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连贯、流畅的剪辑技法:防止错乱

连贯、流畅的剪辑技法:防止错乱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贯、流畅的剪辑技法,就镜头转换而言,须注意以下几点:①防止错乱。常见的技法是“动接动”、“静接静”。渐现效果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和人们日常思维逻辑,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中的所有过程。

连贯、流畅的剪辑技法:防止错乱

4.传统剪辑技法

连贯、流畅是传统的剪辑技巧的原则,也可称作剪辑的基本功。这一技法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镜头的组接和修剪中,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感,使观众感到所有画面均是一泻而下,联系紧凑的进行的;二是在影片的段落转换中,使上下两个段落之间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能清楚地划分出段落的界限,使观众不致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这便是过渡的效果,精巧的剪辑是影片中最绝妙的过渡。

连贯、流畅的剪辑技法,就镜头转换而言,须注意以下几点:①防止错乱。镜头动作间的衔接须准确无误,既不脱节也不重叠。如果上镜头是右出画,下镜头又是右进画,同一人物在两个镜头中的行动方向势必相对立起来,容易在视觉上造成错乱。尤其是剪辑敌我交战和追击等场面,方向性必须清楚,否则就会使观众难以区分敌我。②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不同镜头中动作事态的造型、节奏类似的部分为剪接点,以达到和谐的转换。常见的技法是“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指在镜头的运动中和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上镜头是摇摄,在未摇定时切换到另一个摇摄镜头上,而且摇的方向、速度接近,衔接起来的效果相当流畅,观众会随着镜头摇动非常自然地从一个环境或景物过渡到另一环境或景物。在推、拉、移、跟等的运动中转换镜头,“动接动”更多的是在人物的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如人发怒时拍桌子的动作,在电影里往往就是上下镜头的剪接点,即上镜头手举起,下镜头往下拍。“静接静”指在一个动作结束后切换镜头,切入的另一个镜头又是从静到动。“静接静”多半是转场时运用,即上一场结束在静止的画面上,下一场又从静止的画面开始。“静接静”是衔接和谐的需要。③省略实际过程。就是通常所谓的紧凑剪辑,即同一动作内容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而仍然保持动作的连贯流畅。有的对人物意向表白、间接暗示行动过程省略,有的省略动向动势压缩实际过程,可留给观众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耐人寻味。

连贯流畅的传统剪辑技法,镜头的转换习惯用“切换”,但场面段落的转换,一般用“渐隐、渐现”表现上一个场面段落的结束和下一个场面段落的开始;用“化”来表现一段省略掉的时间过程,划分两个不完整场面的段落;用“划”来表现地点、场合、事件的变换,划分两个以上的不完整场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摄影方法制作在胶片上的“光学技巧”。此外,还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划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换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转换时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镜头作为下段落的开头。

渐现效果

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和人们日常思维逻辑,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中的所有过程。紧凑剪辑、省略剪辑也说明了镜头间动作纯粹自然的连贯并非总是必要的,压缩(或延伸)真正的时间,让有意义的动作事件全部表现,把自然动作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连贯流畅剪辑技法的一条重要补充原则。

知识小百科

电影象征手法(www.daowen.com)

它指电影编剧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体形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影像构成角度看,那些属于影片整体构思的或始属于剧情本身的艺术元素,除了它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含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这就是电影的影像象征。电影的影像象征分为写实性象征和符号象征两大类。

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象征手法所描写的象征形象有四种基本范畴

1.视觉性象征形象。影片《大决战》中毛泽东周恩来边推碾子边商量战事,是推动历史车轮的象征;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辫子,作为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被刻意突出;影片《红衣少女》中,安然身着醒目的红衣的造型,是人物开放向上精神的象征。

2.听觉象征形象。影片《夜行货车》中,以列车轰鸣声象征民族正气。

3.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影片《乡音》末尾独轮车的视觉形象与火车轰鸣声的听觉形象交叉,象征新旧生活的冲突和历史趋势的必然性。

4.叙事性象征形象,主要指情节和细节的象征,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节叙述构成影片的整体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