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一口气读完明朝战争,张献忠后抗清活动持久坚持

一口气读完明朝战争,张献忠后抗清活动持久坚持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45年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位将军的领导下,及时调整战争政策,联明抗清。永历五年以后,大顺军余部逐渐从南明政权的直接控制中退出,活跃于川楚交界,分成许多支,其主要将领有贺珍、袁宗第、刘体仁、郝永忠、李来亨、塔天宝、马腾云、党守素等,被称为西山十三家,他们的抗清活动一直坚持到了永历十八年。

一口气读完明朝战争,张献忠后抗清活动持久坚持

——殊死抵抗无力回天

时间:1644-1651年

参战方:明末残军、清军

战场:南部地区

主要将帅孙可望李定国

一个朝代的兴起必然就有一个朝代的灭亡,这个道理不言自明。李自成进入北京时,明朝权贵们肯定料想不到,他们甚至还在自己的被窝中熟睡,做着美梦。但历史就是历史,闯王李自成的确把军队开进了北京城。为了自己的朝廷,于是便有了那一次次的抵抗。

1644年李自成率兵进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在北京的统治,自己当上了北京紫禁城的主人。这时,虽然南明的几个小朝廷仍以半壁江山与农民军、清兵抗衡,但大都不成气候,以失败而告终。弘光政权的抗清斗争就仅维持了一年的时间,在军阀内讧、朝野纷争的混乱政局下草簟收场谢幕。继之而来的是鲁王浙东政权及福建隆武政权。鲁王政权较为争气,在钱肃乐、郑彩、张名振、张煌言等人的先后主持下,曾以钱塘江为界,与清兵进行了多次战役。不过到了第三年即1646年上半年,鲁王政权也在争权夺利的内耗中被清军击退了,退出浙东。此后鲁王政权又在郑彩、钱肃乐的主持下,曾经收复福建3府1州27县,立足福宁州。但钱肃乐却在郑彩的排挤下抑郁而死,郑彩率师南移,但很快被清军击败,还丢失了福建的地盘。1649年,张名振、张煌言等收复了舟山,鲁王政权于是以舟山为根据地,喘息了两年,但又在第三年被清兵攻破,流亡海上,张煌言带着余部接受了郑成功的编制,鲁王也只能去掉监国的名号。

隆武政权在短暂的兴盛时期,其势力及影响力都很大。除乐福建一省在其直接管辖下之外,两广、江西、湖广、云贵、四川等残明势力及江南地区的抗清首领也都承认其领导。隆武帝亦是南明诸帝中较有作为的一个,不过其政权把持在军阀郑芝龙手中。隆武帝策划的两次出征在郑芝龙的敷衍下如儿戏般的收场。隆武政权随着郑芝龙的降清而灭亡,在历史上仅存在两年的时间。

隆武政权覆灭以后。广西巡抚翟式耜等人在广东肇庆拥戴桂王朱由榔监国,后来迁往广西。稍后,原隆武帝的大学士苏观生在广州拥隆武帝的弟弟建立绍武政权。这两个政权为了争正统,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清军乘虚而入,很快攻陷广州,仅存在40余天的绍武政权宣告灭亡。

永历政权的年号,一直被台湾郑氏政权用至1683年,即永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但永历政权实际上存在了15年。这15年间,大顺军余部和大西军余部是实际支撑抗清局面的力量。大顺军余部30万人自1645年以后,先后由刘体仁、郝摇旗、李过、高一功领导,并且还通过南明督抚何腾蚊、堵胤锡接受了南明政权(先是隆武政权,后为永历政权)的节制,活跃在湖广战场。但随着清兵主力的大量来战,湖广战场形势日益吃紧,义军的粮饷筹措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李过、高一功等只得率义军退出了湖广。

至1647年,永历政权已经全部丧失了湖广地区。大顺军全部退至广西桂林地区,还一度取得全州大捷。(www.daowen.com)

1648年上半年,江西和广东先后有金声桓、王得仁和李成栋反清归明,永历政权局面得到了一些改善。开始了从广西至湖南一线对清军的全面反攻,基本上收复了湖南、广东地区。永历政权中心也从广西迁到广东肇庆。但这种局面也没能维持多久,1648年下半年清朝调集大军,开赴江西、湖南进击之。

1649年,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相继死去。

到了1650年,永历政权在继湖南之后连广东也失去了,永历帝逃回广西。胜利的局势急剧逆转,除了清兵的巨大军事压力外。政权内部的派系纷争是最主要的原因,大顺军余部的抗清斗争了受到南明官僚的压制和排挤。

至永历六年(1652)正月,永历政权连广西一隅也已经丧失,二月,永历帝逃至贵州安隆所,进入了大西军余部的控制区,从此开始以云贵为主要控制区,在大西军的拥护下开始乐抗清的新阶段。

1645年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位将军的领导下,及时调整战争政策,联明抗清。他们在此后的几年间开辟了云贵根据地,一鼓作气占领了四川南部地区。永历六年至九年(1652-1655)李定国出兵两广及湖南,“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极大的打击了清廷,但随着大西军余部局面的不断打开,孙可望个人欲望越来越大,并出现恶性膨胀,他对李定国又恨又嫉,甚至发展到破坏李定国的军事部署,清兵坐收渔翁之利。永历九年(1655)在广东、广西境内胜少败多,只好退回南宁

永历六年以后,孙可望的主要活动是加紧争取永历帝的最高统治权。他把李定国看作自己夺权的主要障碍,永历九年李定国退回到南宁时,孙可望见其所部仅有6000余人,浆染派兵前来突袭,最后被击败。永历十年,李定国来到安龙,永历帝从此进入李定国营中。大西军余部两个主要军事将领的内讧夺权,严重的破坏了抗清局势。更为可恨的是,孙可望失势后降清,使得清廷尽知永历政权之虚实,清兵遂发起总攻。此后的几年,李定国已经不是清兵的对手,屡战屡败,节节后退。永历十三年,永历帝逃入缅甸,最后被清兵擒杀。李定国有心杀敌,但已无力回天,郁郁而死。

永历五年以后,大顺军余部逐渐从南明政权的直接控制中退出,活跃于川楚交界,分成许多支,其主要将领有贺珍、袁宗第、刘体仁、郝永忠、李来亨、塔天宝、马腾云、党守素等,被称为西山十三家,他们的抗清活动一直坚持到了永历十八年。清廷在消灭永历政权以后,自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起,对山西十三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围剿,从陕西、湖广、四川三路出兵,四川的袁宗第、贺珍部相继失败。湖广战场荆州方面的李来亨部也损失了5000余人并丧失了部分根据地,郧阳府方面的郝永忠也败退。在这种被动不利的局面下,西山十三家决定联合起来,发动反击。永历十七年七月,他们联手先在兴山重创清兵,后义军7万余人围攻巫山12昼夜,但终被李国英所部的清兵击败。次年(1664),十三家或败或降,仅剩李来亨部坚守茅麓山,清兵20多万人将茅麓山团团围住。李来亨率3万人英勇抵抗,一直从二月坚持到八月,寨内弹尽粮绝,李来亨自杀,余众散入深山,不知所终。

西山十三家失败后,抗清势力就仅剩台湾郑氏政权了。郑成功死后,在台湾的大将黄昭等拥护郑成功之弟郑袭,郑经由厦门率军入台,夺取延平王位。此后,郑氏政权内讧不断,极大地消弱了战斗力。永历十七年,郑氏政权丧失了厦门。永历二十七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郑经趁吴三桂三藩之乱之际,曾经出兵取得闽南粤东一带。随着三藩之乱的平息,清兵腾出手来接着收拾郑氏,永历三十四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春郑军被迫迂回台湾。次年春,郑经死,冯锡范发动政变,杀死应袭位的郑经长子郑克壁,另立郑经次子、冯锡范之女婿、年仅12岁的郑克谈继位。清康熙帝了解到此时台湾政局不稳,有机可乘,遂派郑氏降将施琅为水师提督。永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出兵攻打台,清军身经百战,而郑氏政权内部勾心斗角,人人惶恐不能自保,自然不能与勇猛清军相抗,不出一个月的时间,郑克谈降,南明的最后一个残余势力也宣告灭亡,它也标志着朱元璋所建的明王朝的彻底覆亡。

自1644年闯王进入北京到郑克谈降,南明的将士们曾经拼尽了身上的每一滴鲜血,也许有人会说他们的愚蠢,因为在当时他们的实力根本就无法与清相抗衡。可在我的心里,他们都是铁铮铮的男子汉。此次斗争虽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它对于明代旧有的生产关系和封建秩序进行了种种冲击与破坏,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也许就是这场战争唯一带给我们所谓的好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