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穆斯林
穆罕穆德·阿图伊·穆罕穆德
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由土耳其、南斯拉夫、巴基斯坦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开始向丹麦迁来了一些穆斯林,这些穆斯林把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带到丹麦以后,便作为侨民定居下来,他们的总人口共计两万五千人,其中大部分住在首都哥本哈根和其他大城市以及工业集中人烟稠密的地区。迁往小城镇和以农业定居的穆斯林则占少数。
这些穆斯林到丹麦来定居的主要原因,仅仅是为了到经济条件较优越的环境中追求生活上的温饱,所以这些外来人极大部分对丹麦这个国家的社会和政治情况是完全不知道的,他们所关注的事情,只是令人兴奋鼓舞的经济形势,以及渴求为未知的将来作一些储蓄。因此,他们侨居丹麦的头几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这个陌生的社会将要产生深远的影响。
土耳其侨民中的大多数人,他们都来自土耳其的一些偏僻乡村,事先并没有作任何准备就迁移到丹麦,因此,异国的气候、语言、风俗、习惯对他们来说格格不入。这些外来的穆斯林,到了丹麦以后,他们并没有一定的伊斯兰教集会,本来有一种普及于整个斯康的纳维亚名为嘎底亚那的运动于1967年在丹麦出现,可是除了巴基斯坦的侨民以外,由其他国家迁来的穆斯林侨民,对这运动并无认识,于是嘎底亚那人为了吸引舆论的注意,就为这些外来穆斯林新建了一座清真寺,接着,各报纸在一段时期内就连续报道了这一引人注目的建设,同年,一位丹麦的嘎底亚那人着手把《古兰经》的大意,第一次在该国译成丹麦语,同时,嘎底亚那派的继位者对丹麦进行了访问,同时在新闻记者和各种宣传手段参与的情况下,启用了新建的清真寺,从此,“清真寺”或者“穆斯林”这两个词在过去几年间一再在丹麦公众的心里与嘎底亚那派所建的清真寺联系在一起,那是由于在丹麦除嘎底亚那派以外,再没有其他伊斯兰教派的组织。这些穆斯林侨民每逢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这两个节日惯例上都要到嘎底亚那清真寺参加会礼,因而大家一年有两次见面之机会,每次见面后,人人都怀着下一次节日再重逢的心情而相互告别,因为在这座嘎底亚那清真寺里尚未建立有组织的聚礼,而平时来往于寺里的人也没有鼓励和动员其他穆斯林前来参加。
1970年,有几个穆斯林弟兄一致认为,不管人数多寡,有必要开始举行有组织的聚礼。事实上,在一些穆斯林家庭中,已经举行过聚礼。第一次参加的人数仅有五个,继后,有一位穆斯林自愿到首都哥本哈根的中心地区租赁了一所屋子作礼拜堂,这屋子有一个独立的出入口,礼拜堂设在三楼,尽管如此,礼拜人数还是在逐渐增多,于是凡在哥本哈根的穆斯林都熟悉这一礼拜堂,所以每到两大节日来临之前,这个地方就人满为患,穆斯林弟兄们积极与各方面进行联系,向公共机关、公司、企业之类租借一些礼堂,作节日会礼的临时场所,以便容纳前来礼拜的人群,有时,礼拜人竟有三千左右,他们采用这种办法,第一次就成功了。以后经哥本哈根市议会同意,在穆斯林的节日,那天恰巧是星期天,把市政府大礼堂借给穆斯林举行节日会礼,宣传机构,公布了礼拜时间,于是大批的各种族的穆斯林都来参加,许多记者也莅临采访,并在各自的报纸上开辟专栏,报导节日会礼实况,经过长期的等待、欢庆,甚至于疏忽之后,穆斯林们在这种大型的集会期间彼此不约而同地相会,对他们来说似乎是神智的清醒,他们已经注意到缺乏一个能供大家经常集会,实践伊斯兰教各种仪式,积极地为广大穆斯林服务等活动的场所。此后,市政府再一次同意把市政大厅借给哥本哈根穆斯林举行节日会礼,但从那以后市政府表示歉意,不能再借,穆斯林弟兄们只得去租借市体育馆举行会礼。尽管两节日获得适当的场所举行宗教仪式,存在一些困难,大家欲创造一个宽广的、经常开放的地点以便达到理想目的,这一设想尚未成熟,其原因是参加聚礼的穆斯林人数还不多,担负因为需要租借较大场所而要常年支付的庞大的租金确有困难,而这些地方又不经常使用。
被租用来作礼拜堂的那所屋子,已经被人们称为“门生清真寺”,并宣布在那里有组织地举行聚礼,此外,每逢进行一次布道,由常住寺内的几位穆斯林负责筹备和主持,每逢斋月来临,要举行庆祝活动,他们还给归真的教胞履行殡礼仪式,组织集体性的参观、访问等活动。通过“门生清真寺”这样一条渠道,使许多穆斯林之间相互认识、沟通,因此可以说1971年,是丹麦伊斯兰教有组织地进行活动的起点。
伊斯兰教文化中心
第一步工作之所以得以便利和迅速的进行,其主要是那些在外部机构工作的虔诚的穆斯林弟兄们积极努力的结果。在征求了伊斯兰教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许多权威人士的意见以后,创建一个伊斯兰教文化中心的计划,以及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已拟定就绪,并提交大会通过,并且开始努力创设一个比“门生清真寺”更为宽阔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原来的“门生清真寺”因对邻居的影响和地点的原因,再保留下去,已是不可能。
起初仍然租了一个比“门生清真寺”较为宽阔的地方,在门口第一次挂上了“伊斯兰教文化中心”的牌子,聘请一位专职的“伊玛目”带领大家礼拜,并召集穆斯林,给他们解决困难,这个“伊斯兰教文化中心”的资金起先是由国际伊斯兰联盟提供,继后,由利比亚伊斯兰教宣教协会负责,同时,沙特阿拉伯政府也同样拨了款赠予“伊斯兰教文化中心”用于在适当的时期购买地基和建设。
为“伊斯兰教文化中心”的建设计划,提供经济援助的国家,还有毛里塔尼亚、科威特。
1976年,“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已经正式完成了基本的组建工作,在“伊玛目”的专心致志下,穆斯林的组织阵容已初具规模;在丹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穆斯林数量增加,他们的各种要求和问题日渐增多,充分利用穆斯林的潜在能力已是刻不容缓。于是,侨民中有的人就来承担教授穆斯林的儿童们学习《古兰经》,有的人则协助“伊玛目”组织教义课程,办理婚、丧事务,搞宣传工作等等伊斯兰教侨民所必需的事情。
“伊斯兰教文化中心”还主办出版了一份命名为《穆斯林消息》的刊物,有阿拉伯语、英语、丹麦语和乌尔都语四种版本,可惜因技术原因和编辑部人力不足,出版两年后,便停刊了。
与此同时,“伊斯兰教文化中心”还在首都郊区建立了许多小型的分支机构,以便住在市郊的穆斯林兄弟;在另外一些偏僻地区,由穆斯林个人出资开设的小礼拜堂也纷纷出现;在哥本哈根以及其他城市,先后建立了分支机构,其中最大的一个分支机构是亚胡斯市的中心分部,包括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在每个中心分部里,每天都要对住在该地区的穆斯林们的子女,特别是其中未达学龄的儿童教授背诵《古兰经》;每周末,专为在普通学校的学龄儿童设置一个教诵《古兰经》的班级。
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已经成为丹麦伊斯兰教侨民的合法代表机构,尤其是对于巴基斯坦和阿拉伯穆斯林,这个机构是他们各种要求和问题的代理者。每周前来参加主麻日(星期五)聚礼拜的人数将近两百名,此外,还为穆斯林妇女专设了一个礼拜堂。
“伊斯兰教文化中心”还负责监督屠宰场是否真正按照伊斯兰教教律所规定的程序宰杀牲畜。在过去,屠宰场宰杀牲畜经嘎底亚那派人赞同后就可以,现在改变为只能由“文化中心”的“伊玛目”批准后,才发给屠宰证。
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在与丹麦当局交往谈判时,还作为法定的代言人,尽管伊斯兰教尚未被当局承认为丹麦国教,因此,嘎底亚那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削弱,在国内报刊,或者在穆斯林的交谈之间已经不再听到它的声响。
伊斯兰教的贸易积极性
1971年,按伊斯兰教教律所规定而屠宰的牲畜食品第一次获得出口的许可,因此,伊斯兰教的屠宰业给居住在哥本哈根的穆斯林子女打开了就业的门路,并使这一行业的服务工作做得十分完美。在其他各地区也开辟了许多类似的屠宰分厂,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经营,按教律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屠宰加工;此外,还有一些综合性贸易市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中心,除了吸引穆斯林侨民以外,还通过这些贸易市场,促进了丹麦人与穆斯林之间的交往。
这里我们要着重谈谈伊斯兰教书店,这是一个履行伊斯兰使命,贸易生气勃勃的极为重要的市场。于1973年由一位慈善的穆斯林兄弟提供资金建立的,尽管它的组织是贸易性质,然而它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穆斯林对于伊斯兰教书籍和各语文学书刊的需要,书店还复制《古兰经》以及宗教方面各种课程的录音带,以便出售或借给穆斯林学习。书店还把许多(原文的、译文的)印刷品分发给那些要求学习的丹麦读者。所以这家书店已被视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汇集点,连接着来往于此的穆斯林兄弟;书店有时还散发公告、传单之类的宣传品,并负责组织哈智前往沙特朝觐天房。
值得再提一下的是专属于伊斯兰教屠宰业的商业活动,不仅仅限于丹麦境内,它通过出口肉食还与许多伊斯兰教国家有了联系。长期以来丹麦的不少专业公司,仅仅进行单纯的对外贸易,自从伊斯兰教文化中心作为监督屠宰业的主要方向确立以后,“文化中心”与丹麦全国的屠宰场签订了合同。由“文化中心”派出专业人员去主持屠宰加工或者监督屠宰加工,同时,给屠宰场培训屠宰技术人员。从而使丹麦的牛羊肉食出口量大大地增加。
穆斯林青年协会(www.daowen.com)
穆斯林青年协会,成立于1976年,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居住在丹麦的穆斯林青年,把他们的一切积极因素集中起来,以便这一组织的努力系统化,青年协会还组织文化周,家庭聚会及娱乐活动。
穆斯林青年协会与国内外的其他伊斯兰教组织保持经常联系,以加强互助合作和交换信息。这个协会从建立以后,曾主持翻译了十多种有关伊斯兰教教旨和原理的书籍并分发给丹麦穆斯林和斯康的纳维亚各国的公共图书馆;穆斯林青年协会还出版一份名为《道路》的刊物,但是一年前因资金原因已经停刊。
青年协会主管一个“阿拉伯园地”,这是由个人出资建立的一个伊斯兰教幼儿园,已经获得丹麦政府的承认,并且像丹麦其他幼儿园一样,取得官方的经费,幼儿园有20名各种族穆斯林儿童,被认为是丹麦伊斯兰教教育活动的初熟果实。
伊斯兰教青年协会还监管着一所幼儿园性质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学校,这个学校经过丹麦教育部批准,尽管其教育方针、任务与丹麦其他学校不同,但它仍然获得教育部的财政援助。
最近几年来,穆斯林侨民的子女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社会方面、宗教方面的问题愈加突出,而丹麦的现行教育制度,不仅对穆斯林子女,就是对于丹麦人自己的孩子也已证明失败,因此显然需要为穆斯林侨民的子女,创办一些专门学校,此事已经刻不容缓。
阿拉伯伊斯兰学校取得了一些成就,曾有其他侨民向当局提出建议,要求为他们的子女开办一些专门学校。未来,穆斯林子女的这些问题,希望获得较大程度地解决,这一点应归功于丹麦的成文法,它给予各种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不同的派别,在开办自己的学校方面的权利,并且还责成政府部门从自己的教育经费中定期拨给较大款项给这些学校。所以丹麦一向被认为是执行这样一种制度——保证个人自由,在教育方式上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子女,不受国家干涉的少数国家之一。
土耳其侨民
土耳其侨民是丹麦国内各国侨民中最活跃的分子,在丹麦各大城市有许多清真寺只有土耳其人聚礼,这些清真寺里有多位义务宗教师和《古兰经》的诵读家,负责教授土耳其侨民子女学习《古兰经》,在首都哥本哈根有一所菲伊斯图尔卜鲁清真寺,是土耳其侨民频繁出入、规模最大也最活跃的地方。在那里每周有组织地进行聚礼拜,参加礼拜的人数有两百人以上,这所清真寺还代售大量的伊斯兰教书籍和《古兰经》录音带,人们时常可以看到礼拜的人,往来于清真寺的人群中,青年人逐渐增多。这所清真寺的负责人正在计划由土耳其人自己承担薪金聘请一位博学的“伊玛目”,以确保伊斯兰教的法程更好地执行。
此外,土耳其侨民,还专门给自己的女青年们制定计划,让她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学习,以便在伊斯兰教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图书阅览室
1980年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在商业区的一家商店可以租借伊斯兰教书刊,特别是乌尔都文书刊。负责这一事情的是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兄弟。这家商店还附设有礼拜堂、会议室、讲堂,有一些穆斯林兄弟捐献了书刊,至于参考书籍,他们用来往的教胞所捐献的款项打折购买;凡公用开支的经费,如房租等,则由当地全体教胞捐献。
图书阅览室的开放,每天由男穆斯林轮流负责;女穆斯林每周负责一天,每天晡礼拜后,男穆斯林还要在阅览室等候几小时接待来访者。
图书阅览室,还出版一份乌尔都文的《团结》半月刊,专门评论和分析国内外伊斯兰教的形势,解答丹麦穆斯林提出的问题。这份杂志是免费赠阅,其经费由一些穆斯林兄弟提供。
宣传所
1981年在哥本哈根郊区建立了伊斯兰教宣传所。这个宣传所有两个连接着的大间,在地下层分设有礼拜堂、妇女室、宾客室、旅客室几个部分。宣传所的工作是由丹麦等国的穆斯林兄弟共同负责,他们从属于集中在英国脑威池的伊斯兰侨民组织。其宣传对象,集中在那些流连于公共场所的斯康的纳维亚青年和失业工人,以及鄙弃社会上低级组织的曲高和寡的人士;宣传所的宣传员们用丹麦语公开向他们发表演讲,并散发传单,这在拥挤的公共场所颇为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开的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的活动,即使在听众当中没有新教友皈依伊斯兰,他们也没有气馁,放弃职责。如果宣传后,有人信奉伊斯兰教,那么宣传员们便与新教友双双结为朋友,常来常往,直到对方学习了伊斯兰教教义教律,接着由爱尔兰的一位穆斯林教授他们《古兰经》。
宣传所还印刷许多宗教小册子,复制一些有关伊斯兰教的演讲集的录音带,这些宣传材料,都是英丹文对照。值得一提的是宣传员们还利用幻灯片或电影之类的宣传工具把新教友入教后的表现实况录制后,拿到其他地区放映宣传。
宣传所还用丹麦语每月出版一期名为《伊斯兰教观点》的刊物,这刊物的经费直到现在仍由“伊斯兰教文化中心”提供。丹麦的穆斯林正积极努力为这份刊物谋求独立的经济来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已经与伊斯兰教的许多团体取得联系。
今天,宣传所在丹麦的存在被认为是伊斯兰教传入丹麦以来,伊斯兰教工作的萌芽,因为丹麦的穆斯林已经在伊斯兰教的诸多组织之间开辟了自己的道路,在国际性的宣传领域里,有了独立自主的形势,有必要建立本国的机构,来主持适应丹麦人民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宣传事务。尽管一些保守的伊斯兰教组织由于宣传所具有苏菲派性质,在接受他们所执行的宣传方式方面持踌躇态度,但是居住在斯康的纳维亚的大部分穆斯林还是比较欢迎的。
因为这些穆斯林与丹麦的社会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宣传所的任务不是单纯地普及伊斯兰教,而是采用了自豪和自信的宣传方式,因宣传员们对伊斯兰教自身持有的满足感,以及他们热衷于此工作,所以为数不少的丹麦人被他们所吸引,尽管他们可能会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批评。伊斯兰教国家的穆斯林对这里的教胞充分理解和支持,向他们尽可能地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鼓励。也许时间会证明,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在宣传方面存在的缺点会得到改进。
译自卡塔尔《民族》月刊1982年第2卷第17期
1983年1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