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奄奄一息的元王朝终一命呜呼

奄奄一息的元王朝终一命呜呼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北方虽然于表面上仍在元王朝的集中统治之下,但是其统治内部早已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在这种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朱元璋不拘泥于陈规,果断决策,在部署南方军事进攻的同时,部署北方的军事进攻,他还侧重于北上灭元。朱元璋对北上灭元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他首先调兵遣将、部署兵力。至此,明军已顺利完成了北上攻取中原第一个阶段夺取山东,撤除元大都屏蔽之作战任务。

奄奄一息的元王朝终一命呜呼

——奄奄一息的元王朝终一命呜呼

时间:1367-1368年

参战方:明军、元军

战场:山东、河南、元大都

主要将帅朱元璋徐达元顺帝

徐达像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召集高级将领,部署南取福建、两广,北取中原的作战任务。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两面作战的战略。

由于当时南方所存留的已是几股势孤力单的分散之敌,有攻之必克的把握。此时,北方虽然于表面上仍在元王朝的集中统治之下,但是其统治内部早已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十月十七日,朱元璋在高级将领会议上就北方的状况作了详尽的分析:沂州(今山东临沂)是王宣、王信父子的防区,他们正举棋不定;河南的王保保(汉人,元顺帝赐以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名为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割据一方,上疑下叛;关、陇(今陕西、甘肃地区)则有李思齐、张思道两股彼此猜忌和势不两立的势力,且与王保保互相嫌隙(嫌隙,即因彼此不满或猜疑而发生的恶感),局势利于朱元璋。

这几个拥兵将领互相争夺军权、抢占地盘,内战不已,形成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战斗力并不强。

此时的元廷朝臣也忙于争权夺利,无一人能够统一筹划军事、阻止朱元璋的北伐战争,有的只是忙于搞阴谋政变,各自利用一部分统兵将领,为自己的政变服务,元廷成为了宫廷政变势力和拥兵将领相结合的两个互相倾轧和残杀的集团。

双方都有鲸吞对方、夺取政权的野心,且都有贵族官僚的支持,军事力量也势均力敌,互不相让,格局分裂,这样就造成有利于朱元璋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局面。

在这种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朱元璋不拘泥于陈规,果断决策,在部署南方军事进攻的同时,部署北方的军事进攻,他还侧重于北上灭元。

朱元璋不仅善于准确分析敌情,还虚心听取部将的意见,作战部署都是经过精心策划,三思而行,信奉稳扎稳打,也不追求侥幸。

大将常遇春说:“陛下,元军已经分崩离析,我们可以直捣元都。自从我们兼陈并张之后,江南已经统一,南方其余几股势力即将平定,现在可以组织强师劲旅,进攻元朝疲惫之卒,必能挺杆而取元都。”

朱元璋思索片刻,说:“爱卿说的有理,但是直取大都并非北上灭元的最佳之策。因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如驱军深入,一时不能攻破大都,势必形成顿兵坚城、粮饷难济的局面,届时若元军四面麇集,就会处于进不能战,退无所据的被动态势。”

朱元璋还说:“先取山东,去其屏障,然后攻取河南,断其羽翼;后进兵元都,则城门势孤援绝,不用费力就会攻占,攻下元都之后,再挥军西向,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对北上灭元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周密的计划:

他首先调兵遣将、部署兵力。任命老练持重、深得为将之道的左相国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以能勇猛先登、当百万之众的中书平章掌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将士25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命征戍将军邓愈率襄阳、江陵之兵,进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以牵制和分散元军兵力,策应主力向西攻取澶关。命庐州、安丰、六安、濠州(以上为今安徽合肥、寿县、六安、风阳)以及泗州(今江苏盱眙)、蕲州、黄州、襄阳(以上为今湖北蕲春、黄冈、襄樊)各地守军严加戒备,以防王保保之弟脱因帖木儿乘朱军进取中原时,侵扰边民,以保障主力进取中原。

朱元璋为了防止诸将轻敌健斗,保证北上灭元战争之胜利,他又进一步明确诸将领的职责和指挥关系:以徐达为中军主帅,其职责主要是运筹决策,审度进退之良机,适通变之宜,策励群将,提挈全军,不可轻率行动;如果遇到大敌,则常遇春为前锋;如果敌军势力强大,常遇春可与参将冯宗异分为左右翼,各领精兵分出击敌,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可各领一军,使当一面;遇孤城小敌,派遣一员有胆略的将领,率军取之即可。

山东地区在元朝时有东平、东昌、济宁、益都、般阳、济南诸路(路治各在今山东东平、聊城、巨野、青州淄川、济南等地),是由山东东西道宣慰使普颜不花坐镇益都节制。

虽然此各路元军兵力较为薄弱,战备松弛,但据守山东,却可保障元朝京畿重地的安全,将朱元璋军队阻隔在山东南面。

益都位于鲁山之北,南有岘山,古称济水之南的天险,其南之沂州(今山东临沂)南连淮泗,往北通向青齐,益都西有南依泰山、北临黄河的济南为门户,历来都是军事要地。

如果徐达所部想要进攻山东,可以从两路进军:其一可由江淮北经过沂州,直下益都,其二可由徐州先向北攻取济宁、济南,尔后转攻益都。攻下益都,山东即可平定。徐达左右,又因沂州守将王宣、王信父子举棋不定,可以争取。

遂亲自率主力向沂州进发,另由大都督府同知张兴祖率军一部自徐州出,消灭山东西南之元军,以掩护主力的翼侧。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二十四日,徐达、常遇春率主力向北抵达淮安(今属江苏),并致书王宣。二十八日,王宣请降。但王宣父子阴持两端,并于十一月初降而复叛。徐达遂率部攻克沂州。之后,峄州、莒州(今山东枣庄南、莒县)、海州(在江苏连云港西南)等相继归降。

朱元璋得知进展顺利的消息后,甚为高兴。

十一月十八日,朱元璋高兴地指示徐达:“现在我大军大胜,下一步要进军益都,应先派精锐将士扼黄河要冲,阻止元军的援军,那么益都可就成了孤城,我们大军就很好攻下。加入益都攻不下来,那么要立即进攻济宁、济南,二城既下,山东就没粮草了,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徐达也很兴奋,说:“得令。”

遵照朱元璋指示,命平章韩政率军扼住黄河要冲,斩断元军增援;并命张兴祖率军一部,自徐州沿大运河攻取济宁、东平,徐达则亲率主力继续北进。

二十九日,徐达率部攻克益都,普颜不花因拒降而死。朱军随后乘胜攻占了寿光临淄、昌乐、高苑(均属今山东)等地。十二月初七,又攻取济南。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占领登州、莱州(今山东蓬莱、莱州)等州县。(www.daowen.com)

自徐州北取山东的张兴祖所部,进展非常顺利,于十二月上旬,先后攻取了东平、东阿(今山东东阿南)、济宁(今山东巨野)等地。

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二至二十五日,徐达、常遇春所部相继攻占东昌、茌平、乐安(今山东聊城、茌平、广饶)等地。至此,明军已顺利完成了北上攻取中原第一个阶段夺取山东,撤除元大都屏蔽之作战任务。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

洪武元年二月底,徐达、常遇春挥军西向,进攻河南,执行翦除元大都羽翼的作战任务。

为配合徐达、常遇春进攻河南,朱元璋在夺占山东将成之时,早已作好了部署:二月十六日,命都督同知康茂才率军前往济南,从徐达北伐;二十四日,谕示徐达在攻下乐安后,立即引兵溯黄河西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命冯宗异、张兴祖、康茂才、薛显、傅友德等,各率所部迅速赶至济宁草桥待命,三月初一,又命邓愈率军队从襄阳北攻南阳,以策应徐达进攻河南。

根据朱元璋的部署,徐达于三月初五率师自乐安出,于十六日至济宁,尔后由郓城(今属山东)直趋汴梁。

二十六日,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各地明军进攻唐州(今河南唐河)及南阳并于次日将其占领。二十九日,徐达所部迫降汴梁元军左君弼部。

徐、邓两路明军攻占南阳、汴梁后,已对洛阳形成钳击之势。

四月初八,徐达率军从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氾水镇)向西进抵塔儿湾(在今河南洛阳东郊),同王保保之弟脱因帖木儿所部5万人,于洛水之北激战。脱因帖木儿败走陕州,元河南行省平章梁王阿鲁温开城投降,明军很快占领了洛阳。

尔后又攻取嵩、陕、陈、汝诸州(今河南嵩县、陕县、淮阳、临汝等地),并命冯宗异进攻潼关。元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弃潼关而分别逃往凤翔、郧城(今陕西凤翔、富县)。

四月二十六日,冯宗异率部进入潼关,并西向占领华州(今陕西华县)。至此潼关以东已均为明军所占。冯宗异按照朱元璋的指示,选将留兵镇守潼关,但不急于深入陕西。

五月初一,徐达增兵至潼关,加强关守。至此,明军已完成了断其羽翼、“据其户槛”的战略进攻任务,使得元大都处于“势孤援绝”的境地。

洪武元年(1368)六月初一,朱元璋在汴梁召集徐达、冯宗异等将领,筹划攻取大都之计。

徐达向朱元璋进言道:“自从我大军,收复山东,下河洛以来,王保保在太原,只敢观望不敢前来营救。现在我们也占领了潼关,张思道、李思齐都逃到关中了,元廷外援没有了,可乘势直捣元都”。

朱元璋赞同此议,说:“爱卿跟朕想到一起了。”

朱元璋将地图拿出,指示徐达:“北土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我军挑选精兵为先锋,水陆之师在其后,下山东之粟以给馈饷,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趋赵(今河北邯郸),转临清(今属山东)而北,直捣元都。”

徐达说:“我军北攻,元顺帝可能会逃至塞外,为了以绝后患,我朝要发兵追之。”

朱元璋想了想,叮嘱说:“如果遇此情况,可不必穷追,只要在其出塞后,防其侵扰便可。”

七月二十九日,徐达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命益都、徐州、济宁各地的统兵将领,各率所部向东昌集结,并分别渡河。

闰七月初二,徐达挥师出汴梁,自中滦渡黄河,连下卫辉、彰德(今河南汲县、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十一日转向临清。临清地处卫河入运河之口,向来是北上船只的集结处,徐达在此处会合山东各军,在完成水陆进军的准备后,于十五日从临清北上。

二十三日,明军在攻取德州、长芦(今河北沧州)后进至直沽(今天津狮子林桥西),并了控制出海口,沿北运河分水陆两路继续推进。二十五日大败元军于河西务(在今天津武清东北),明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二十七日攻克通州后直逼元大都。

元大都为辽金以来的故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易守难攻。元至正四年,在原中都旧城东北改筑都城,方60里,开11门,尔后,于至正九年改称大都城。

至正十九年(1359),于11门增筑瓮门、造吊桥,以为守御。但是,由于元朝末年,朝纲混乱,政治腐败,又经历了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之变,民生丧乱,守备多不固。元顺帝于闰七月二十七日夜得知明军进逼大都后,知道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携后妃、太子,开城西北之健德门,仓皇由居庸关逃往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二日,徐达率明军从东面齐化门进入大都,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对中原近百年的统治。

明军入大都后,封府库、图籍、宝物及故宫殿门。严禁士卒侵暴,民心安定。接着派兵占领居庸关、古北口各要隘,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命都督副使孙兴祖督军士修筑通州城。

十五日,朱元璋对军队进行调整,下诏改北伐之军飞熊卫为大兴左卫、淮安卫为大兴右卫、乐安卫为燕山左卫、济宁卫为燕山右卫、青州卫为永清左卫、徐州五所为永清右卫,朱元璋留兵3万人,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留守大都,命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等率大军西向,攻取山西。

此后,北平地区虽仍有小战,但明军北上灭元的战略任务已全部完成。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到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日,明军仅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北上灭元的作战任务。

山东攻下之后,朱元璋仍按既定部署,移师转攻河南而不轻进大都,因为河南此时还有元军能战之兵以为大都的羽翼,为了尽快切断这一羽翼,朱元璋调兵遣将,分兵两路进军,使明军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席卷河南,势如破竹,把元军驱入关中,切断了大都的羽翼。

朱元璋北上灭元的战略和作战部署,均由徐达统一指挥实施的,可谓知人善任。同时,此战的胜利,不仅消灭了元朝,还大大巩固了明朝政权的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