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人格理论的崛起开辟了性社会学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弗洛伊德是性别角色领域研究的先驱,他的“角色自居说”强调情感和模仿的作用。班杜拉认为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性学习这三种是性别定型作用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性别定型说”,强调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的认识因素。以上各种“生物决定论”的观点遭到了以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德波伏娃为代表的猛烈抨击。前者通过跨文化研究证实,性别角色及其差异是特定文化的特产,后者则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出发,申明“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但上述所有的观点都在力图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性别角色是社会塑造的”。
(一)性别角色的区别及认同
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个体的性别“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包括社会认定为适合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性别具有先天获得性(染色体决定)与后天获得性(变性手术)之分,而性别角色却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性别角色是性心理的重要内容,影响性心理健康,性别角色认知、性别角色体验与性别角色扮演应该具有一致性。乐于自己的性别角色,积极扮演好性别角色,心理就健康,反之,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甚至厌恶自己的性别,对性别角色极端反感,性别角色冲突严重等都可能造成性心理障碍,如易性症、同性恋等。
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体依从自己认可的性别角色标准塑造性别形象的过程。其标准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参照体系是社会认可的普遍标准,但又是自己所认同的经过“修正”的标准。
(二)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
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种。
1.角色期待
家庭、学校、社会对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行为模式都有所期望,各种类型、各个时期的性别角色都有现存模式,这些模式会影响人们的性别角色认同。
2.教养方式(www.daowen.com)
在家庭教育中,家教方式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同影响最大,错误的教养行为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同都有伤害。
3.性别成见
性别成见指个体对男性或女性角色所持有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性别成见包括社会成见和个体成见两部分,但是我们把性别成见看成个体成见,把具有社会共同倾向的看成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成见多指不正确的看法,如女性在爱情表达上不能主动,“男主外女主内”等。这些性别成见影响自我性形象的塑造,影响性际交往。
4.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性别刻板印象具有普遍性,对个体认知产生从众影响,“大家的看法总不会错”,其影响是潜在的、惯性的、深远的。因为是大众化的,大部分人所拥有的,就可能披上“合法”外衣,负面影响极大。心理学家研究调查发现,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如表现为:认为男性具有坚强、自信、能干、理智、成就动机等高等品质,而女性则具有敏感、柔弱、重感情、被动、顺从等品质。
5.性别歧视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歧视。受封建社会遗风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性别歧视实际上就是对女性的歧视,歧视女性,弱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影响到女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到女性作用的发挥。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们常常习惯于将女性视为弱势方,男性则为强势方,认为男女性别间存在着“天然的优劣”,即“男比女强”的传统意识和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