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无派别的伊斯兰:马恩信文集

无派别的伊斯兰:马恩信文集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派别的伊斯兰〔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教授穆罕默德·施勒图特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他以正道和真教委派穆罕默德为其使者,以便他使真教优胜于一切宗教。在“穆民皆兄弟”的总原则指导下,加强伊斯兰阵营的力量。

无派别的伊斯兰:马恩信文集

无派别的伊斯兰

〔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教授穆罕默德·施勒图特

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他以正道和真教委派穆罕默德为其使者,以便他使真教优胜于一切宗教。愿这位仁爱的使者备享安拉的福祐和安宁,安拉借他使那些相互嫌隙的人心和矛盾的意见统一起来,进而借他使许多彼此敌对、一触即发的情绪化险为夷。也祝愿穆圣的家属和他的门第子们——正道的明灯、团结的倡导者,以及善意地步他们后尘的人们,都享受安拉的福祐和安宁,直到末日!

一、一个民族

安拉确已命令所有信仰伊斯兰的民族——先知穆罕默德的信徒们,要精诚团结,不可分门立户、结党营私、互相为敌。安拉昭示:“我是你们的主,故你们应当崇拜我。”(《古兰经》21:92)所以,凡是致力于教内团结工作,联合穆斯林大众的思想感情的人,都是恪守安拉命令的真诚信士,是为圣教所关注的崇高目的,即意志集中、宗旨统一而奋斗的战士。至于那些经常引起怨恨、拉帮结派、分离教胞感情、制造敌意的人,他们就是有意要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的祸首。虔诚的穆斯林有责任密切注意和警惕这些制造混乱和事端的人,让穆斯林大众识别他们的伪装面目,揭露他们的险恶目的。

二、穆斯林队伍的分裂

前代的穆斯林,都能领悟伊斯兰的真精神。他们在理解《古兰经》和圣训方面,虽然在深度与广度上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在伊斯兰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方面却是一致的,并不存在什么分歧,更不致于互相妄断对方离经叛道。尤其每当敌人前来侵犯的时候,大家都会同仇敌忾,一致奋起抵抗。可是曾几何时,出现了一些不肖后生,竟然把自己圣洁的宗教作为个人实现私欲的工具,于是一个统一的伊斯兰民族不幸被分裂成许多党派和教派,以及各式各样的学说和宗派主义,为了异己,彼此以枉杀对方为合法行为,因而同室操戈的斗争一直不止;而一些无能自卫的小党派,不是被迫屈服于强暴的大党派威力下忍辱求生,就是引狼入室,依靠敌人的淫威权势和小恩小惠苟且偷生,结果,彼此威风扫地,元气耗尽。而此时穆斯林的共同敌人却幸灾乐祸,乘虚而入,蚕食他们的国土,掠夺他们的资源。而这些制造内讧、党同伐异的罪魁祸首,他们之所以在罪恶的道路上肆无忌惮、愈走愈远,究其原因,无非有两个:第一,他们信仰薄弱,无知伊斯兰的真正原则。第二,无视安拉的刑罚和教诲,竟敢对伊斯兰和穆斯林施展阴谋,在这些罪人的一手策划下,伊斯兰曾经经历了许多坎坷,遭遇了许多灾难。如果不是强有力的伊斯兰教义的训导和纯净的伊斯兰礼仪的沐浴熏陶,以及伊斯兰信仰与人类天性相适应,那么,人们势必将无法享受伊斯兰优点和恩泽之惠顾。

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时常鼓动分裂

新老殖民主义者曾经以最卑劣的手段,利用穆斯林之间的一些不和因素,甚至从历史的坟墓中去寻章摘句、吹毛求疵,喧嚷穆斯林之间曾经互相发生过反目、怨恨的一切原因,把本来早熄灭了的仇火重新点燃起来,并大加鼓吹、煽动。其实穆斯林历史上许多分歧原因,只不过是始于一些不足挂齿的细枝末节,再经伊斯兰各国内部穆斯林所拥有的威力无比、永存不变的《古兰经》——安拉赐予他们最大的福利——的教育、训导,相互之间的一切宿怨,应该是可以化为乌有的。

四、艾资哈尔大学对各教派、学派的研究

穆斯林中的思想家、革新家们早已意识到自己的民族和伊斯兰—阿拉伯国家历来所蒙受的种种危害都是由于外部敌人的挑拨离间和自己内部野心家、愚昧者出于私利和无知而分门立户、兄弟阋墙所导致的,所以精英们奋袂而起,大声疾呼,主张伊斯兰阵营应该重整旗鼓,加强团结。穆斯林队伍,目标必须统一,大家都应将危害整体利益的一切因素完全抛弃,以大局为重。因为在同一个信仰、同一个宗旨、同一部经典、同一位圣人、同一种生活方式的抚育下成长起来的教胞,彼此不应该有任何反感和嫌恶。这种主张,已经由一部分为主道而献身的仁人志士,亲身去着手实施,但是在初期,仅仅限于某些个人的单枪匹马宣传、倡导。比如近代学者哲马伦丁·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布笃等改革家,继后,这种主张的宣传和倡导,已经演变成集体性模式和伊斯兰复兴运动,于是促进伊斯兰各学派的相互接近的团体相继产生。这类团体的成员,大都是由伊斯兰民族中那些德高望重、热心于本民族的团结,并竭力修复内部裂痕的众多精英所组成;其中较有影响的,如艾资哈尔大学的谢赫(长老)委员会,最近已经作出决议要在伊斯兰各高等院校学院扩大对法学比较学的研究范围,讲授各种不同的学说,以认识各学派在法学方面的细节问题所持的观点立场。这是一个迈向崇高目标——伊斯兰所指向的,即所有伊斯兰信徒都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所采取的良好举措。大家在教法的细枝末节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是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在教法的根本问题、原则、原理方面,全体穆斯林并不致于有分歧,这便是团结的基础。

五、促进各学派之相互接近,是对信仰的净化和对圣教的助力

主张伊斯兰各学派之相互接近,并非是号召某派要依照另一派行事、亦步亦趋,而是号召各学派应该从那些被许多氏族关系、宗派主义、党派偏见、地域观念所挑起的宿怨中自我解脱、拯救出来,以纯洁自己的信仰。在“穆民皆兄弟”的总原则指导下,加强伊斯兰阵营的力量。

欲使伊斯兰阵营恢复团结和发挥力量,唯一的办法,首先就是我们不应舍安拉而将我们彼此之间的任何个人,或某些人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殊人物,加以神化而唯命是从。其次,要把那些与安拉的经典和真正的圣训中有关立法明文,作离奇的注释抛之脑后,按圣门弟子中直传弟子和再传弟子理解经训一样,去理解相关经训的涵义。第三,我们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绝对服从伊斯兰,不可让伊斯兰来牵强附会我们的私心杂念;要坚决反对个人或少数人垄断,或包办伊斯兰的教育讲坛和宣教席位。伊斯兰不是高深莫测、不可捉摸,或者像哑谜一样的宗教,不是只能由一部分人独占而让他们所意欲的人去认识、排斥另一些人去认识的神秘组织。先知穆罕默德在去世之前,再次对自己所负的使命作了申述,他竭尽全力完成了安拉信托他的重任;他要求自己的弟子和家属要向世人传布他被授予的普遍真理。先知在一个极高贵的场所,很吉祥的时日,于可爱的群众中,同他们缔结了誓约,即著名的辞朝演说,责成在场的人们务必代主向世人传述所知道的一切知识,哪怕是一节经文也不可隐匿。而且他认为一位不在场的被传达者,也许还比一位在场聆听者更能记忆和领会。

六、《古兰经》、圣训——伊斯兰信仰之源流(www.daowen.com)

全体穆斯林中,人人都负有完成伊斯兰使命之职责,所以在穆斯林彼此之间,不应有什么差别,除非各人对天经和圣训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以及对安拉的敬畏程度有悬殊,但无论如何,任何一位穆斯林决不可以把安拉定为合法的事物擅自妄断为非法的事物,或者把安拉定为非法的事物擅自妄断为合法的事物。因为《古兰经》告诫过我们大家:“你们对于自己所叙述的事,不要妄言:‘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致你们假借安拉的名义而造谣。假借安拉的名义而造谣者必不成功。”(《古兰经》16:116)

偏离伊斯兰的端庄正道而对经训妄作曲解,只会在无知伊斯兰法学及其判决案例蒙昧环境中得到响应与共鸣,而且响应者也无非是如群鸦乱噪,或鸡叫狗咬一样,几声悲鸣而已。每逢教育普及、学理昌明、真理昭著、正义申张、研究细致之时,那些糊涂的宗派主义者,篡改经训而枉断教律的愚人的妄言愚行,其得逞的机会便会罕有。

七、本书的特点

撰写伊斯兰派别的大多数作家,往往都受那可恶的宗派观念所影响,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免存在一定的敌对火舌,致使穆斯林之间产生怨恨。这样的作家,无一不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反对自己的人,囿于这种狭隘立场而审视问题便是一己之见,这实际是以弊多于利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见识的浅薄和信仰的低劣。因此,作为作家,欲持公平、立论正确,那么,他对任何派别的看法,必须依据较多而翔实的专门资料,以便使自己的作品接近正确以避免错误或偏颇。我校(艾资哈尔大学)教授穆斯塔法·沙克尔博士所著的《无派别的伊斯兰》一书,便是力图达到上述要求的力作。读了此书以后,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伊斯兰信仰这一核心问题与《古兰经》、圣训的明文为主导,作了鲜明扼要地凸现,而且以流畅的笔势把伊斯兰信仰与人类的健康天性同声呼应,相得益彰,相互默契,不让伊斯兰信仰与那些源于错误思想和腐败观念,以及复杂混乱的哲学论谈相提并论。

2.本书中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或暧昧问题的探讨。例如,近些日子大家对早已定论过的多妻问题、蓄奴问题,再次作了激烈而无谓的争论。作者对这类问题,只阐明了伊斯兰的观点,把伊斯兰的教义与其他宗教的教义,和如今一些号称文明、进步的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法令作了对比验证,而且作者所述的事实,援引的实例都十分优雅、有力,能使欲认识和渴求真理的人心满意足。

3.此书的根本目的,是在讲论穆斯林中那些极端的、固执的教派和一些正直的法学派人物。作者每谈及某一教派或学派时,都追溯该教派、学派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本书使我深感赞赏的地方,则是作者以一位忠实于史实的历史学者的风范和翔实的笔法,善于处理许多复杂棘手的论题。但是无论涉及哪一教派或学派,作者的笔调十分宽容、委婉,不致引起争论,招致憎恨和宗派情绪的暴发。作者在论及那些较顽固的教派时,还不忘以和风细雨的态度说明对方执迷的原因,恐怕长此下去,势将对伊斯兰民族统一与团结造成破裂之虞,特别考虑到有一些派别在其历史上曾与埃及的命运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更多的派别在争取它们祖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与新老殖民主义及其爪牙的斗争中,所持的英勇立场,并付出过昂贵的代价。作者对它们这些功绩未以忘怀和忽视。所以这本书,似乎是一位很有教养的人去礼待各种派别的成员们而备受欢迎。因此,本书可谓是容教义、科学、历史、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读物,学者们不会发现其中有偏离正轨的缺憾;从历史家的角度来看,作者没有对各派别有厚此薄彼或偏袒某一派之偏向;如果以文学家的眼光来评论,那么,他会发现许多文质彬彬的景象和思想以及反映各个时代、不同环境中各种人物波动心态的艺术风格。

八、高尚的企望

《无派别的伊斯兰》一书的宗旨,确是许多伊斯兰的革新家们诸多企望中的一种企望,他们正在致力于联合众心,以求同心同德,把分散的力量汇合起来,以便群策群力,使伊斯兰的阵营团结一致。

求安拉使穆斯林的队伍中多涌现出一些像穆斯塔法·沙克尔博士一样的人物,以优雅的言辞、美妙的劝谏和真诚而有礼的风范,号召人们一心倾向安拉。同样,祈求安拉赐给本书作者更多成功因素,以裨于他谨守正道,服务伊斯兰。

崇高的安拉,必定对自己所意欲的事是全能的。

译者附言

读了伊本·伊布拉欣先生的《买兹亥布》,颇受教益。如果我们每位教长、阿訇都能真诚以《古兰经》、圣训为准则,本着团结的愿望,化除一切陈见,心平气和地广泛、深入研究探讨一下四大法学派伊玛目在法学上的成就,及其民主学风,那么我们将会扩大视野,启开茅塞,彼此之间如有分歧或隔阂,也许会冰消释疑,教胞之间的天然感情,则会更进一步加强。

《买兹亥布》中的一些实例,引起了本人往事中几件相似的回忆。其一,初次到津市,去某寺礼晌礼,便礼貌地向寺门处的两位教胞道“色兰目”,由于其中一阿语发音不合该寺“陈规”而被拒绝入寺,只好另往他寺,后来才知道本人道的“色兰目”有近似“伊罕瓦尼”派的念法。其二,在兰州某寺做晌礼,拜中打坐念作证词时,其中举指一事,如电波一样迅速传开,事后引起当场礼拜人之密切“关注”,拜后有人来追问本人所属什么“买兹亥布”,经本人声明系云南来兰旅客,并告诉问者本人是当时云南省伊协和昆明经学院领导人之一身份,至于所问“买兹亥布”者,本人则属自圣祖阿丹至穆圣的道冠古今中外、革邪归正的一派,并晓以大义后,才使对方解除疑虑和防备。其三,1988年去朝觐时,在巴伊斯兰堡逗留十来天,常常去著名的菲伊萨里大寺礼拜,可中国朝觐团中有部分教胞,却不跟随该寺近千人的集体礼拜,他们三五成群另行小集体而礼;同样的情况,有一次在北京一穆斯林招待所,也多次目睹这种各学派乐其所好的小集体礼拜。在云南,尽管也有所谓“格迪目”“伊罕瓦尼”和“哲赫令耶”之分,但上述类似情况却很罕见,更不致于因某些细节而引起过多是非,或大惊小怪,各派都相互容让,有时在婚丧节庆之际,彼此都乐意应对方之邀请,前往参加。在我们所任教过的伊斯兰院校招生时,也面向各派学生,并在录取和其他待遇方面,不分轩轾、一视同仁。可在上述某些地区所经历和耳闻目睹的情况,竟然也以经文的某种读音或拜中的某些动作,列入派别之标志来认定,这种近于幼稚、无稽之划分,实在令人感叹和扼腕。但是为了不伤教胞之感情,外出时只好谨言慎行。唯有在学校中,愚见以为对现今的学生、海里凡应强化信仰的培养教育和升华,实施伊斯兰学术文化的全方位训导、启迪,以增广其见闻,扩大其知识面,开拓其胸怀,淡化无谓的派性,也许有助于派性之逐渐消除。但是,这又必须先从施教的教师作出表率和榜样,形成主流。

《买兹亥布》的作者希望本人提出意见,只因本人对教法知之甚浅,故不敢妄发议论,想到曾读过一本相似的书,是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法学教授穆斯塔法·沙克尔博士所著述,名为《无派性的伊斯兰》,全书以五百余页的篇幅叙述、评论了除法学派四大法学大师及其学说外,还涉及哲学与政治两方面的派别,如什叶派,但这些光怪陆离的派别,在中国可谓是绝无仅有吧!艾大校长马罕默德·施勒图特为此书写了长篇序言,其内容和宗旨与《阿敏》2003年3期拙译阿布杜·戈迪尔·阿玛利撰写的《学派思潮的盲信,危害着穆斯林教胞的团结》异曲同工,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特别是执伊斯兰学术文化牛耳的艾资哈尔大学的这些学者们,知识渊博、思想开朗、心怀宽阔、深谋远虑,真是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他们以大局为重,主张伊斯兰阵营内部之团结,以利于伊斯兰的发展,即使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流派尚且持宽容态度,至于在四大正统法学派的真知灼见的学者之间,在国外历来都相互尊重、亲密相处,而在我国大多是号称属其中大伊玛目哈奈菲一派,那还有何理由分离呢?现在仅将该书序言译出,以飨读者,大家从序言中也可以看出,无论中外,造成教胞分离的原因:一是内部某些人知识贫乏和私心所致;二是外部之挑动。所以应引以为戒,紧紧抓住安拉之准绳——《古兰经》和穆圣的遗教——圣训,深入学习,切莫因细枝末节而自相分离。这也是众教胞们的共同愿望吧!求全能的安拉的默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