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靖难之役-一口气读完明朝的那些战争

靖难之役-一口气读完明朝的那些战争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肉相残夺皇位时间:1399-1402年参战方:明中央军与燕王集团主战场:德州、齐眉山主要将帅:朱棣、李景隆靖难之役,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此时朱允炆年仅10岁。

靖难之役-一口气读完明朝的那些战争

——骨肉相残夺皇位

时间:1399-1402年

参战方:明中央军与燕王集团

主战场:德州、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境内)

主要将帅:朱棣、李景隆

靖难之役,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由燕王朱棣登上皇位而结束,这场政变历时4年。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正与陈友谅打得不可开交,甚至连给儿子起名的功夫都没有。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为此衍义出许多的野史和传说。朱棣长大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还为他完了婚,其妻为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朱元璋听说她“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于是把徐达找来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徐达自然是满口答应。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被册封为燕王妃,于次年成亲。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就是这位看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后来成了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

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是为建文帝。公元1399年,即建文元年,建文帝因削藩政策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朱元璋的儿子,被朱元璋封在北平做藩王,建文帝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以燕王朱棣荣登皇位告终,此役长达4年之久。

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由一介布衣,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办法就是分封诸王。朱元璋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重孙都封为亲王,分驻于全国各战略要地,企图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

朱元璋曾这样对心腹之臣说:“天下这么大,如果建立了藩镇,那么既能保卫国家,又能治理着臣民。如今我的这些孩子们都长大了,宜那么不如就各有爵封,划分藩镇吧。”

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冒犯。

每年,这些个藩王都能分发到万石粮食,并拥有军事指挥权,可以在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甲卫士少者3000人,多者2万人。边塞的藩王们则因为负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之重任,所以其护卫甲士尤其多。

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重兵在握。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地点、督促制造军器。晋王、燕王曾多次率兵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因此特别被重视,军中大将都由他们来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朱棣,功绩卓著,深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极高。

藩王中燕王朱棣既是功绩最为卓越,也是一位最有野心及实力的人。他少年悍勇有谋,非常出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言谈间甚有大志,好游侠,善骑射。在与蒙古作战时更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军事才能,这些不仅成为他窥伺帝位的资本,同时也助长了他的野心。

随着藩王势力的膨胀,必然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大肆分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就说道:“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

他还指出:“臣请陛下要阻止其藩地的扩张,减少其兵力,限制对其的物需供给”。

但是老年的朱元璋不但不听劝,还骂道:“你个老废物,胆敢口出狂言。来人,给我拉进大牢。”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死,皇储之位空缺。

此时朱元璋已经65岁了。晚年丧子悲痛是自不待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重新确立王朝的继承人。

朱元璋于东角门上对群臣痛哭,说:“朕怎么办?太子死了,皇位由谁继承呀?”

翰林学士刘三吾上前劝慰,说:“从宗法制出发,太子之子朱允炆当继承储位。”

朱元璋听了,一想“对呀,这是祖宗大法。”他高兴地说:“好,这个建议好,朕要秉持祖宗大法。”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此时朱允炆年仅10岁。

朱元璋坚守嫡长继承制,是为了政权的巩固。在皇位继承上,再次出现不稳定因素是显然的。长兄朱标做太子,诸弟尚且纷争,年少的侄子做皇太孙,更不被各位皇叔们放在眼里,而且这些皇叔中不乏功绩卓著者,他们难以尊奉一个小孩子为君主。对此,朱元璋也不免忧虑在心。

一天夜里,朱元璋看见黄白两条龙冲进大殿,争斗得难解难分,最后,那黄龙得胜腾飞而去,白龙战败蝘蜒于地。朱元璋顿时惊醒,原来是一个梦,即使是梦,朱元璋也不免心惊,担心年幼的皇太孙。

第二天早上,朱元璋视朝,一入殿门,便见到皇太孙在殿的右角,而燕王却在他的左前方。

当时是以左为上,以右为下的。皇太孙身为皇储,与至尊无二,见燕王竟敢对他如此侮慢!朱元璋不免大惊,他也从这事悟出燕王夺位的野心。

对此,朱元璋并没有声张,但却下了一道非常严酷的命令:“令朱棣离开宫中搬到别苑去住,并且不许宫中给他送食物。”

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是母仪天下的高皇后,也如常人。她可怜自己儿子,于心不忍,便偷偷地给他饮食,朱棣因而得以不死。

过了很久,朱棣才被释放。但在他的心里,燃烧着一团夺位的火焰,而且愈演愈烈。

一次燕王朱棣与皇太孙朱允炆在一起,朱棣以手拍允炆的背,并开玩笑地说:“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元璋早对朱棣有戒心,老远地望见这个场面,不禁说:“他为何打皇太孙?”

朱允炆说:“臣叔父爱臣”,反而替朱棣维护。

其实,朱允炆已明显地感到了诸王对他的威胁。

朱元璋此时也想明白了,很后悔杀了叶伯巨。

朱元璋还曾问过朱允炆:“要不要帮助他把藩王控制住?”

允炆说:“把他们都控制住了,他们还怎么杀敌呢?”

朱元璋一时无言以对。

当时太常寺卿黄子澄既是朱允炆的侍读、也是他的心腹。一天,他们在东角门上,朱允炆对黄子澄说:“诸王尊属拥重兵,把王命不放在眼里,怎么办?”

黄子澄回答说:“他们变得强大,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您。这说明他们心中还是有您这个皇储的。”

朱允炆同意他的观点,对此也就放下了心。

后来,秦王、晋王相继死去。此时,手握重兵对朝廷足以构成威胁的就数燕王了。

朱元璋在付燕王以北边重任的同时,也对他有所防犯。

皇太孙朱允炆和驸马都尉梅殷在朱元璋临终之时在他身边。

朱元璋特别嘱咐朱允炆说:“燕王不可小看。”

接着他又对梅殷说:“我把幼主托付给你了。”

朱元璋随后拿出誓诏和遗诏一并交给梅殷,说:“敢有违天者,你替朕讨伐。”当时受命的还有齐泰和黄子澄。

随后,朱元璋离开了人间。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

此时朱允炆身边还有另一名重要的谋臣,他便是方孝孺。方孝孺少年从学于明代大学问家宋濂,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因其举止端庄而为朱允炆所重。蜀献王聘其为世子师。建文帝即位召他为翰林侍讲,次年提拔为侍讲学士,凡国家大政,都要向他咨询讨教。

面对强藩,为形势所迫,朱允炆不得不一即位就把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到日程上来。大臣们也一再提出这个问题。

首先是朱允炆向心腹黄子澄提道:“先生还记得那次东角门的谈话吗?”

“不敢忘。”黄子澄回答。

于是黄子澄与齐泰便开始策划削藩事宜。

这时,户部侍郎卓敬也向朱允炆提出了削藩的建议。

他上书说:“燕王智虑绝人,雄才大略,酷类先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必须削藩。”

建文帝看了,大惊,忙将它装入袖中,退回后宫。

第二天,建文帝召见卓敬,问他这件事,卓敬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

朱允炆问:“削藩怎样下手?”

齐泰提议:“先对燕王开刀。燕王除掉,其他藩王则不在话下了。”

黄子澄不同意这样做,他说:“燕府的谋反迹象不明。我看,还是先削除周、齐、湘、代诸王。这几个亲王,在朱元璋时,就多有不法劣迹,削之有名。”

他想想之后接着说:“要问罪则应该是从周王下手。因为周王与燕王同母所生,削了周王就是剪了燕王的手足。”

削藩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实际上,周王也确有异谋。周府长史王翰曾几次向周王进谏,周王都不听。王翰眼看祸殃及身,便装疯逃走。然而周王的次子汝南王向朝廷揭发了周王的不轨行为。这正好给朝廷提供了一个机会。

朱允炆派曹国公李景隆率师北上备边,在路经开封时,猝然包围了周王府。朱允炆将其废为庶人,流放至云南蒙化,他的儿子们也都被分别迁往边远外地。

六月的北平城酷暑难当,但燕府的重檐下却凉风习习。自从朱元璋死并以遗诏制止诸王南下奔丧起,朱棣就已经感到事态不妙了。他智谋过人,野心极大渴望权力,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但能否达到目的,他没有把握。

朱棣有勇气,有军队,不过现在马上起兵,时机似乎还不够成熟。这不仅因为自己准备不足,同时也不知道朝廷对他这个实力强大的燕王到底有怎样的对策,贸然出师,师出无名,会被指为叛臣贼子的,失去人心。

况且,朱元璋死时,燕王的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第三子朱高燧因朱元璋的丧事都在南京,一旦兴师,这些人会立刻被扣留成为人质。朱棣焦虑不安,心情郁郁。不过正好是在居丧期间,说是因为过分悲痛而忧悒成疾。这在别人看来,也不失为孝子了。

他密切注视着朝廷的动静,等待着时机,起兵夺位。周王被废,也震动了朱棣曾,朝廷终于对藩王下手了。危险就在眼前,然而机会不也就在眼前吗?大概是为了震慑燕王或让燕王知罪吧,周王出事后,朱允炆命燕王朱棣议定周王之罪。

当朱棣接到这封诏书时,意识到这回就要轮到自己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他明白,无论怎样作答都不会取得朝廷的谅解。即便如此,他还是回答了。他希望为周王洗刷罪名。至少是让人觉得可怜,博得一点同情。

他说:“周王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对,但是念在一代宗室亲人的份上,不能随便猜疑,否则会受到严重的谴责,恐怕会伤害骨肉之情。如果确实心怀不轨,有迹象表明,那么祖训俱在,也可严惩不贷。”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被废。有人告发湘王朱柏:“湘王朱柏伪造宝钞,无故杀人。”

朱允炆派使者荆州质询,且以兵相迫。湘王朱柏害怕,一时无以自明,便阖宫自焚了。

至六月,西平侯沐晟奏报岷王有过,于是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迁往漳州。这样,在一年时间里,先后有5位亲王被废,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了。

这样做,建文帝可谓是太过心急了,从而加快了自己走向灭亡的过程。

朱允炆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藩王中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朱棣了。他首先是派手下心腹之臣监视燕王的行动。又以北部边防不靖为名,派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3万屯驻开平,就此将燕府护卫军的精壮选调到宋忠麾下带出塞外,想以此斩断燕王的羽翼。同时召燕府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进京,以削弱燕王的力量。

朱允炆已经将军队部署到朱棣的家门口了,朱棣怎么会甘心束手就擒呢,但他却迟迟没有反应,不是他不想,而实在是担心远在京师的3个儿子会遭遇不测。

当时有人劝朱棣说:“不能让他们一起走。”

朱棣说:“这样可使朝廷不怀疑我。”

但在朱高炽他们走后,朱棣又十分懊悔,忧虑更甚了。

他说:“本王病得厉害,请求朝廷将儿子放回北平。”

这几个人本来可以用来做挟制燕王的手段,特别是已经在进行对付燕王军事行动准备的时候,更不应有所顾忌。

因此齐泰主张不如就此将他们扣留在京师,朱高炽等三兄弟都是魏国公徐辉祖的外甥。

辉祖与燕王妃是同母兄妹。辉祖也觉察出高煦有异志,说:“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但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和驸马王宁都庇护高煦。

黄子澄也这样认为:“不行,恐事觉,被他找到骑兵的理由,莫若遣归,使他无疑也。”

燕王朱棣面对朝廷的举措早有防备,而且,即使朝廷不动,朱棣也是要起事的。朝廷刚将人放走,马上又后悔了,派人去追又没追上,也只好这样了。

放还朱高炽等于解除了燕王的后顾之忧。

燕王大喜,说:“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事不宜迟,良机已至,燕王决定起事。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有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在战争初期,朝廷以其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

雄县、真定之战是指:明建文元年(1399)在靖难之役中,燕王与建文帝双方军队于雄县、真定(今河北正定)进行的作战。

1399年七月,朱棣用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另令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夜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尔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燕王占据北平之后,留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亲自率部众于七月初六奔袭通州(今北京通州)。通州距北平40余里,是北平的东大门,历来为为兵家必争之地。当燕军抵通州时,通州卫指挥房胜等率众降燕。燕军不战而克通州,控制了东大门。

控扼通州之后,朱棣决定先以张玉、朱能率军东攻蓟州。蓟州位于通州东面,北通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为北平东侧之屏障。

七月初八,张玉、朱能率燕军突然兵临蓟州城下,都指挥马宣猝不及防,仓促出城迎战,兵败被杀,指挥毛遂以城降燕,蓟州城即下。张玉、朱能稍事安抚后,立即率燕军夜袭遵化。遵化位于蓟州东北,从其东北出喜峰口可到达大宁,遵化卫指挥蒋玉率部归附燕王。

东线作战报捷后,朱棣召集诸将谋划北攻居庸、怀来(今河北新保安)等地。他说:“居庸关路隘而险,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方夫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填据之,势在必取,譬如家之后户,岂容他人据之。”七月十一日,朱棣以指挥徐安、钟祥等为先锋,进攻居庸关。俞琪且守且战,因孤立无援,弃关撒向怀来,依附宋忠。

燕军占据居庸关后,朱棣决定乘胜攻取怀来。

朱棣仔细分析敌情后说:“此战当以智胜,难以力论,论力则不足,以智则有余。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此事议定之后,朱棣率马步精兵8000多众,挥兵趋向怀来。七月十六日,燕军兵临城下。宋忠率部仓促列阵迎战。(www.daowen.com)

朱棣乘宋部列阵未稳,率军进攻。宋部乱了阵脚,军心涣散,哗变甚众,败退城内。燕军乘势掩进,尾追入城。宋忠、俞琪,俘虏宋部将校百余人被燕军俘虏。攻克怀来之后,开平、龙门(今内蒙古赤峰)、永平等地也相继归附。

从七月初起兵靖难,至十八日永平守将赵彝、郭亮以城归附止,燕王充分采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解北平之围,又除东侧之患,还拔北背之刺,不但打乱了朝廷的削燕部署,还巩固了北平,稳住了阵脚,这些为迎战朝廷北上之师和夺取靖难之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削燕初战失利的消息传至南京时,以为削燕可以指日成功的建文帝,立即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在齐泰、黄子澄建议下,作了如下部署:七月二十四日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和都督宁忠为左右副将军,率军30万北伐,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和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文、陈晖、平安等从征策应北伐,以翰林院编修程济为军师;置平燕布政司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刑部尚书暴照署司事;并命令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合筹军饷。根据建文帝的部署,期望师行必胜,北伐之师直捣北平,擒拿燕王归京。

八月十二日,耿炳文所部30万抵达北平西南的真定,分兵驻扎,徐凯所部10万驻北平正南的河间(今属河北省),潘忠所部屯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杨松所部9000余人前出雄县(今属河北省),约潘忠自后接应。

燕王召集部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耿炳文亲自率领的官兵势众守坚,不宜先攻;潘忠、杨松二部轻出冒进,离北平最近,且又立足未稳,故应出其不意,先声攻取。”于是燕王亲自率军自北平向西南疾进。

十五日至涿州(今河北涿州)。稍作休整,半日后渡白沟河(流经雄县西南)。时值中秋,朱棣料定雄县之敌军“不虞我至,必酣饮自若”,可“乘其不戒”而攻破之。遂挥军于夜半兵临城下,发起进攻,破城而入,全歼杨松所部9000余人,获战马8000余匹。

雄县攻下后,朱棣乘驻扎于莫州的潘忠所部尚不知情。派护卫干户潭渊领兵千人潜至月漾桥下,于水中和路侧埋伏,伏击来援之敌军。当潘忠率军过桥欲往雄县增援时,燕军伏兵突起,占据桥头,斩断潘军归路。

朱棣乘机率军迎击,潘忠战败被俘。燕军乘胜一举攻下莫州。为防止驻河间的徐凯所部来袭,燕军遂撤回白沟河驻营。

燕军占据雄县、莫州后,朱棣便召集诸将谋划进攻真定之策。朱棣认为:“今潘忠被擒,众皆败没,耿炳文不虞我至,不设备,我由间道出其不意,破之必矣。”诸将一致赞同。

这时,恰有耿炳文部下小将张保来降,朱棣从张保口中得知,耿炳文所部13万,分驻滹沱河(流经正定县西南)两岸。

朱棣决定以计擒敌。于是,张保返回耿部,遵照朱棣之命佯言战败被擒,乘燕王兵疏于看守时窃马逃回来的,又散布燕军将攻真定的消息。

八月二十五日,朱棣率军自间道抵达近真定东门城下。正逢耿炳文忙于接待朝廷使者,其驻滹沱河南岸6万部众,都已移至北岸真定西门至西山一带,朱棣即率部绕至城西南破其二营。耿炳文仓促率兵出城迎战,战败退回城内,闭门固守,未及入城者纷纷渡河南逃。

在此战中,耿炳文部都督顾成等数名大将被燕军,伤亡和被俘者数万人。朱棣因攻城2日不下,于是于八月二十九日回师北平。朝廷因耿炳文败师丧众,将其召回。并以国公李景隆取代耿炳文,重新组织人马,再次北上讨燕。

自建文元年八月十五日燕军奔袭雄县,二十九日班师回北平,前后仅有半个月,由于燕王善于运用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间使谍。知己知彼,惑敌误敌,诱敌动敌等兵法原则,智克雄县,伏击潘忠,轻取莫州,重创耿军,取得了反击朝廷北伐军的重大胜利,充分展现了朱棣非凡的军事才能。

北平、白沟河之战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的一场著名的战役,在这场战争中,建文元年(1399)八月三十日,朱允炆拜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统兵50万北伐,又命前军都督府断事高魏、长史刘景参赞军务。

李景隆,小字九江,李文忠之子,白面书生。洪武十九年(1386)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只擅长防守的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退守真定城,以残兵又坚守了3日。后来黄子澄建议由李景隆担任主帅,建文帝采纳,并给了李景隆50万大军。李景隆不懂兵法,妄自尊大,除挑选先锋平安外,对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但建文帝认为战败是因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60万,结果又是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军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明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对此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1404),周王及大臣一再弹劾他图谋不轨。下李景隆於狱。永乐年间自杀。他年少时十分风流,后娶妻阳成公主(朱棣同胞妹妹)

1399年九月十一日,李景隆部至德州(今属山东)并进驻河间(今属河北)。此前,燕王早在九月初一就听说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球率辽东驻军围攻永平。在东、南两面大敌压境的情况下,朱棣说:“先集中兵力向东援助永平,然后再回救北平”。

九月十九日,燕王率师东向永平,他临走时对世子朱高炽说:“若李景隆所部来攻,只可坚守,不可出战。”“儿臣谨遵父王命。”朱高炽回答。

二十五日,在燕军即将抵达永平时,吴高、耿球等,弃城逃往山海关。朱棣派轻骑追击,俘、斩各数千人而还,永平之围遂解。

由于永平迅速解围,朱棣乘胜集诸将商讨北上取大宁之计。此时的大宁是由宁王朱权驻守。朱权与朱棣关系较好,建文帝欲削夺宁王三护卫之举,恰好提供了燕、宁结合的有利机会。

九月二十八日,燕军出永平北上,意在从刘家口(在今河北卢龙北)趋向大宁。

十月初二,朱棣派燕军数百人卷旗登山,绕道刘家口侧背,与正面燕军夹击刘家口,一举而下。遂又挥军急行4天,于初六到达大宁。

燕王以计挟持宁王回北平,尽得宁王所部人马,实力壮大。与此同时,燕王收朵颜三卫的军队,取富峪卫(在今河北平泉北)、宽河所(今河北宽城)诸要隘,进一步壮大了军事实力,扩大了地盘,巩固了北平至东北地区的安全。

正如燕王所料,李景隆在得知燕王率军攻取永平后,即挥师北上进攻北平,于十月十五日过卢沟桥,筑垒九门,倒攻北平。

当李景隆部进至卢沟桥时,燕王已东取永平、北收大宁,在十月十八日回师北平。

十一月初四,朱棣率军抵达孤山(在今河北三河西偏北),派人侦查,得知李部列阵于白河西岸。

当日大雪,白河封冻,燕军于次日踏冰渡河,向郑坝村进军。

李景隆派都督陈晖领骑兵万余于河东设哨。陈晖听说燕军渡河,于是立即从后追击,刚至渡河,被燕军打败。

燕军乘胜进攻李景隆之主力。

其实李景隆部军士苦于严寒,很多士兵冻死、冻伤,大家纷纷说:“我等还是活命要紧,冻死了。”士气低迷,阵势混乱。

燕军乘势猛攻,迅速攻破李部七营,继续激战,俘获斩杀数万。李景隆携败兵残将于当夜逃往德州。

初七,燕军回攻屯兵北平城下的李景隆所部,又破其四营,其余都溃败逃往德州,北平之围遂解。

两天后,朱棣胜利班师回北平。由于黄子澄的隐瞒,建文帝不知李景隆败退德州的消息,故仍然加封其为太子太师,赐予重赏。

建文元年(1399)十二月初,李景隆于德州,调动集结兵马,准备明春再次攻燕。朱棣返回北平后,于十二月初十获知这一情报。朱棣决定以攻其所必救之计,挥师西进,佯示进攻大同,实则诱使李景隆前往救援,以达到疲惫消耗其兵力之目的。

十二月十九日,燕军出师,西向进攻大同。

十二月二十四日,燕军抵达广昌(今河北涞源),守备汤胜举城降。

次年二月十八日至大同。

二月二十日,又命肃州卫指挥同知王忠率军随攻大同。

李景隆得报燕军正在进攻大同,立即率兵自紫荆关出,冒着严寒千里前去救援。

朱棣派兵侦知李景隆率兵往大同,落入他早已设好的圈套后,哈哈大笑:“天助我也。”他立即下令主力由居庸关悄然返回北平。

李景隆部未与燕军相遇,知道中计,追悔莫及。加上途中冻死很多士兵,无功而返。

建文二年四月,天气转暖,兵聚德州的李景隆部和进兵至真定(今河北正定)的武安侯郭英、安陆侯吴杰部准备北进。

四月十八日,李景隆率部从德州过河间,都督平安率精兵万人为前锋,至白沟河。并命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率军经过保定,准备于白沟河与李景隆会师,随后进攻燕军。

朱棣侦知其企图后,召集诸将分析敌情,商议对策,朱棣决定出兵迎敌。

四月初七,燕军进至武清(在今天津武清西北),十八日抵达固安(今属河北)。二十日,渡拒马河,驻营苏家桥(今河北霸县东南苏桥)。

当天,燕王朱棣向将领们分析军情。他说:“李景隆,这个人志大而无谋,根本不停劝说;郭英老迈退缩;平安呢,刚愎自用;胡观骄纵不治;吴杰懦而无断。”

将士纷纷点头。

朱棣最后决定,燕军各部秣马厉兵以待。然后沿河左岸向西北方向前进,抵达白沟河地带。双方已旌旗相望,战事一触即发。

四月二十四日,李景隆及郭英、吴杰各部共60万(人数似有夸大),在白沟河列阵待战。燕军渡河,平安伏万余人于河侧向燕军发起攻击。燕军奋起应战,双方互有胜负,战至傍晚收兵,作战中,李景隆部曾用一窝蜂多发火箭射击燕军。

当夜,燕军调整部署,准备次日再战。

第二天,双方再次激战,朱棣曾几度遇险,被其子朱高煦救脱。

战至中午,大风骤起,燕军借良机,利用火攻李景隆各部,郭英和李景隆所部分别向西、向南溃逃。在燕军追击下,李景隆单骑败退德州。二十七日,燕军乘胜进取德州。

五月初七夜,李景隆自德州逃往济南。初九,燕军进入德州,出榜招安抚民。十三日,朱棣举师向济南进发,于十六日晨抵达。李景隆率残军10余万,仓促出来应战,大败而逃,燕军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率部坚守。

朱棣曾多次攻城和劝降,都不成功。

朱棣恐燕军久攻不克,无功而返,影响士气。他经过一番思索,决定八月十六日撤围班师回北平。

白沟河之战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只希望燕王能息兵。他的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夹河、藁城之战是靖难之役中一场著名的战役,此次战役后,朱棣便酝酿迁都北平。

明建文二年(1400)五月初十,此时,李景隆全军崩溃,燕军开始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督运粮饷至李景隆处,铁铉见状,即与参军高巍整军坚守济南,全力抗击燕军。燕军回北平后,铁铉又与盛庸合兵进入复德州诸郡县。建文帝闻奏后,于九月初十,升任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寻进兵部尚书;封左都督盛庸为历城侯,任平燕大将军;以右都督陈晖、平安为平燕副将军。

盛庸,洪武时官至都指挥。建文初,以参将从征燕王。建文二年(1400)与铁铉合力于济南打败燕军,论功封历城侯,授平燕将军,充总兵官。伐燕时,于东昌大败燕师,击杀燕师大将张玉。建文四年,于灵璧、六合、浦子口、高资港诸战皆败。燕王朱棣进入京师,盛庸率众归降,并奉命驻守淮安,永乐元年(1403)致仕。后都御史陈瑛劾其怨望有异图,遂自杀。

盛庸奉命率军屯德州,平安与都督吴杰率部聚定州(今属河北),都督徐凯拥兵沧州(今属河北),兰者互成掎角之势,以阻挡燕军南下。

十月,朝廷将李景隆召还,建文帝面对自己可怜的大表哥,平静地说:“李大人,念在你对朝廷忠心的份上,赦免其罪。”

李景隆磕头:“臣谢主隆恩。”

但朝中大臣多有不服,纷纷说:“陛下岂可如此糊涂。”

朱棣获知盛庸等部作掎角之势,阻其南下的部署后,遂决定先取犄角之弱点沧州。燕王为了隐蔽这一企图,麻痹盛庸等人,于是于十月十五日下令进攻辽东。燕军有将领不明其意,说:“王爷这么说,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不久你就知道了。”

第二天,燕军行至通州时,朱棣与张玉、朱能等剖析形势,说:“现在在德州、定州、沧州三城中,德州城坚势众,定州修筑也已经完固,唯沧州溃圯日久,可乘其不备而攻之,今佯攻辽东,懈怠其志,然后我们可以由间道直捣城下,城门必破。”

拥兵驻守沧州的徐凯果然落入朱棣设好的圈套,当他获报燕军正在进攻辽东时,随即放松戒备,他说:“哈哈,朱棣不会来攻打了。”于是他下令让守城军士四出伐木,修筑沧州城。

十月二十一日,朱棣密令其部将徐理、陈旭等先奔赴直沽(今天津)造浮桥,以为济度之用。顺便说一句,这就是“天津”这个地名的由来,“天”就是指的天子,“津”就是指渡口。

十月二十五日,朱棣挥军折返通州,并由通州顺河南下。

二十七日,燕军过直沽往南,一昼夜疾行300里,过静海、青县(今均属河北)等城而不攻,次日拂晓兵锋直逼沧州城下。沧州守军猝不及防,乱了阵脚,燕军破城而入,生擒守将徐凯等人,余众都归降燕军。朱棣在占领沧州后,下令调直沽船只到沧州,并将所获轻重器械运往北平。又为防德州盛庸邀截,于是于十一月初四,亲自率领燕军渡河,沿河南下,至景州(今河北景县),后抵达德州,欲招降盛庸,但遭拒绝。

十一月十二日,朱棣对诸将说:“现在,盛庸的驻军在德州,他们依靠运河运粮,如今我们如果截其粮道,使其不得不出德州,我们等着机会,伺机进攻,必将其击败”。燕军根据朱棣的作战意图,转战馆陶(在今山东冠县北)、大名(今属河北)、冠县、莘县(今均属山东)、东阿(在今山东东阿南)、东平(今属山东)等,以引诱敌军。

十二月初四,燕军驻扎汶上(今属山东)。其侦察兵远哨至济宁(今属山东),此时盛庸已中计被诱出德州。

十二月初七,朱棣得知盛庸军驻东昌(今山东聊城),其先锋孙霖驻兵5000于清口(今山东东平西)。当夜朱棣命朱荣、刘江夜袭攻破孙霖军。

十二月二十五日,当燕军兵临东昌时,盛庸与铁铉即誓师励众,选拔精锐,背城列阵,布设火器与毒弩待战,由于棣屡胜轻敌,对敌阵判断不当,挥师轻敌冒进,结果被火器、毒弩毙杀万余人(一说数万人)。大将张玉战死,而朱棣也险遭不测,幸被其子朱高煦救脱。

作战失利,朱棣不得不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撤军,建文三年(1401)正月十六日,燕军回师至北平,进行休整后再次南下作战。

不久,即建文三年(1401)二月二十六日,朱棣再次挥军南下,于二十日到达保定。

这时,盛庸所部20万聚德州,吴杰、平安所部集真定,两者相距200余里,互作策应之势。

朱棣失了主意,立即召集部将商议。

有的说:“我军不攻德州和真定坚城,而是从两者之间进军,诱敌出城,待机先击其一部,以各个击破之策破敌。”

朱棣一听,连连称是,说:“不错不错。”

主意既定,朱棣率兵于三月初一进至滹沱河沿岸列营。

三月十二日,据说盛庸到达单家桥(在今河北献县东南),朱棣率军出击,但不见盛军踪影。三月二十日,盛军于武邑县(今属河北省)北之夹河列营。

二十二日,两军相遇于夹河。

此时,盛军坚阵以待,阵旁排列火车(纵火车)、大铳、强弩等重型兵器以攻敌。双方激战一日,互有伤亡,胜负未分。

二十三日,双方继续激战,上午七时至下午三时,还相持不决。

此时,大风骤起,朱棣一看,哈哈大笑:“天助我也。”下令乘顺瓜东北风之良机,猛攻盛庸所部。

盛军伤亡甚多,全线溃退,丢盔卸甲而逃,朱棣下令追击,在燕军的追击下,盛庸单骑逃往德州。燕军取得了夹河之战的胜利。驻真定的吴杰、平安所部10万余人,距离夹河战场尚有80里,还没来得及与盛军所部汇合,就闻知盛军全军崩溃的消息,遂按原路撤回真定。

朱棣得知吴杰、平安率军返回真定的消息后,他对诸将们讲:“吴杰等若婴城固守,则为上策,若军出即归,避我不战。则为中策;若来求战,则为下策。今盛庸虽败,吴杰、平安仍有独取成功之心,可以此诱其出战,将其歼灭”。

众将连称:“燕王威武!我王万岁!”

于是派人散布说军中各自散出收集军粮,大营予战守无备,故意宣扬这一消息。并派一批士兵乔装躲避战祸的百姓,混入真定城,吴杰、平安果然中计,于闰三月初七急速率军出城奔袭燕军,于滹沱河扎营,距燕军驻地仅70里。

朱棣令燕军连夜渡过滹沱河,沿河向西急行20里。吴杰等移营藁城(今属河北)。初九,燕军先锋先与敌军交战,至日暮各收兵回营。当夜,燕军又移营逼近敌营,准备激战。

闰三月初十,吴杰、平安列阵以待。朱棣分析敌阵后,决定采取“攻一縻三”的战术,集中兵力攻敌阵东北角。激战中,又起大风,燕军乘势猛攻,吴杰、平安军阵脚大乱,迅速崩溃,燕军四面进攻,斩杀6万余人,吴杰、平安率部退回真定城内,燕军追击至城下,不及入城者,纷纷降燕,均被燕王释放南归。燕军又获藁城之捷。

李景隆在济南全军溃败后,朝廷已无大将可派,在济南拒燕军有功的盛庸、铁铉,遂统兵伐燕。东昌之捷,虽给燕军以挫折,但并未损其主力。

燕军回北平稍事休整后,又南下作战,以避实击虚,调动盛庸、平安各部离开坚城之计,先后于夹河、藁城野战中,将其各个击破。

此后,朝廷在黄河以北的兵力已虚,部署分散,自四月至年底,虽然多次作战,但已无多大作为了,无力扭转败局。政治和军事上虽有诸多措施,但也阻止不了燕军南下。

与此同时,朱棣自朝廷被黜的中官口中,得知京师空虚,遂于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挥军南下。

燕军一路横冲直撞,大举直扑南京,六月,南京城内的谷王朱穗和李景隆开门投降,南京失陷,建文帝下落不明,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最后胜利而告终,朱棣由此登上大明皇帝的宝座,这也是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地方藩王叛乱绝无仅有的成功案例。

朱棣进南京后继位,便酝酿迁都北平,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

4年的“靖难之役”使得明政权在战后一段时间内岌岌可危。“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的破坏,大量百姓的流失使得中原地区更加荒凉,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一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