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情的含义
(一)爱情的概念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二)爱情的外延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对爱情的理解,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了爱情不同的侧面,这些侧面都反映了爱情是人们情感体验的这一共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而产生的一种高尚的情感体验,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爱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爱情具有社会性。爱情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感情,不能离开现实社会条件而存在。爱情的内涵以及人们追求和表达爱情的方式都不是纯生物的,而是社会性的。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一对男女私人间的感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爱情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与一定社会的生产生活相联系。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爱情的内容与形式要反映这个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
第二,爱情具有选择性。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异性偶像,每个恋人都有对象的美感位置。对象的选择是一种特有的选择,选择标准是直觉的或理性的,生物的或社会的,这是对一个人的感情、意志、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的考验。当一方的品质可以补充、中和或者改正另一方的品质时,双方即使志趣不同、相异甚至截然相反,也可能产生爱情,这些都是爱情选择的一些形式。
第三,爱情具有对等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真正的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所谓互爱,是指男女双方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既是爱情的主体,又是爱情的客体,二者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依附和占有关系。爱情不是私欲,也不等同于同情或怜悯。任何牵强和欺瞒的感情付出都不会带来真正的爱情。只有男女双方互相爱慕、平等相待,爱情才能健康发展。
第四,爱情具有排他性和专一性。这是爱情的最大特点。爱情不同于亲情与友情,爱情的排他性意味着它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一旦相爱之后,他人便不能分享这两人之间由于爱情所带来的意义。爱情要求双方在感情上和性关系上都忠贞专一,不与任何第三者分享。爱情所包含的特有的感情和义务只能存在于恋爱者两人之间。同时,爱情的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排斥和漠不关心,它只是在两性结合的意义上排除对他人的爱。
第五,爱情具有强烈的持久性。相爱双方感情真诚,强烈要求达到精神与肉体的高度、持久的统一,甚至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正所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恋爱双方相互爱慕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都应该是持久的。爱情的持久性意味着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义务因素不仅仅存在于恋爱过程中,而且存在于婚后夫妻生活和家庭关系之中。
(三)爱情的内涵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爱情观。一种是“唯精神论”。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式”的爱情说认为,爱情是纯粹的精神世界,爱情与性欲毫不相干,只是男女在精神上的依恋,爱者的情感完全包含在对所爱的人的关怀之中。这种观点认为爱情的目的是没有肉体接触的灵魂的融洽,坚决否认精神同肉体、意识同物质的联系,把爱情推向一种神圣但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加以实现的境地。另一种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唯性欲论”。这种观点把爱情看做是性欲的本能。他们认为人类爱情产生的唯一根源是性欲,爱情的目的是为了性欲的满足。这种爱情观尽管更接近于现实,但是,它却把美好的人类爱情完全与动物的生理本能等同起来。就这两种观念而言,无论是强调精神的“唯精神论”,还是强调性欲的“唯性欲论”,都仅仅反映了爱情的一个侧面。在人类社会从诸多矛盾走向逐步统一的进程中,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开始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揭示爱情。(www.daowen.com)
对爱情本质的科学把握,必然要肯定爱情的发展,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展开说明。首先,从爱情产生的自然基础来看,爱情根源于人类的自然需求,爱情的发展有赖于人类自身的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人本能的作用越来越弱化,爱情的发达程度越来越高。其次,从爱情产生的社会现实条件来看,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社会化的途径,将文明融入人格体系,积淀为社会心理,转化为人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着爱情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对爱情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力。
因此,爱情具有两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主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即性爱;社会属性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责任(家庭责任),即情爱。爱情是性爱与情爱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爱情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共鸣和谐,而且要求双方共同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性爱、理想和责任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体。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并通过生活而变得更加有意义。只有懂得爱情的本质,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相爱才能成为永恒。
(四)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爱情这个闪闪发光的字眼,古往今来叩开了许多青年男女的心扉,谱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乐章。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思与燕妮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所传颂,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渴望和对崇高、圣洁爱情的追求。毫无疑问,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爱情对于情窦初开的年轻大学生来说,更是生活的“诗歌和太阳”。大学生对爱情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爱情是高尚的社会情感。例如有人说“爱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诚挚的一种社会性情感”,“爱情就是无私的奉献”,“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不以任何条件为交换”,“爱情是无条件奉献和永远的忠诚”等。这表明大学生把爱情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积极向上的表现。
第二,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础上。例如有人说“爱情是男女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深爱的一种崇高的情感”,“爱情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础上的一种情感和爱的交流”,“爱情是了解,是宽容,是心与心的沟通”,“爱情是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时刻为心爱的人着想”,“爱情是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搀扶着走完人生的旅程”等。大学生恋爱注重双方的了解和理解,对将来婚姻关系的稳定是有利的。
第三,认为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情感。例如有人说“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一种相互吸引的情感”,“相爱有经济基础,志同道合才叫爱情”,“爱情就是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两情相悦和一见钟情”,还有人说:“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男女之间的事。”当代大学生在对爱情的认识上,已不再仅局限于追求浪漫的情感,变得更为现实。注重爱情的物质基础是对的,但是太看重金钱关系则是不正确的。
第四,认为爱情是不确定、不实在的。例如有人说“爱情是一纵即灭的火花”,“爱情是一种不知名的花,不知能结怎样的果”,“爱情是一场相互欺骗的游戏,爱情的语言是真实的谎言”,“爱情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爱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却又是最缥缈的东西,最可爱,却也最不可靠”等。如果大学生把爱情看成是虚无缥缈的、缺乏可靠性的情感,这种爱情观对爱情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第五,认为爱情是复杂的“五味俱全”。例如有人说“爱情是一种让你忘了痛苦、忘了烦恼的调味剂,爱情也是一口苦药”,“爱情像调味剂,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爱情给人的感觉是麻辣烫,掺杂人间好多滋味”,“爱情像吃苦瓜,吃着很苦,慢慢品尝却又很甜”等。认识到爱情并不都是甜美的,也不都是苦涩的,有人尝到了爱情的“甜”头,也有人吃过爱情的“苦”头,这些情感体验对大学生健康爱情心理的发展是重要的。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解读爱情的真谛,把握爱情的心理实质,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著名的性学家蔼理士曾说:“爱情的动力和内在本质是男子和女子的性欲。”爱情作为人的自然需要,首先是一种延续种族、繁衍后代的本能。②斯滕伯格将亲密与激情视为爱情心理的两个重要成分,这充分说明爱情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异性间的热烈的情感。③所有成熟的爱情都包含着一份来自内心的神圣责任,都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之上的尊重,也都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因此,爱情的本质属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