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变化:技术因素与网络经济

产业结构变化:技术因素与网络经济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渐进技术进步是指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改进与创新,这种类型的技术进步能使局部劳动生产率提高,但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不能改变整个生产技术体系。

3.1 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与技术关联

3.1.1 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然而,这些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所引起的还要具体分析。

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们主观努力的因素。产业结构演变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国际贸易结构以及经济政策。

1.需求结构因素

需求变动是导致产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因素。没有需求的产业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反映在两大方面:

(1)个人消费导致结构变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的有序交替,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直接相关。恩格尔(L.E.Engel)定理指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而用于服装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则越来越高。与这一需求结构相适应,生产结构必然由生活必需品为主转向以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化为主。

(2)一个国家生产体系中的中间需求的比例变动,会引起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和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的比例变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比例的改变,也将引起消费资料产业同生产发展速度的改变,从而改变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供给结构因素

供给结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以及生产技术体系。

产业结构的形式与演变,与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是分不开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海洋资源、森林资源、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劳动力等等。这些条件往往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基础。例如中东国家多以石油采掘及加工产业为主,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占有优势。

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所采用的生产技术体系,决定了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利用效率,还要求相应的各个产业部门必须按一定比例配合完成社会生产过程。任何产业部门的技术变动都可能引起整个产业结构发生改变。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最强大动力之一。

3.国际贸易结构因素

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也是导致产业结构与变动的重要因素。

从比较利益的观点来看,通过进口某些资源,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一些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换。同时,通过占领国际市场,可以弥补国内市场狭小的不足,一些产业规模的扩大,还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获得比较利益。

4.经济政策因素

经济政策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经济发展方向的意图。它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产业的发展。有些经济政策具有诱导作用,为一些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些经济政策具有强制作用,强制一些产业扩张和收缩。经济政策通过对不同产业的扶植和限制,达到人为地改变产业结构的目的。

总之,上述因素都不是孤立地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这些因素可能互相促进,也可能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发展。

3.1.2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作用

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已充分证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到70%左右,而依靠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投入获得的经济增长已降到次要地位。

按照作用的深度和广度来划分,技术进步一般可分为重大技术进步与渐进技术进步。渐进技术进步是指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改进与创新,这种类型的技术进步能使局部劳动生产率提高,但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不能改变整个生产技术体系。重大技术进步是指一种全新的技术或产品的产生,并且这种新技术或新产品对各个产业都有渗透作用,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这种类型的技术进步能引起整个生产技术体系的改变,并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在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表现为一种续承和积累的过程,即技术进步的常态是渐进型的。当技术进步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质的变化,导致生产技术体系与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从而引起产业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具体来说,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进步是形成产业分工的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经历的三次大分工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当人类掌握驯养技术之后,导致畜牧业农业的分离,形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多种手工技术,特别是金属加工技术的发明,使劳动工具得到了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类生产率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手工业,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业,非物质生产部门开始诞生,这就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总之,每一次技术进步的结果,都导致新兴产业的诞生,使社会生产进一步趋于专门化。

2.技术进步刺激需求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虽然需求结构能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但需求结构却受到技术进步的制约。例如,当石油精炼技术和高分子化学合成技术发明以前,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并不大。但这两项技术发明之后,极大地刺激了汽车工业等以内燃机液体燃料为动力的运输机械的发展,同时使化学工业煤化工转为石油化工,使能源工业发生了巨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没有技术的作用,即使存在需求,这种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也是有限的,产业结构只能以缓慢的变化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技术进步能促使产品成本下降,市场扩大,需求随之发生变化。例如,集成电路的生产,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块芯片上集中的元件数目每年增加一倍,而所花费的成本则降低了30%。这一发展的结果使集成电路很快得到普及应用,微电子产业也因此成为高技术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技术进步还能改变资源的需求结构,增加可替代资源的来源,改变生产的需求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例如,1985年与1980年相比,美国每生产一辆汽车平均使用的塑料增加37%,使用的钢铁量相应减少26%;日本每单位GNP所需要的能源,1985年比1980年降低了14.1%。

3.技术进步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转移的前提

配第—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有序转移,其基础源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在生产规模不变时,生产领域里所需要的劳动力人数就会随技术进步而减少,使劳动力从发生技术进步的部门中游离出来,转移到需求规模扩大的部门中去,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www.daowen.com)

4.技术进步促使新兴产业出现,从而改变产业结构

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及主导产业的交替。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进程来看,主导产业主要经历了以下的更替:棉纺织业(18—19世纪)—电力、钢铁、造船、化学工业(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汽车、家电工业(20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航天机器人新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之相对应的是以蒸汽机、纺织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以及随后的石油化工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或技术革命的结果,不仅使新兴产业诞生,而且大大改变了原有产业的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5.技术进步改变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比较生产率的不同,而比较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由技术进步的水平决定。当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时,那么这一产业就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如果某一产业缺乏竞争能力,那么除非采取高度的贸易保护壁垒,否则它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就不可能快速增长。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会导致各国的相对优势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例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曾是工业化国家中最落后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汽车工业在8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并且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

3.1.3 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关联

1.技术结构的涵义

技术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体系中,各种类型和水平的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数量比例。这里所说的“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指各种技术之间在技术属性上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它反映了技术结构质的特征。这里所说的“数量比例”是指各种技术手段在国民经济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和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它反映了技术结构量的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在国民经济不同产业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种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及对劳动对象影响后果的差别。这些不同类型及不同先进程度的技术手段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同时并存并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

2.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关联

在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以不同方式联系在一起。产业之间相互依赖所形成的结构关联,其基础就是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因此,产业结构的形成及演变与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的选择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产业结构的转换规定着技术结构转换的目标和进程:

(1)技术结构转换从根本上来说要服从产业结构转换的要求,不能脱离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和阶段,孤立地确立技术结构调整的任务。否则,就变成本末倒置,把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变成为技术而发展技术。而技术一旦脱离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失去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2)产业结构转换目标和进程又必须符合技术进步的客观规律,产业结构高度化必须建立在技术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当资源向经济效益高、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合理流动时,就会提高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产业结构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通过中间产品的流动来实现的,即通过中间产品的使用(消耗)使产业之间发生相应的生产技术联系。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某产业的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另一产业产品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的表达式为:

式中,xij为投入产出表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表示投入第j产业的第i产业产品;xj为第j产业的总产出。

单位产品的投入系数越高,意味着物耗水平越高,说明其技术水平越低;反之亦然。在产业结构关联中,直接消耗系数的集合构成了一个矩阵,即:

由于这一矩阵反映了产业之间全部的生产技术联系,故称之为技术矩阵,它是产业之间联系的度量。

技术矩阵A是国民经济所有产业之间直接消耗系数的集合,反映了产业之间技术联系的总体水平,实质上就是产业部门的一种技术结构。一般而言,在产业技术结构中,每一产业所选定的一种生产技术是该产业内多数企业采用的,从而具有平均水平的生产技术。因此,技术矩阵的总体水平就是各产业特定技术水平的总和,它可以由产业技术水平的加权平均值给出:

其中,GA:产业技术结构水平;

Pj:第j产业技术水平的权重

Gj:第j产业的平均技术水平。

从(3.2)式中可以看出,产业技术结构的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每一产业的技术水平。尽管各产业的技术水平不一,若平均水平较高,则技术结构的水平较高。第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所占比重。如果这些产业的比重较大,则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也较高。

因此,可以利用技术矩阵的变化来分析技术进步的程度及技术结构的变化。但是,影响技术矩阵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其过程是复杂的,其中主要因素有:

(1)生产技术因素。不同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及加工对象,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直接消耗系数发生变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新型材料的使用,都可以大大降低物耗。

(2)经营管理因素。企业素质的改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提高材料使用率,从而降低中间产品的消耗,提高生产系统产出率。

(3)劳动力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及劳动技能的提高,可以减少投入消耗,增加产出。

(4)组织规模因素。如果企业按合理的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按社会化生产原则合理进行专业化与协作,中间产品将被合理使用,从而降低物质消耗。

(5)产品结构因素。由于产品生产的消耗定额不同,产品结构变化必然导致产业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动,从而影响整个技术矩阵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