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经济中信息技术部门所占的份额与信息技术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体相同。

4.1 网络经济与经济增长

4.1.1 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家中,对经济增长问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配第认为,劳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他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亚当·斯密从富国裕民的目的出发,力求探讨国民财富的性质、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以及影响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他认为财富不是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劳动生产出来的有用物品,导致国民财富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以及他们之间的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只是为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而非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继承斯密理论并克服了该理论中的一系列矛盾的基础上,李嘉图认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相对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这种劳动既包括体现在商品中的过去劳动,也包括在劳动过程中所耗费的工人的直接劳动,从而把经济增长中劳动要素的分析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外,通过一个两部门模型,李嘉图得出经济增长最终趋于停止的结论。同时,他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总之,古典经济学大师们着重强调了人的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是一种劳动决定型增长理论。

2.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在长期化和动态化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过程中,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由于假设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率是不变的,资本产出比也就不变,所以经济增长率实际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即资本的积累率就成为惟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因此,该模型实际上是一种资本决定型经济增长理论。在该模型中,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不仅必须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即由资本家集体意愿投资水平决定的增长率,而且必须等于经济的自然率,即为了使经济实现持续充分就业所需的增长率。哈罗德等人认为,三种经济增长率只会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会相等。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不仅如此,根据哈罗德—多马不稳定性原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旦偏离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不仅不能自行纠正,而且还会沿着同一方向进一步偏离。因此,哈罗德和多马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

3.新古典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马关于资本产出比是不变的假设是不现实的,对资本作用的过分强调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批评,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索洛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哈罗德—多马模型提出了挑战。索洛认为市场价格能自发调整为劳动比率,进而改变资本产出比,因此,哈罗德—多马经济模型的前提是不正确的,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是能够实现的。索洛认为,在短期内,技术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及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但在长期内,资本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二者对经济增长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经济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率。促进技术进步并将其用于生产,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索洛模型虽明确指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是该模型也没有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在索洛模型中,平均产量的增长率取决于劳动有效性的增长率(技术进步率),但是,在该模型中,劳动有效性的增长是外生的,即劳动有效性这一变量的行为是外在给定的,而劳动有效性恰恰是索洛模型认定的增长驱动力,因此,夸张一点说,索洛模型是通过假定增长来解释增长的。此外,索洛没有指出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和途径,也不能解释人均产量在不同地区的巨大差异。同时,索洛模型预言,经济增长具有收敛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比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快,各国经济增长率存在趋同的倾向。这一论断是这样一个标准化事实,即各国生产率存在广泛的差异。

4.新增长理论

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中心问题——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各国间的收入差别,索洛模型得出的许多结论与现实经济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使得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在新古典模型之外探索对经济现实的其他理论解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修正传统的生产函数,直接将知识(技术)内生化地纳入生产函数之中,以说明知识(技术)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他们在增长问题上的长期努力最终促成了新增长理论的产生。

1962年,阿罗首先提出“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模型,试图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步和就业相脱离,使生产领域的就业人数不断减少。也就是使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劳动力日益减少,使劳动力向信息处理和研究开发方面转移,从而使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促使经济快速增长。就信息网络技术进步而言,通过信息网络产业对经济的影响,通过信息对经济的作用,通过对知识、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影响,快速地促进经济增长。此外,网络技术还优化了资源配置,深化了专业分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促进了制度变迁。这些变化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增长。

4.1.2 网络经济与经济增长特点

1.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特点

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投资于信息技术部门的比重及信息技术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在美国,1985年信息技术部门只占整个经济的4.9%[2],1990年增长到占整个经济的6.1%。1990年,经济中信息技术部门所占的份额与信息技术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体相同。从1994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部门对名义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信息技术部门占国民经济份额的2倍。

1996年,信息技术部门占国民经济的份额是7.5%,而同期,以现价测算经营收入,信息技术部门的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8%。1997年,信息技术部门占国民经济的份额是7.8%,信息技术部门的增长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2.4%。1998年,信息技术部门占国民经济的份额是8.2%,而信息技术部门增长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4.7%。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提高是在质量不断提高、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同期其他经济部门的价格还在不断上升。1996年和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价格下降使整个经济的价格指数整整下降了1个百分点。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要比名义贡献指标所表现出来的还要大得多。据估计,近几年来,实际经济增长中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平均超过了25%。

1996年,信息技术产业的职工总数和整个经济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就业人员为740万(约占全部就业人员的6.2%),平均年工资为45 737美元。同期,全部就业人数是11 960万,平均年工资为28 000美元。美国劳动统计局预测,到2006年,对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将增加到950万。(www.daowen.com)

在信息技术人员需求增长中,对软件和服务人员的需求增长最快。从1995年到1996年,这两个领域的工作人员翻了1倍多,由50万增长到120万,平均年工资为5.6万美元。美国劳动统计局估计,到2006年,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还将翻一番,达到250万。

2.信息技术产业占经济的份额和对增长的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以现价计算,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徘徊在4%—5%之间(见图4.1)。随着PC机在商业和家庭的普及,从1985年到199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经济的份额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6.1%。伴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该份额再次开始攀升,从1993年的6.4%上升到1998年的8.2%(估计数)。

img11

图4.1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

从1990—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加了大约1倍,由3.47亿美元上升到6.8亿美元(见图4.2)。包括计算机硬件、电子元器件和某些仪器在内的硬件销售估计将从1990年的1 160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2 540亿美元,增加了1倍多。软件销售估计将增加1.5倍,从600亿美元上升到1 520亿美元。通信产业增加值估计增长约60%,由1990年的1 712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2 765亿美元。

img12

图4.2 1990—1998年美国信息产业的收入增长

20世纪90年代早期,信息技术产业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大体相当。例如,1991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经济的比例为6.1%,对名义经济的增长贡献为6.2%(见图4.3)。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商业化以后,信息技术产业对名义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提高。1994年到1998年间,信息技术对全部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4%,而同期,信息技术产业占经济的份额却在6.8%—8.2%之间。

img13

图4.3 1991—1998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对名义经济增长的贡献

用信息技术产业对名义经济增长的贡献指标不足以衡量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全面影响。对增长的名义贡献和实际贡献间的区别在于,这些产业内的生产率有了巨大增长。以计算机和半导体为代表,信息技术产品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是在其成本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

1992—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超过了25%(见图4.4)。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年与年之间的差别很大。1992—1994年,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只稍高于整个经济的增长。1995年,与毫无生气的经济相比,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投资的突然增大导致了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贡献的骤增。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回到了25%多一点,主要是因为经济中其他产业的情况在转好。

img14

图4.4 1992—1997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信息技术部门的度量(经通货膨胀调整)有可能高估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因为其他部门还没有充分利用提高信息产品质量所带来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