遍原则。它反映着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也是构成装饰画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例如一套设计成功的茶具或餐具,图形不一、大小不一,为什么我们感到它的形象有变化而又协调,让人看起来就知道是一套呢?这就是设计者很好地运用了变化与统一法则的结果。变化与统一法则就是在对比中求调和。装饰画创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要求,如内容的主次,构图的虚实聚散,形体的大小、方圆、厚薄、高低,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刚柔,色彩的明暗、冷暖、深浅,工艺材料的轻重、软硬以及质感的光滑与粗糙,等等,都是互相矛盾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找到统一的因素,使变化中有和谐。

“变化”是一种对比关系。相互对比的形、色、线等,给人以多样化和动的感觉,处理好了会感到生动活泼、强烈新鲜、富有生气,但是过分“变化”容易使人感到松散、杂乱无章。“统一”是规律化,就是图案各部分的造型、色彩、结构等有相同的或类似的因素,把各个变化的局部统一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之中。如同花布统一变化在色彩的组合上;又如一套家具,由于造型风格的一致、色调纹样的一致、材料处理的一致,从而取得统一的效果。所以统一是一种协调关系,它可使画面调和、稳重、有条不紊,给人静的感觉,但是过分统一也容易有呆板、生硬、单调、乏味之感。

变化与统一法则,变化的一方总是复杂、多样一些,统一的一方总是单纯、协调一些。因此一件作品要求统一,就必须要使主调占优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中经常在线、形、色彩等表现上使用反复的手法。有规律的反复或是无规律的反复,都可以求得作品统一的效果。

变化与统一虽有矛盾,但它们又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设计时必须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要做到整体统一、局部变化,则必须使局部变化服从整体,也就是“乱中求整”“平中求奇”。统一与变化相辅相成,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以达到变化与统一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既优美又生动(图3-12)。

图3-12 变化与统一

二、对称与均衡(www.daowen.com)

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画面中求得重心稳定的两种结构形式。对称是同形同量的组合,以中心线划分,上下或左右相同,如人体的眼、耳、手、足,蝴蝶、鸟类的双翼,雪花植物对生的叶子,轮生的花瓣,车轮,盆,盘等。又如北京的天安门,西安的钟楼、鼓楼等都是一种对称的形式。

我们从小就熟知得到对称形的方法,把一张纸折成两半,留其折线,剪出任意图形,把它展开就可以得到所要的对称形,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认识了对称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制造了许多对称的陶器,还在陶器上装饰了对称的图案。

对称在室内装饰、抽纱、刺绣、地毯、编织、印染等工艺品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其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斜角对称、多面对称、多角对称等。

均衡是异形同量的组合,是以中心线或中心点保持力量的平衡。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人体的运动、鸟类的飞翔、走兽的奔跑以及行云流水等,都属于平衡状态。人们用右手提一桶水,身体一定要向左倾,左臂向外伸开,身体才能保持均衡。在装饰画创作中,画面上的形状有多有少、有大有小,而重心却又很稳定,这种结构生动、安排巧妙的画面,都属于均衡的例子。均衡是有变化的美,其结构特点是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有动的感觉。

对称好比天平,而均衡好比秤。在实际应用中,对称与均衡常常是结合运用的。设计构图采取哪一种表现手法,要由设计构图的内容、用途、需要来决定。例如茶壶的侧面,一端具有壶嘴,一端具有壶把,严格地说,它对轴心来讲绝不是对称的,可是它具有很端正的均衡美。依照上述对称的法则,就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变化,设计出富于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装饰艺术作品(图3-13)。

图3-13 对称与均衡

三、对比与调和

白天在强烈的阳光下,手电筒开着我们也不能明显地感受到它的光度;而在漆黑的夜晚,就会感到它的光度很强,依靠它可以照亮我们要走的路,可以判断形与色。小小的灯光,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其物理的光度完全相同,可是我们对它的识别却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

认识物与物的区别,其根据是对比。对比也称对照,如新旧对比、黑白对比等。在装饰画创作中,形象的对比,有方圆、大小、高低、长短、宽窄、肥瘦等;方向的对比,有上下、左右、前后等;色彩的对比,有深浅、冷暖、明暗等;分量的对比,有多少、轻重等;质感的对比,有软硬、光滑、粗糙;等等。一般来说,性质相反而且相似要素较少的东西,就可表示出“对比”的现象。经过对比,互相衬托,更加明显地表达出其各自的特点,以取得完整而生动的艺术效果。如大小对比,以小衬大,显得大的更大,小的更小;方形与圆形的对比,及长、宽、高三度的对比,可使造型更加生动。对比能产生活跃感,是生动活泼的表现。

调和与对比相反,对比强调差异,而调和的差异程度较小,是视觉近似要素构成的。线、形、色以及质感等要素,相互间差异较小,具有某种共同点时,就容易得到调和。在画面上,如形状的圆与椭圆,色彩的黄绿与绿、蓝与浅蓝等,具有和谐宁静的效果,给人以协调感。居于无彩色系的白与黑两极端色中灰色的感觉,就极具调和感。如青山、绿水、蓝天,看起来差异较小,使人产生柔和、舒适的感觉。

对比与调和是取得变化与统一的重要手段,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技巧。运用时要防止脱离实际,过分强调对比的一面,容易形成生硬和僵化的效果;而过分强调调和的一面,容易给人呆板和贫乏的感觉。做到既相互调和又有对比,如同“万绿丛中一点红”,其效果就比较好。一般来说,对比具有鲜明、醒目、使人振奋的特点,调和具有含蓄、协调、安静的特点。设计中的方中见圆、圆中见方,刚中见柔、柔中见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等,都概括了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可以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图3-14)。

四、节奏与韵律

在装饰艺术中,节奏是规律的重复,条理性与反复性产生节奏感。韵律是在节奏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它赋予节奏以强弱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所以节奏带有机械美,而韵律只是在节奏的变化基础上产生的情调,具有音乐美。

图3-14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产生于各种物象生长、运动的规律之中,如植物的枝节有对生、互生、轮生等,都是有节奏地逐渐伸展的,向日葵的花籽是由中心向外盘旋生长的,贝壳斑纹的伸展,以及投石于池塘所引起的涟漪,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最简单的表现方法,是把一个图样连续表现出来。反复能产生节奏,再加些变化就可构成富有韵律的画面,如再运用渐变与对比的方法就可增加趣味。节奏和韵律表现得好,可产生静态的、激动的、雄壮的、单纯的、复杂的等多种不同的感觉。一件艺术作品,运用千变万化的线、形、色、量的复杂配置,如音乐一般,可以唤起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愉快感觉。

自然界中各种现象所表现的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疏到密等节奏的变化,以及渐变的、起伏的、反复交错的韵律性,都会产生一种优美动人的效果。如自然风景、山水的起伏等都有独特而优美的韵律。所以,在艺术处理上,精心安排大小方向、粗细疏密、曲直长短、明暗冷暖的关系,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有生气的、有活力的画面(图3-15)。

图3-15 节奏与韵律

五、安定与比例

在自然界中,静止的物体是按力学原理以安定的形态存在着的,因此不论平面的或立体的,都要有安定的原则。在工艺品的立体造型设计中,安定的原则显得更为重要。

三角形的底边在下面时是安定的,如果把金字塔倒过来就会感到非常危险;原始的尖底陶罐造型很美,但不能放在桌上,它原是悬挂在空中或插在地上用的,有模仿它制造的酒瓶,虽然酒瓶底不那么尖,但仍使人感到不安全。为了补救这个缺点,就把下面的色彩加重,增加适当的装饰纹样,也能营造出安定感。

安定的原则,并不完全取决于形式,重要的是取得恰当的重心。造型的重心位置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重心越靠下面,给人感觉越稳,但缺点是庄重有余、活泼不足;若重心往上或往旁边移动,不容易稳,但运用得好,则能得到非常新颖动人的作品。所以许多小巧玲珑、形态活泼的作品重心都不放在下面。

比例,即器皿造型上长、宽、高的关系。器物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都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的巧妙运用,可以使物体形态和谐、增进美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观察和运用,总结出各种尺度,这些尺度大多以人体的尺度作为标准,根据使用的便利而制定。如建筑、家具、器皿、服装、生产工具等,都是根据人体的尺度来决定的。大自然中,一切生物比例尺度的产生,如花草树木的高低、大小,飞禽走兽的翅膀、体形、四肢的长短粗细等,都是根据自然生长和生活条件而产生的。

纹样和构图也要求有适当的比例。装饰画是可以夸张某些比例的,但夸张一定要与特征结合,突出美的部分(图3-16)。

图3-16 安定与比例

六、动感与静感

装饰画设计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用途,可采取动感较强或静感较强的不同构成方法。静感的较严肃,动感的较活泼。由于统一与变化的程度不同,因此动感与静感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偏向统一的构图为静的状态,偏向变化的构图为动的状态。对称为静感,均衡则趋向动感。线条的粗细一致趋向静感,线条的粗细变化则趋向动感。一条水平线是静态的,波纹曲线就有动的感觉;十字线是静态的,而旋涡状线就有较强的动感。圆形有动感,圆中加一条曲线就有明显的旋转感,圆中加一条直线如同太阳升上地平线,显示了动感(图3-17)。

三角形平放如金字塔一样,是静态的;如将其倒置,则有不安定的动感。从倒置的三角形下部切去一角构成了倒梯形,会感到既安定又轻巧,这是取动静两者之长的一种巧妙的构成。方形在建筑造型中运用得最多,它有安定的静态感;如果将其斜置,就像风车一样有动的感觉;在斜置的方形下面加一条水平线,使两边倾斜得到支撑,就像一个浮标,显示了动中有静;方形加上一条曲线,就像一个帆船在海浪里,动荡感就更强。所以,对图案中立体的造型特别要注意安定感,也即在感觉上要求不破坏平衡的美的规律。

从色彩方面来看,暖色倾向于动感,冷色倾向于静感;色调明的偏动,暗的偏静;对比强烈的色彩偏动,调和的色彩偏静。

图3-17 动感与静感

七、渐变与突变

(一)渐变

渐变是逐渐变动的意思,就是一连串的类似,即形象在调和的阶段中具有一定顺序的变动。比如月亮由刚显露出的月牙形渐变成圆形、太阳东升再逐渐西下、太阳光线的移动以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都是一种自然性顺序的渐变。

人类也是在一种渐变过程中生活的,一切生物,从生到死,就是一个渐变过程。

自然界的植物生长,都具有渐变的现象,在秩序和法则中表现无限的变化和统一。

在建筑图样的设计方面,如北京的天坛,杭州的六和塔,西安的小雁塔、大雁塔都具有巧妙的渐变安排,高度发挥了静中有动的东方美的建筑特色。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如汽车、飞机、轮船等在外形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时代的渐变,从发明到今日的进步中可看出机能与形态的渐变。

渐变意味着变化、进步与生命,它在视觉艺术中担负着重大的任务。渐变不仅是逐步渐变,同时也是无限变化,有节奏、韵律、自然之感,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体验。渐变过程,使我们不觉得跳动,在视觉上很容易被人接受,在艺术上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手法。

渐变的方法很多,如空间渐变,即位置、方向、前后、大小、元件、正侧及轻重等的渐变;形状渐变,如形状的增减、分裂、大小和视点方向的渐变;色彩渐变,如明度渐变、纯度渐变、色相渐变,由浓到淡进行渲染和晕色也是一种渐变。一般渐变过程越多,效果越好(图3-18)。

图3-18 渐变

(二)突变

突变,用来描述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其特点是过程连续而结果不连续。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渐变的和连续光滑的变化现象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如岩石的破裂、桥梁的崩塌、地震、海啸、细胞的分裂、生物的变异、情绪的波动、战争、市场的变化等。突变指的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

突变的方法与形式有许多种,它以突破规律的单调感,使其形成鲜明反差,以造成动感、增加趣味为目的。如形状的突变、虚实疏密的突变、大小的突变、运动方向或位置的突变以及色彩和空间的突变等(图3-19)。

图3-19 突变

八、统觉与错觉

我们看物象时,常注意其最强部分或有变化的部分,这时在视觉上会引起以此部分为中心的统一感觉,这种感觉称为统觉。

错觉是人的眼睛观察物形或色彩时,视觉炫感而使心理发生的一种误认。这种误认的感觉,叫作错觉。错觉可归纳为形的错觉与色的错觉。

形的错觉,是观看物与物互相关系时所引起的错觉,有大小、长短、宽窄、正斜、曲直等错觉。

色的错觉,是物的色彩方面所发生的错觉。例如一黑一白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中的圆,由于一明一暗的关系会造成视觉上的错觉,感觉明的大、暗的小,白的大、黑的小。这是因为白色扩散,黑色吸收。再如两个同样大小的瓷瓶,一个施黑釉,一个施白釉,则会感觉施黑釉的比施白釉的小(图3-20)。

图3-20 统觉与错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