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信息网络技术产业的崛起与产业结构优化
3.3.1 信息网络技术产业的崛起与产业的新分法
1.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
产业结构的演变向第三产业倾斜的趋势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服务化和软件化的过程,即由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重心的产业结构向以无形的信息生产与服务为重心的产业结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了第四产业的出现。
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强劲带动下,发达国家的软件、咨询、技术和信息等无形产品的社会需求急剧高涨,市场额不断攀升。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在近二十年以每年20%的速度连续递增。一方面,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70%,发展中国家也在40%以上;另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使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产业中,信息设备的制造当然属于第二产业,但其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应归入第三产业,而且是新兴的第三产业。以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与以旅游、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第三产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前者提供软件和无形服务,后者提供硬件和有形服务。前者的增值空间和服务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后者。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渗透功能,这就使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使三次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相互融合的趋势。随着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利于对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的第三产业进行研究、概括,难以通过总结它们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制定产业政策,以规范和引导其发展。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学术界提出用“四次产业分类法”来替代三次产业分类法。于是出现了第四产业的提法。关于第四产业的概念尚有不同的定义,但越来越多的人同意第四产业就是指广义的信息产业,第四产业或信息产业是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它的母体便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是主要是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同属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其中第一和第二产业属生产环节,第三产业属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而第四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则超出物质资料再生产总过程的范围。
2.第四产业的新论
最早提出和比较完整地测算过第四产业的经济学家是美国的马克卢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1962年马克卢普发表了一部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书中研究了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比例并提出了一套测算方法。自1980年起,马克卢普又陆续发表了《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8卷本巨著。波拉特以马克卢普的研究为基础,对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操作的理论并据此对美国的信息产业部门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于1977年出版的《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是信息产业研究的经典著作。这部9卷本的巨著,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并把信息业按其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划分为第一信息产业部门和第二信息产业部门。第一信息产业部门包含现存市场中生产和销售信息机械或信息服务的全部产业,诸如计算机制造、电子通信、印刷、大众传播、广告宣传、会计业和教育等。第二信息产业部门包括公共、官方机构的大部分和私人企业内管理部门的全部。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门的企业在内部生产并由内部消费的各种信息服务,亦属于第二信息产业部门。这部分信息劳动、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不在市场上显示。这些信息劳动不具有商品化形式,它们由分配途径而非交换途径实现。如一个企业内部的研究和设计、技术开发、数据管理和处理、生产管理、财会会计等信息劳动的价值不是在市场上直接确定,而是作为成本计入价格。
无论是马克卢普,还是波拉特,都没有把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看成仅仅是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在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中既包括教育、科研开发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部门,又包含了第二产业中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在波拉特的“信息产业”中,既包括了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的所谓“第一信息产业部门”,也包括了由向政府和非信息企业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所谓“第二信息产业部门”。这说明,第四产业的出现,不仅是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增大的结果,也是第二产业内部的服务化、软化倾向,以及“产业融合化”急速发展的结果。日本NEC总裁关本忠弘把第二产业中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称为“第2.5次产业”。NEC的主要产品有两类,一是计算机,二是软件,两者之比为3∶7。制造业同生产软件、信息和知识的产业融为一体,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求。这方面的典型当首推家用电脑。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的家庭电脑游戏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席卷各大洲。日本的任天堂公司既生产电脑游戏机,又大量开发和生产游戏软件,成为日本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堪称“第2.5次产业”的代表。实际上,在企业活动中,信息管理、研究开发、计划和广告等与服务和软科学相关的部分的比重也在急速地增长。制造业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出售着自己创造的技术、管理和各种知识产权。制造业的内部活动的信息化和服务化不仅为社会上专门从事信息服务的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从中找到了本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发展空间,从而加速了自身的信息化和服务化进程。这两种倾向相互联系、相互推动,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整体的结构。
3.3.2 信息网络技术与产业结构优化(www.daowen.com)
第四产业属于知识产业。在信息网络时代,第四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再次,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主要为:
(1)信息网络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主导产业。第一阶段以英国为代表,支柱产业是纺织业和钢铁;第二阶段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支柱产业是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第三阶段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支柱产业是以半导体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主体的电子工业以及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目前,在信息网络时代,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将继续下去。知识产业将蓬勃发展,取代传统的制造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处于知识核心地位的计算机、软件、数字通讯、信息资源开发、专利与商标等无形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们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2)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业中的钢铁、纺织、化工、汽车等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商业、运输等产业都是传统产业。在传统技术条件下,这些产业具有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大量占用资本和低附加值的特点。为了提高这些产业的生产效率,近十几年来,各国都致力于把成熟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美国运用计算机技术改造钢铁行业的设计和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操作的自动化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日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装备批发零售业,提高了流通业的生产率,大超市与小零售店的成本差异也大大缩小。
澳大利亚在冶金行业推行新的冶炼技术,从1983年到1992年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加了5倍,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1985年至1992年金属制品出口额以年均12%的速度向前发展。澳大利亚的其他传统产业如纺织机械制造、煤油和食品等产业技术也得到改造。高技术融入传统产业后,焕发了百年产业的活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提升了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
(3)产业的轻型化和“软化”趋势。各产业结构高级化,还表现在各产业内部高技术化。信息化发展快于传统产品、传统行业的发展。制造业内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制造业快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内部,信息服务快于其他服务业。
美国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7%和4.8%,而同期非高技术产业部门的年增长率则只有3.2%和1.8%。在提供劳务的部门中,知识密集型部门也快于其他部门,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部门。1972年以来,“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这一增长率超过目前的任何其他部门。
(4)微电子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向各产业渗透,催生了一些新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比如汽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装置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70年代中期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80年代已形成了统称为汽车电子化的高技术产业。每辆汽车电子装置的价值,以美国为例,从1970年的25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1 383美元,2000年则达到2 000美元,占汽车成本的20%以上,汽车电子产业的产值已达上亿美元。产业间相互结合发展新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计算机通讯和存储信息技术而生产的新媒介就是一例。新媒介及其衍生的相关服务已经占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现在新媒介也开始与艺术、科学研究和教育相结合,带动各产业的新发展。
(5)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原因,从市场经济调节机制上看,是高次产业的利润高于低次产业。由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驱使社会资本不断地从低盈利产业撤出,流向新的高盈利产业,正是资本的这种趋利性流动,使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这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般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正如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一样,新兴的、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也无一不是建立在工业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加工的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又解放了一部分员工,为他们流向获利更多的服务业部门创造了物质技术前提。网络经济中信息产业的高增值性、高效率性,必然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必然促进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速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