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宗教学校教育的改进与完善

宗教学校教育的改进与完善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承和发扬先师教育思想,改进和完善宗教学校教育为伊斯兰教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乃至为此神圣事业反蒙受冤屈之先师努尔·穆罕默德·纳润章大阿訇,离开人间已整整二十年了。先师已经付诸实现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讴歌和最有现实意义的则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施多师制的教育方针。

宗教学校教育的改进与完善

继承和发扬先师教育思想,改进和完善宗教学校教育

伊斯兰教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乃至为此神圣事业反蒙受冤屈之先师努尔·穆罕默德·纳润章大阿訇,离开人间已整整二十年了。但是,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说的:“人,一旦死了,其功修就已终止,唯有三件事则不然,即源源不断的施舍,被利用着的知识,为他时常祝福的优秀子嗣。”(《布哈里圣训实录》)对先师来说,他留给后人的上述三件事,都兼而有之。因此,先师虽离我们而去,而其功修和影响却常留并惠及后人。

我从先师就学,只不过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先师之廉洁、正直、谦虚、善良、乐观等道德修养,以及严谨的治学、认真负责的施教,专注的育才,给我的启发和感染十分深刻。解放初期,先师主办苦心维持了数年的私立兴建中学,一时陷于停顿,大有面临瓦解之势;同学们由于年幼无知、感情用事,有的见异思迁,有的误入歧途,无所适从。总之,学校整个秩序和师生思想都比较混乱。对于个人的前途和学校之命运,人人都难以预测,先师目睹此情此景,忧心如焚,如不及时挽救,多年之心血与劳碌,势将毁于一旦。当时先师经常对我进行义正严辞而语重心长教育。先师把我叫到他的宿舍,给我指出了自己是出身于经学世家,如果在此半途而废,不但不能承先启后,而且多年在学业上所花费的一切苦功将前功尽弃,实在有负家长和教师们之望。接着命令我信手翻开案上的《古兰经》,于是呈现在眼前的是这节经文

“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一切沟壑尽量流行。山洪载着浮渣——他们为制造首饰和器皿而熔化的金属也有同样的浮渣。真主如此阐明真伪——至于渣滓则被冲走,至于有益于人的东西,则留存在地上。真主如此阐明许多比喻。”(《古兰经》13:17)

知感真主,当人们困惑时,给以鉴识力。这是我一生之转折点。40多年来,不论处顺境或陷逆境,始终以此经训为自己人生观之支柱。如今更要缅怀和感谢先师在关键时刻给我指出了应走的光明之正道。当然,蒙受先师之继续教导,始终坚持圣道、恪守教规,并在后来为伊斯兰教的文化教育作出贡献,分布于全省各条战线,在祖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扬着穆斯林优良传统的同学们还大有人在。

先师已经付诸实现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讴歌和最有现实意义的则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施多师制的教育方针。中国的经堂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历来都是一校一师,学生较多的学校,也只不过由教师指定一两个其高足作自己之助手。就是到如今,即使一寺或一校有聘请教师之能力,也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思想和教学规划。在这种传统经堂学校里,教师承担着教务、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重任,往往顾此失彼,成天劳累,而成效甚微;而且学生花多年光阴所获得的知识,十分片面和肤浅。为了扩大学生视野,使其以最经济的时日学到较多宗教知识,又掌握到社会科学知识及其技能,现实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引进风险机制、广罗人才,约集远近志同道合的名师益友,到“兴中”担任教师,而且贯彻先知穆罕默德“智慧,即使是来自非穆斯林,亦当采纳”的全方位教育训示,把当时在国学造诣上颇负名望和资深的非穆斯林教师,以高薪聘来学校教授国文。所以当时,我们有幸从许多名师方面,学到较高级和丰富的宗教知识,还培养了阅读与写作古汉语的一定能力;在体育、劳作、音乐、珠算、现代阿语、英语等公共和选修课程中,增强了体质、审美、谋生的功能和知识。

第二,贯彻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这是《古兰经》与《圣训》十分重视和强调的一种学风。每年斋月,先师都要组织教师和学生,混合组成教义宣传队,分赴附近各县回民聚居村镇巡回宣传,一则以实践课堂书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宣教才能,同时增进了学校与教胞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并提高学校之威望。

此外,先师还责成其长子(当时的国文和英语教师)纳广运老师由英国、埃及、印度、伊朗等国家引进了《伊斯兰评论》(英文)、《艾资哈尔大学学报》、《伊斯兰之光》、《胜利月刊》、《文化》周报、《穆斯林兄弟》日报、《德黑兰》日报等阿文报刊,以丰富学生之精神食粮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写作、翻译,举办壁报,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之热爱。(www.daowen.com)

第三,重视质量、唯才是举。为了造就成具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品质的学生,先师十分重视师生的教与学。先师无论教授高年级的经籍课,还是中年级的阿语课,都事先认真备课,尤其在讲授“古兰经注”“伊斯兰哲学”“修辞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夜还在博览群经、参考当时国际上权威学者的新成果,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认真求实、一丝不苟的教义教养意识,对学生之质疑,满腔热忱地给以圆满解释,要求学生之回答,也务必确切无误。对成绩优秀之学生,或有其他特长者,甚为器重和爱护,并视其才能,培养为助教或做公益事业。“穿衣”(毕业)之学生,事先进行全面考核和考试,合格者才堪称“阿訇”。所以先师致力于教育工作40余年,到解放前夕,先后举办过三次(班级)“穿衣”典礼仪式,授予12名学生有名符其实的“阿訇”称号和文凭,足见先师在施教、育才方面,是多么认真负责和严格要求,也体现了穆圣“少而足以解决需要者,胜于多而不能胜任者”的教诲。学校后来虽然改成公立普通中学,但作为继任校长之先师,这种重质不重量,以及不务虚名的求实精神,一直贯穿到他被错划为“右派”,蒙受迫害,离开学校为止。所以,凡在先师教育下,虽未“穿衣”作阿訇的其他同学,在出校后,无论从事农、工、商、学、兵者,极大部分仍信仰坚定、操守优良,其知识和德行也不亚于一般阿訇。

这样一位品学兼优、两袖清风的名学者,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创造下的精神财富势将延续发展;他的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已被时代所肯定,而且正在由他的后继者们所继承和发扬。穆圣说:“一个人的寿限一旦来临的时候,真主必定不让其延迟。但是,寿命的增加,唯有藉贤良的后裔和继承人来实现,即真主赏赐他这样的后继者,以便他们在其故去后,为他祈祷祝福,使后继者的善行承先启后,慰及逝者。”(伊本·艾卜·哈泰传自艾卜·德尔达伊圣训)

事实确是如此,作为他的学生们,不论是在经学院或民间的宗教学院任教,都秉承先师之教导,恪尽职守;尊重和联合一切有真才实学,富于奉献的同道共同办好经学。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圣教发展之需要。半年前笔者有幸应邀到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学校讲课。在那里与“穆专”的师生职工们共度了十天的学习生活,使我又宛如回到45年前的“兴中”,令人兴奋、亲切。因为“穆专”的体制、性质、办学宗旨、课程设施、教学计划、学籍管理等,基本延续“兴中”模式,并有所完善和开拓。十几位教师中,除两男一女青年外,大部分是先师生前的好友和原“兴中”的教师和同学,他们在其他中学离退休后,为了弘扬圣教真理、提高回族青年文化素质、培养圣学后继人才,又不约而同地汇集到“穆专”来,奉献自己的专业和余热。在短短的两学期内,师生的教与学都有可喜的成果,受到教众之好评。所以先师开创的多师制和全方位宗教教育先例,行之有效,而且势在必行

先师为圣教和国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贡献一生,在愁云惨淡的乱世逆境中,仍然坚贞不屈,恪守自己的信念和节操。他所付出的这种代价,与为主道殉职者的鲜血相等,甚而略高一筹。对这样故去的人物,真主昭示:

“你绝不要以为他们是死的,其实,他们是活的,他们在真主那里享受给养。他们既喜欢真主赏赐自己的恩惠。又喜欢留在人间还没有赶上他们的那些教胞。”(《古兰经》3:169—170)

“安定的性灵啊!你应当喜悦地,被喜悦地归于你的主,你应当入在我的众仆里,你应当入在我的乐园里。”(《古兰经》89:27—30)

可敬的英灵啊!喜悦吧!满意吧!

(原刊于《开拓》1992年第一期,又载长治《穆斯林文化》199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