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爱情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爱情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情的产生以一定的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为基础。爱情一经产生,其本身又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地受到了关注。他们把爱情说成是人的本性,或者认为爱情出自人的本性。这样就把爱情的起源归结为人性之必然。在神学家看来,上帝是人类信、望、爱的唯一对象,爱情只能是人对上帝的无条件的爱。有的人认为,对爱情成瘾就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爱情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一、爱情的界定

爱情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历史的产物。爱情的产生以一定的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为基础。刚从动物界脱胎出来的原始人,受自然的束缚,其两性间是“群”的天然纽带,而不是“个人”的关系。在这种原始的群婚状态下,两性之间更多的是出自本能的动物式的依恋,只有当人类从原始的群婚状态发展到一夫一妻制时,“现代的个人性爱”才得以萌生。爱情一经产生,其本身又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地受到了关注。

柏拉图的《对话录》是西方哲学家思考爱情的开篇。柏拉图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认为爱情是一种精神的“迷狂”,是人的灵魂对于“美”的本体眷恋的表现。在爱情中人的灵魂通过爱的对象这一现实的“美”而回忆起美的“理念”,进而对美的“理念”产生了爱。所以,爱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活动。

柏拉图之后,西方历代哲学家无不对爱情进行思考。爱情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西方哲学家大多是从对“人”的基本认识出发去解释这一问题的。他们把爱情说成是人的本性,或者认为爱情出自人的本性。这样就把爱情的起源归结为人性之必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男女生理需要解说爱情,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则完全继承了古希腊先哲爱情产生于自然欲望的主张,并将其推向极致。在神学家看来,上帝是人类信、望、爱的唯一对象,爱情只能是人对上帝的无条件的爱。

中世纪后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基督教禁欲主义受到冲击,人的问题重新提起,爱情的哲学思考日渐活跃,近代西方哲学家重新审视爱情的理论界说,提出爱情就是对我之外的现实存在的具体的人的感情。这样就把爱情从天国又拉回到人间,使爱情从中世纪对上帝的爱成为对现实的人的爱。

一直以来,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舞台上的经典,因为它们都涉及亘古不变的主题——爱情。爱情是什么呢?对于它的阐释,不同的人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不仅意味着欣赏美,而且要培植美,创造美。在生活中还有别的事情的时候,爱情才会是美好的,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目标而将人们联结在一起,爱情就会变成地狱。”

英国19世纪的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爱情是由九个不同的因素融合而成的,每个因素都很重要:①生理上的冲动;②美的感觉;③亲爱;④钦佩与尊敬;⑤喜欢受人赞赏的心理;⑥自尊;⑦所有权的感觉;⑧因与他人之间隔阂的消除而取得一种扩大的行动自由;⑨各种情绪作用的高涨与兴奋。他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写道:“我们把我们所能表示的大多数比较单纯的情绪混合起来而成为一个庞大的集体。这集体就是情爱的情绪。”

德国20世纪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情的起因是人们对孤独的焦虑;爱情意味着给予、关心、责任、尊敬和了解;爱是一种意志行为,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同另一个生命紧紧维系在一起的决策行为;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还是一种决策、一种鉴赏力、一种诺言和一种以生命相托付的行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可以使人突破隔阂屏障的能力,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伦理学家罗国杰在与人合作编著的《伦理学教程》中指出:“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互爱和自愿承担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1]

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一书里谈到:“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的交往之情。”[2]

王崇焕在与人合作编写的《人生奥秘新探索——人生学概论》中认为:“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深挚的倾慕,并渴望结成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3]

人类学家林菲尔德说:“爱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两个异性之间的、偶尔是同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一种有模式的、重复的、标准的行为,特别是态度及情感状态,这实际上包括潜在的性行为。”

马克思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的过早的亲昵。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你只能以爱去换取爱,以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的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体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并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www.daowen.com)

许多理论家如弗洛伊德,Sullivan,Harlow都集中于把母子关系看做是爱情关系的原型。关于成年人的爱情起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

1.人格缺陷说

有些研究者把爱的需求看成是人格缺陷(personality inadequacy)的标志。Casler认为“爱就是害怕失去获得满足的源泉”,“一个不能独立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有缺陷”[4]。他把爱的需求看做是人格缺陷的基本反应,但他并不认为爱是病理性的。Martinson关心自己对结婚的需求,他认为这种需要是建立长久爱情关系的基础,Martinson总结道:“结婚的人比独身的人表现出更大的自我缺失感。”[5]弗洛伊德和Reik把爱情看做是在其伴侣中反映出个人未实现的理想概念[6],但他们认为人格缺陷并非是病理性的,而是人类状态的内在的东西,因为我们不能实现我们所有的理想。

有的人认为,对爱情成瘾就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把爱情理解为成瘾是Solomon和Corbit对抗过程(opponent-process)动机理论的一部分,但它被解释为人类的自然反应[7]。爱情所产生的美好感觉使一个人逐渐成瘾于其中,这是人的自然反应;但慢慢地就不会这样了,失去爱情会变得非常痛苦,以至于那些成瘾者会觉得比以前更需要它、更沉迷于它。Peels认为,“成瘾”存在于“当一个人对一种感觉、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着迷时,他就会把用来处理他周围的或个人其他事情的一切兴趣和能力集中起来,以至于他逐渐地把这种感觉当做是他获得满足的唯一源泉”[8]。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成瘾能使一个人逃避自我,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对方身上,从而使其人际交往能力严重缺乏,最终导致人格的缺陷。

2.人格完美说

此理论所持的观点与人格缺陷说的观点截然相反,它认为爱是合乎正常的,人格缺陷的人是不能做到的。有的理论家认为,爱的容纳力和爱的倾向性只来源于完美人格(personality adequacy)。Winch认为,缺乏爱的人对爱的需求能使那些能提供此需求的人更有吸引力,人是充满爱的,他们需要把这种爱表达给其他人或具体的某个人[9]马斯洛和Lewis论述了缺失爱与存在爱之间的区别。缺失爱来源于人格缺陷的人,而存在爱则来源于完美人格的人。

3.社会规范说

此理论认为,研究爱情的起源不应该只局限在人格的领域,爱情应该是一个人的社会经历,社会中的爱会导致符合社会要求的婚姻。Greenfield认为,浪漫的爱情是行为的复合物,它的功能是激发个人应站在丈夫—父亲和妻子—母亲的位置上并形成核心家庭,这有利于人类的繁衍和社会化[10]。Greenfield认为社会赋予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包括很多的责任,而且会面临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因此他们须认识到生活中除了考虑物质方面的东西外,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考虑。爱情能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能使社会体系处于良好的工作秩序,并使其发展下去。

4.生理唤醒说

Walster写了一本有关激情之爱的理论著作,他认为当人们的感情在生理上被强烈地唤醒或在特定条件下这种唤醒发生时,他们都会经历激情的爱,爱情(love)是这些感觉最恰当的表达词[11]

这个理论来源于Schachter和Singer(1962)的著作并且以这样一种实验作为依据[12]:在这个实验里,被试者被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者被注射了肾上腺素这样一种药物,被注射的被试者会有手颤、心悸、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脸发热等反应,其中出现的害怕、焦虑、生气等情感方面的反应是最典型的。第一组被试者又被分成两小组:第一小组被告诉注射后所带来的实际反应,而另一小组被告诉会产生其他一些综合征,比如身上发痒发麻或者无感觉。

第二组被试者被注射的是安慰剂(食盐水),他们没有收到注射以后所产生反应的任何信息。所有的被试者都被告诉他们被注射的是一种新的复合维生素suproxin。经观察,那些被注射肾上腺素而未被告知其所产生实际反应的被试者比那些被注射肾上腺素但被告知其产生实际反应和被注射安慰剂的被试者表现出更大的情绪反应。从这些数据中Walster总结分析出:当对某情景的认知评价能正确解释爱情时(如面对一个有吸引力的异性),那么唤醒(尽管其证据比较单薄)可以使一个人处于激情的爱中。

生理唤醒说把爱情还原到生物层面上,这是十分荒谬的,因为生理唤醒的征兆(掌汗、手颤、心悸、呼吸急促等)可以是激情之爱的表现,也可以是恨、愤怒和攻击准备状态的反应。爱情虽然有它的生物属性和生理机制,但它的本质却是一种社会建构,带有社会的烙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