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经济学:基本特征和经济学模式

网络经济学:基本特征和经济学模式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更倾向于把这些传统的规模经济称为供应方规模经济。

网络经济学:基本特征和经济学模式

2.1 网络经济的基本经济学特征

2.1.1 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

当一个当事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个当事人却没有作出补偿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或者说,当存在“溢出效益”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将导致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偏离。根据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可将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存在负的外部性;当边际社会成本小于边际私人成本时,存在正的外部性。在传统经济中,最典型的外部性的例子就是公害——厂商在生产产品时产生的噪音、废气、废水等显然会损害周围居民的生存环境。一般来说,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外部性主要是负的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是指“存在着许多产品,对于这类产品某个用户从消费产品中得到的效用,随着消费该产品的其他当事人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某一用户从某一商品中得到的效用依赖于与他在同一网络中的其他用户的数量”。我们把市场均衡未能反映出与网络交易有关的全部收益的那类网络效应称为网络外部性。

网络效应可以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

(1)对于物理网络(如通讯网络),存在着直接网络效应。例如,一名消费者使用一台电话的效用显然依赖于加入该电话网络的其他家庭的数量。例如,在电话网这一典型的双向网络里,假设有N个电话用户(即互补的N条线构成了一个网络),则在该网络里,实际上存在着N(N-1)种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若新增第N+1个用户,则该新用户的加入实际上会新增加2N种产品和服务,从而给所有原来的用户带来了直接的网络效应。

(2)对于虚拟网络,则存在着间接网络效应。卡茨(Katz)和夏皮罗(Shapiro)举例说,一个欲购一台计算机的用户会关心类似硬件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因为供应市场的与某一种计算机相匹配的软件的数量和种类将是已售出的硬件数量的增函数。对于信用卡网络、高级轿车及售后维修服务、录放像系统等情形,也有类似的间接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的交互和网络基础设施长期垄断性。

首先,不论网络如何向外延伸,也不论新增多少个网络端点,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同原网络结成一体,因此整个网络都将因网络的扩大而受益。

其次,在网络系统中,信息流并不是单向的,网络任何两个端点之间都能相互交流,信息交流的机会几乎等于2N,其中,N为入网人数。随着入网人数的线性增长,信息交流的可能性将呈指数态势陡然上升,并且在整个网络中没有“中心”或“首脑”区域的存在,即使网络的一部分端点消失了,也不影响其他端点间的正常联络,这就保证了网络效应的普遍意义。

最后,网络基础设施一般都具有投资额巨大、投资周期长、垄断性强和使用期限长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外部经济性的长期存在。

网络效应的大小既与网络的规模直接相关,又与网络内部物质流动的速度有关。网络规模越大,网络效应就越明显,并且在网络规模超过一定数值[控制论中称为阀值(critical mass)]时,网络效应就会急剧增大,在这里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 Law)起着支配作用。根据这一法则,网络价值等于网络中端点数的平方。这意味着网络效应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另外,网络效应与网络内信息流的速度同样存在着相关的关系,流速越大,网络效应也越大。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网络化时代,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与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息息相关时,网络效应就更明显了。这是因为,一方面网络规模已经覆盖了整个经济社会,另一方面网络内的信息流速可达到光的速度。并且,这种信息网络还具有自我增殖的性能。即网络内的一部分用户根据他们独特的需要,利用现有公共网络设施和内部掌握的信息密码,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营造网中网,使网络效应内部化。而这种网中网的发展前景又是无可限量的。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网络效应就成了网络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

2.1.2 正反馈与需求方规模经济

1.正反馈的概念

正反馈的概念对理解网络经济至关重要。正反馈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从而引起极端的结果。你有没有试过对着麦克风说话?通过反复的放大,稍大一点的声音就会变得震耳欲聋。这就是正反馈在起作用。正如声音信号可以以自己为来源不断放大系统的限度一样,市场上的正反馈也会引起极端——一家公司或一种技术主宰市场。正反馈有一个比较土气的表亲——负反馈。在负反馈系统中,强者变弱,弱者变强。在传统经济中,负反馈起支配作用。如在寡头行业中,行业领导者试图获取更多市场份额的企图通常会激起激烈的反应,小的竞争对手会设法防止生产能力的下降。这种竞争性反应使领先公司无法获得主宰地位。另外,由于管理大企业的复杂性,当超过一定的规模时,公司会发现成长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大公司背上高成本的负担,更小、更灵敏的公司会发现更有利可图的市场份额。这种此消彼长反映了负反馈的作用:市场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而不是走向单个公司主宰的极端。

2.网络经济的正反馈

在网络经济时代,正反馈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当两个或更多的公司争夺正反馈效应很大的市场时,只有一个会成为赢家。经济学家一般称这种市场是冒尖儿的,意思是只有一家公司可以出头,不太可能所有的公司都能生存下来。例如,对56 K调制解调器大战的所有方来说,多种不兼容的调制解调器很明显不能长期共存,惟一的问题是哪种会取得胜利,或是否会达成一种折中的标准。

正反馈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几乎每个产业在发展的早期都要经过正反馈阶段。通用汽车比小的汽车公司更有效率,主要就是因为它的规模。这种效率刺激了通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正反馈的来源被称为生产的规模经济,大公司通常有更低的单位成本(至少到某一点之前)。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更倾向于把这些传统的规模经济称为供应方规模经济。尽管有供应方规模经济,但是通用汽车从来没有完全占据整个汽车市场。为什么这个市场像20世纪的大部分市场一样,是寡头市场而不是垄断市场?因为基于制造的传统规模经济通常在远低于主宰市场的水平就耗尽了。换句话说,基于供应方规模经济的正反馈有其自然限制,超过这一点,负反馈就起主导作用。这些限制通常来源于管理大组织的困难。由于斯隆的管理天分,通用汽车公司可以将这些限制推后,但是即使是斯隆这种奇才,也不能完全消除负反馈。在网络市场中,传统的经济法则常常不适用。按照传统经济观点,一种货物的数量增加,其每个货物的价值就会降低(负反馈)[2];稀少的货物特别有价值,而大批量的产品将失去价值;商品的价值建立在数量多少的基础之上。负反馈的影响可用图2.1供需曲线的移动来表示。

这里供应的扩大用平行位移的供应线表示(从S1到S2),它引起需求方商品价值的降低(从D1到D 2),这两方面的位移产生了新的价格平衡(从P1到P2)和交易数量的增加(从Q1到Q2)。供应的增加引起市场上单个商品价值的降低。

img4

资料来源:欧洲通讯委员会报告(1999)。
图2.1 负反馈对竞争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中,正反馈是以一种新的、更强烈的形式出现的,它是需求方正反馈,而不是供应方正反馈。在新的网络经济中,供应方正反馈显然不再适用。网络效果表明,可提供的商品越多,特定商品的价值越是增加。以前的负反馈在新的网络经济中变成了正反馈。正反馈通常称为“增加回收”,这是网络效果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是新的市场规律的主要特点。“在比尔·盖茨及其股东们因微软发大财之前,人们认为增加回收的概念只存在于教科书中。”

由于网络效果的作用,网络越大就越具有吸引力。这就会使更多的用户与网络联接,并带来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网络效果。增长孕育了进一步的增长。

img5

资料来源:欧洲通讯委员会报告(1999)。
图2.2 正反馈周期

就技术或公司的竞争力而言,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用户对技术和公司的信心也会增加,从而引起市场份额的进一步增加。正反馈的负面是这种发展趋势也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竞争者夺走的每一寸阵地都会削弱潜在用户的信心。吸引力降低肯定会减少市场份额,因为“正反馈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img6

资料来源:欧洲通讯委员会报告(1999)。
图2.3 正反馈对竞争的影响

网络产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所开发的用户数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将来预期的用户发展数量的影响。如果对一个网络产品的成功预计是积极的,提供的服务就会更有吸引力,也会使自身得到发展。正反馈使预期管理成为网络经济中竞争者关注的要素。及时预告不仅能加快在市场上的成功,而且能使其最先实现。微软公司和IBM公司非常成功地利用了产品预告,创造了“蒸气销售”的概念来进行这种销售活动。

正反馈的效果预示了网络经济中市场充满了暂时的垄断(如Windows、V HS)。在传统市场上,一个公司的重要性受到公司规模的限制,由于供应方的经济规模,出现了由少数制造商控制的市场结构。在网络经济中,各个公司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虚拟的市场垄断地位。临时垄断依赖于网络用户规模增加的优势而存在。到达某一点后,需求方的规模不会减弱,还会继续增加。如果每一个人都加入了一个网络,你也有理由加入。

在1998年5月,微软的市值达到2 100亿美元。这种巨大的市值并不是基于开发软件的规模经济。当然,在软件设计和任何其他的信息产品中存在着规模经济。但是市场上有好几种与之相似的操作系统,并且开发竞争操作系统的成本与微软的市值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微软的关键应用软件也是一样。微软的统治基于它的需求方规模经济。微软的顾客认为微软的操作系统有价值的原因是它被广泛应用,是事实上的产业标准。与之竞争的操作系统达不到能对微软构成威胁的临界容量。与供应方规模经济不同,需求方规模经济在市场足够大的时候不分散,如果所有人都使用,你就更有理由使用它了。

2.1.3 边际收益递增

网络经济是边际收益递增的经济。所谓边际收益,是指在生产过程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所带来的收益。边际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趋势。一是逐步扩大,称为边际收益递增;二是保持不变;三是逐步减少,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递减是工业社会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普遍现象。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理论也把边际收益递减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但是这个流行了200年的假设在网络经济面前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经济是一种边际收益递增的经济,这一结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证明。

1.网络经济边际成本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呈递减趋势

西方经济学的厂商理论,是在发展制造业的经济实践中形成的。在以物质产品为中心的经济分析中,无论是短期成本曲线,还是当生产量达到规模经济的起点之后,边际成本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但是,这一分析并不适用于网络经济。信息网络成本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网络建设成本,记为C1;(2)信息传递成本,记为C2;(3)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记为C3

由于网络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其建设费用及信息传递成本与入网人数无关,因此,C1和C2的边际成本(MC1、MC2)为零,平均成本(AC1、AC2)都呈明显递减趋势。只有C3与入网人数正相关,入网人数越多,所需收集、处理、制作的信息就越多,这部分成本就会随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AC3)和边际成本(MC3)都呈下降趋势。把这三部分成本综合起来可知,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AC)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加明显递减,其边际成本(MC)则缓慢递减。但信息网络的收益却随着入网人数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网络规模越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越大。

2.网络信息价值具有累积增值和传递效应

在网络经济中,对信息的连接投资,不仅可以获得一般的投资报酬,还可以获得信息累积的增值报酬。如果说,对一般的生产要素尚且如此的话,那么,投资在信息上的货币,其在生产中的潜在效能就会更深刻、更广泛。信息通过累积和处理可以变换,使它的内容和形式发生质的变化,以适应特定的市场需要,从而身价倍增。由于信息网络的特殊功能,可以把零散、片面、无序的大量资料、数据和消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综合,从而形成有序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连续购买某产品价格信息及关联产品的价格信息和市场需求量信息的时间序列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系统,可以科学预测该产品未来市场容量和价格趋势,从而生成价值更高的信息资源。也正是这种累积增值效应,为信息咨询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信息使用具有传递效应,正如阿罗(Kenneth J.Arrow)所说:“信息的使用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报酬。举例来说,一条技术信息能够以任意的规模在生产中加以运用。”这就是说,在信息成本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下,可以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这种传递效应也使网络经济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

以信用卡销售系统(POS系统)为例,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如销售资金进入、商品库存、营业员业绩、卡清算、优惠卡持卡记录、应收应付及现金流动等,每日每时都由POS系统自动而准确地采集。POS系统是按照企业要求设计的,它能准确地收集基础数据,可靠地进行行销活动,灵敏地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地引导企业调整生产销售活动。

3.网络信息系统具有信息的自动记忆和自动生成功能

网络信息在使用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信息的来源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并且在网络内自动整合,甚至生成层次更高、价值更大的综合性信息。这一切完全由网络自身产生,不用额外去采集和整理。这是一种特殊的系统:每一个使用网络、接触网络的行为,都会被自动记载、自动归类整理、自动存储进入数据库

某消费者在网络终端上查询T恤衫广告,选中了某种品牌、规格、款式和颜色。这一简单的过程就会被POS系统自动记载,并整理进入数据库储存,而且在网络购物中心的档案上就会减掉一件该种商品,并将存货数量自动生成传送到厂家。这样,信息网络的规模越大,自动生成的信息就越多,信息成本就越低,从而,网络产生的规模效应就越大。(www.daowen.com)

4.网络经济的创新效应非常明显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在网络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边际收益递增的不竭动力。“创新”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J.熊彼特提出,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手段的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下面五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或控制一个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无论是何种组织方式,都可被视为技术的创新。创新产生的新技术不仅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和产量的增长,即实现产业部门创新下的收益递增,而且会导致原来并不存在的新产业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资本投资产生的凯恩斯乘数效益已被经济学界广泛认同,但技术创新导致的威力巨大的乘数效益却从未被讨论。这种技术乘数在很多情况下(如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和发电机)引发的经济增长相对于发明所需要的投资而言,能产生高于凯恩斯乘数数千倍的效应。网络经济越是发展,这种技术创新就越是层出不穷。在网络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创新蕴藏着无限的潜力。根据莫尔法则(More’s Law),计算机芯片的功能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其价格却可以下降一半。该法则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持续发生30多年,预计还会持续几十年。它揭示了网络经济中信息技术创新的巨大经济效益的源泉。

技术创新所实现的收益递增主要是通过创新过程中需要的巨大的开始成本表现出来。现代意义上的创新已不能用偶然的小发明或工艺上细小的改进来概括,创新成为企业有目的地有意义地进行研究与开发(R&D)的活动;而与之相对应的则往往是巨大的研究费用,这笔费用也要记入未来产品的成本,因此它被称为开始成本。开始成本是一笔固定的支出,它不会随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又是一笔沉淀支出,一旦支出就不能收回。如果实现了创新,它可以通过产品的销售而得到补偿。与传统的物质产品生产相比,开始成本对于高技术行业更为重要。物质生产依赖较多的物质原料和少量的技术投入,而高科技产品则依靠很少的物质投入,生产过程中很少追加投入成本,从第二件开始只需支付很少的成本。因此,一旦生产过程开始,厂商面临的是一条下降的供给曲线,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分摊了开始成本,并使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因此企业获得了递增的规模收益。

当微软公司为了代替DOS操作系统而开发Window95时,共投入约2亿美元以上的研究费用,也就是说,为了生产第一张Window95光盘而支出2亿美元。但从第二张光盘开始,每张需要支付的成本仅为50美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平均成本的曲线急剧下降,而企业则通过扩大规模而得到明显的收益递增。

5.网络经济中存在着极强的学习效应

学习效益又被称为“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或“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学习效应所实现的收益递增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工作中经验的累积。不论是实际工作中的工人、技术人员,还是管理者,知识或技能并不是全部来自以前的学习或培训,更多的是来自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工作过程也可被视为一种学习的过程。与这种经验直接相关的经济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改善组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从而使生产表现出收益递增。

二是来自于信息和知识累积增值的传递效应。零散、片面和无序的廉价信息,经过按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综合,可以形成有序的高质、高价的信息资源,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整的应用性强的信息和知识具有很强的传递效应。正如阿罗所说:“信息的使用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报酬。举例来说,一条技术信息能够以任意的规模在生产中加以运用。”这就是说,在信息和知识成本几乎没能增加的情况下,信息和知识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这种传递效益,也使网络经济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根据对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经济的数据分析,发现了信息时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自强机制,并于1986年建立了他的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以外部经济效益(positive externalities)为核心概念,说明了单个企业对信息和知识投资的累积效果会对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使整个经济生产率有所提高。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效应可以使知识总量的边际收益不断提高,从而弥补劳动力增加造成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随着信息和知识的投入在整个经济投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上述累积增值和传递效应必将导致整个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的加强。

6.网络经济中的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连带外部正效应

所谓连带外部正效应(network externality)是指就某些商品而言,一个人的需求也取决于其他人的需求。如果某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其他人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可称之为连带外部正效应,反之则为连带外部负效应。连带外部正效应的存在是收益递减的又一来源。W.布来恩·阿瑟(W.Brian Arthur)经研究发现,以信息和知识为生产基础的产品,像计算机、软件、光导纤维和通讯器材等,具有很强的连带外部正效应。这种连带效益不仅来自消费者的互相攀比,而且更多地来自消费品的互补性。当CP/M.DOS与Macinfosk在市场中竞争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时,DOS系统通过与IBM公司的联手而取得了竞争优势:装备了DOS系统的IBM计算机的销售量的增加,使软件商品倾向于用DOS语言编写软件;DOS软件的流行使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装有DOS系统的计算机,以方便使用软件。在这一正反馈过程中,DOS操作系统的拥有者微软公司,则获得了明显的收益递增:通过把成本分散给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而使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对于生产者(厂商)而言,在存在连带外部效应的条件下进行的竞争不再是商品价格的竞争,而是标准的竞争,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市场的标准是厂商力求实现的目的。

正是以上连带外部正效应,促生了信息活动中优劣势反差不断扩大的所谓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马太效应源出《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的一句话:“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种效应促成的结果是:强者更强,弱者消亡。

在早期的录像机市场上存在使用两个技术标准的产品:索尼公司的Betamax和松下的V HS。两者在竞争初期均经历收益递增的过程。当更多的人选购某种品牌时,以该种型号技术灌制录像带就有利可图;录像带的增加又激励了更多的人选购该种型号的录像机。通过这种正反馈过程,两个厂商都实现了规模收益递增并逐渐瓜分市场。但这种竞争状况是不稳定的,双方都力图使自己成为市场标准。在竞争过程中,V HS凭借原有的家电市场而取得竞争优势,使更多的人选购V HS型机器,并逐渐把Betamax的顾客也吸引过来。通过建立市场标准,V HS技术在10年内彻底击败了竞争对手而独占市场。

2.1.4 联结经济性

1.网络经济中的业际化倾向

所谓业际化是指产业部门打破原来形成的行业及产业的经营界限,相互介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产业间竞争和协同关系。竞争协同的范围涉及信息产业、制造业、流通业和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这种新型的关系不仅比企业经营多角化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和深刻,而且比通常所说的“兼业化”更具有竞争色彩。它不仅是由于产业间、行业间的进入障碍降低而出现的产业融合关系,而且是更为激烈的竞争关系。

这种业际化的进展是与经济的信息网络化的进展相伴而行的。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条件,前者是后者的必然结果。由于信息产品同一般的物质产品不同,具有共享性的特征,因此随着信息化的进展,市场竞争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在信息、技术垄断前提下的产品竞争,逐步向围绕着信息、技术占有和共享而展开的竞争过渡。信息和技术成了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业际化和信息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必然要求信息网络化。即通过信息通道、信息接收器、电子计算机和传真机等信息装置,把各种经济组织(企业、政府、职能机构)及个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网状的信息联结系统。信息网络是由信息装置和信息通道构成的信息传导系统。从经济上看,信息网络是在上述信息传导系统基础上建立的组织和组织之间、人和人之间联络关系的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化,而是信息网络化;业际化也不是单纯的业际化,而是以网络信息为媒介的业际化。

随着互联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以信息网络为媒介的业际化倾向日益加强,并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不断地发展。

从技术上看,“许多新技术组合在一起发生复合效应,又构成了更新的技术”。各产业通过引进、改造与本产业完全不同的技术,并使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例如,电脑与通讯技术结合产生了计算机通讯技术;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相融合,开发出生物制药技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机器人技术;电力技术与汽车技术相融合,产生了电动汽车技术,等等。这称为“技术融合化”。表示两个不同产业在技术上融合程度的指标,称为“融合系数”,它表明产业间在技术上相互重复使用范围的大小。有资料表明,越是技术发达的国家,产业间的技术融合系数越高。例如日本,纺织业与建材业的技术融合系数为0.21,电子与有色金属的技术融合系数为0.39,而电子与通讯业的融合系数高达0.96。

从市场营销角度看,各产业通过向本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领域的投资经营,不断创造市场需求、拓宽产业活动领域,以获取更大、更完全的利润。这称为“市场融合化”。在信息网络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各产业间的融合化程度高,主营业的比重低。例如,日本1986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制造业各产业销售额中主营业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2.1%。正是以上两个方面(技术面和市场面)的融合,伴随着竞争的融合化和同业化,构成了业际化的实质内容。

2.范围经济性和联结经济性

(1)从范围经济性到联结经济性。

近十几年来,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更新与发展,“范围经济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许多企业都在拓展经营范围,实行多角经营。这是因为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小型化,产品也随之发生变化,由“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转化。企业若能灵活适应这种市场变化,扩展产品范围,生产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就能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力。另外,实行多角化经营战略,也是企业降低市场竞争风险、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又为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基础。范围经济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知识等软要素的共享性。对于许多不同的生产过程,信息、知识等共同的生产要素可以不费分文地从一种生产过程转用到另一种生产过程。信息化程度越高,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比重越大,这种转用的经济性就越明显。正如资产专用性推动了规模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一样,软要素的共享性推动了范围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范围经济性是与社会经济的信息化程度成正比的。但是,当信息化发展到信息网络化阶段时,复数个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相互联结,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可以创造出既不同于规模经济,又不同于范围经济的新的经济效应。这就是所谓的“联结经济性”。

(2)联结经济性的特征。

联结经济性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联结经济性不仅包括投入方面的共通生产要素转用的无成本或低成本,而且包括产出方面的复数个组织、主体相结合所创造的乘数效应。

第二,即使仅从投入方面考察,也不仅仅限于各组织内部或各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外部其他企业的资源,即外部资源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拿来使用。对于网络经济来说,许多重要的资源,如信息、知识等,与其说是共通要素,不如说是“共有”要素。

第三,范围经济性的概念,主要是着眼于单一主体或组织的复合生产或联合生产。与其相对应,联结经济性是由复数个主体相互联结,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等共有要素的多重使用所创造的经济性。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复数个主体间相互联结产生的经济性。这是范围经济性所无法涵盖的。

第四,联结经济性同企业集团、跨国经济合作组织等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的所谓“中间组织”有着较密切的联系。正如科斯(L.H.Coase)所分析的那样,企业组织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部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最优规模由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他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的那一点决定。威廉姆森(O.E.Williamson)也曾作过同样的论述。但是,在信息网络化社会里,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除了企业之外,还有一种新型的“链锁型组织”,这就是网络组织。企业集团正在向网络组织化方向发展。这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并不仅仅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作的选择,同时更是联结经济性所导致的结果。

(3)联结经济性的具体内容。

从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到信息时代的“范围经济”,再到信息网络时代的“联结经济”,这种变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概括地说,这种变动在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值的同时,将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面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①投入方面:降低交易费用。

从投入方面考察,网络经济性主要表现为交易费用的节约。阿罗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潜力与界限》中把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制度运行的费用”和“竞争市场的运行费用”。按照阿罗的定义,网络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信息成本的减少。在普通的交易过程中,信息交换的次数将随着交易主体数量的增加而成接近几何级数的比例增加(交易主体数为N,则信息交换的必要次数为N(N-1)/2),这使交易费用大幅度上升。如果信息交换不是由各主体个别进行,而是通过信息网络的中央系统进行,那么信息费用就会大幅度减少。例如,交易主体数为10,通常的信息交换次数则为10(10-1)/2=45,如果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则交易次数仅为10,这样,交易费用就可以降低到近五分之一程度。

第二是结算费用的节约。如果信息网络内部设有结算功能的话,就可以在网络内部完成交易结算。因为结算工具除了现金和支票外,还可以在网络上使用电子货币。网络经济的结算功能正是得益于这种电子货币以及配套的金融制度。在网络金融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通过网络结算系统进行远距离的汇兑,更能大幅度降低结算成本。特别是增值通信网(value added network)的发展将产生显著的效果。所谓增值通信网,不是单纯地传输信息,而是提供带有附加价值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服务信息。例如,传输一些产品的市场容量变动趋势和价格变动趋势的预测信息,提供股票、期货、外汇交易行情和多种类的经济活动变动趋势信息,等等。增值通信网把服务信息的接受、传递,同结算信息融于一网,及时自动结算,可极大提高结算效率。

第三是库存费用的削减。信息网络化为生产销售领域带来一系列的积极后果。如订货、发货业务的自动化,厂家直接销售业务和网络商场的发展,生产、批发和零售的联网管理,这些都可以降低库存、减少积压、提高效益。

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又称为准时化生产方式(just in time system),其生产理念是“在能够出售的时候,按照能够卖出的数量,生产能够卖出的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的一切环节消除一切时间的浪费”。其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迅速满足顾客的需求。最初,丰田采用“看板管理”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丰田开始采用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CIM)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把专卖店每时每刻发出的市场需求信息和生产决策系统及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现场联结成统一运行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按比例地生产和购进零部件,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和组装出市场需求的车型。几年前,丰田公司还只能生产标准汽车,现在已经能够在三天之内生产出符合顾客订单要求的个性化汽车。由于实现了零库存,因而大大地节约了库存费用。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争取并保持了世界汽车巨人的地位。

②产出方面:“外部效果”内部化。

联结经济性体现在产出方面,主要是“外部效果”的内部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信息网络活动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信息的大部分是在各个不同领域中分散产生,并由各个主体分别保存和持有的。如果把其中相关的信息资源以某种方式有系统地组合起来,并集中使用的话,就会产生累积效应和互补效应,并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由信息的系统性和累积特征决定的。因此,通过信息网络把具有互补性和依存关系的分散信息联结在一起必然产生乘数效应。

第二是主体行为的“学习效应”。过去市场主体的行为或决策,主要是根据“事前的”信息所作出的预测为导向的。但是,在现代,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产生,“信息报废率”大幅上升,商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和小型化,因此单靠预测作决策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了,学习成为第一重要的工作。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迅速获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知识与技术,不断地增大学习效果。

第三是主体相互间的“信赖效应”。通过信息网络可以迅速、广泛地认识合作伙伴,结成彼此信赖的关系。按照阿罗的说法,信赖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财产,是提高经济系统运作效率的宝贵财富。在旧的组织结构下,结识或变更合作伙伴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网络经济可以提高这方面的效率。信赖效应在网络经济结算方面表现得最明显。正像前面曾指出的那样,网络若具有结算功能,就会强化信赖的产出效应。这是因为,利用网络结算可以避免失误和泄露财务机密,使网络的运营主体与入网者之间,以及入网者相互之间建立起彼此信赖的良好关系,提高经营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