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扫教盲”是每个穆斯林终生的义务
安拉昭示:“在今世是盲人者,在后世仍是盲人,而且更加迷误。”(《古兰经》17:72)
“你说有知识的人和无知识的人相等吗?唯有理智的人才能觉悟。”(《古兰经》39:9)
“只有安拉和学问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古兰经》3:7)
“有学问的人们,知道从你的主降示你的经典,确是真理,能指示(世人走上)万能的、可颂的主的大道。”(《古兰经》34:6)
“安拉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他。”(《古兰经》35:28)
穆圣教导:“知识是伊斯兰的生命,是信仰的支柱;谁教授一门知识,安拉就给谁以充足之酬赏,谁学习知识,并加以实践,安拉将教授谁尚未知之的更多知识。”(艾卜·谢赫所传圣训)
“我为我的教生最担忧的,莫过于误导他们的那些教长。”(穆圣引证《古兰经》6:119)“有许多人,必因自己的私欲,而无知地使人迷误。”(《穆斯林圣训实录》及《慰藉》)
“信仰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这一命题中的“信仰”是专指伊斯兰信仰而言,即“伊玛尼”;而“知识”,则指伊斯兰各门学科,以及一切与伊斯兰信仰原则不相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论题,早在15年前,笔者为当时昆明伊斯兰经学院首届学生,和稍后由省伊协开办的云南省伊斯兰高级班学员讲授信仰课而写的“信仰与行为的辩证关系”一文,组成的姊妹篇讲义稿。后者发表后经甘肃广河一中马志芳先生整理,删去其中所援引之经训原文后,以单行本出版,而本论题,虽然未在任何教刊上,或以小册子之形式发表过,但是笔者曾在我省多所阿语院校,与其姊妹篇,先后做过专题讲授。最近,笔者接我省另一所中阿学校校长之盛情邀请,前往该校向师生们讲信仰与知识这方面的问题,并写成书面材料,复印给听众,以便于记忆,于是将原稿做了修改形成此文。
信仰与知识,本来就是伊斯兰历来所重视的头等大事和永恒的论题。以往曾有一些教外人士,常常断言,宗教信仰是一般村夫愚妇所热衷的事情,是神学家、宗教狂热分子用来欺骗老师群众、麻醉被压迫人民的手段和精神武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宗教必将消亡。如果说,这种论断对于某些宗教来说,似乎还言之有理,而对于伊斯兰来说,无论从历史、现实和将来看,都与事实不相符,是痴心妄想。
伊斯兰不是迷信,不是人类的创作,是安拉为全人类所启示的唯一正确信仰,是人们最理想、最高尚、最完美的生活方式。无论时代变迁,伊斯兰都能相适应;无论什么思潮泛滥,伊斯兰都能与之抗衡、抵御,永葆自身之纯正,并与日月同辉,与时空常存。因伊斯兰信仰是源于理性与知识,而理性与知识又促进人们的伊斯兰信仰之坚定、净化与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对于信仰与知识的重要与可贵,无论是自古以来伊斯兰的明经巨典,或中外所流行的教律书籍,随手翻阅,其中都有所论述,而且学者们的作品,论证精辟,不少属上乘之作,本来无需笔者这样末学肤受者饶舌叨絮,但鉴于部分宣讲者在向群众和学生讲解信仰或知识问题,往往孤立而言,少有将二者相得益彰,同时阐述。对信仰这种重大的人生课题,除了必须以经训为导向,作依据外,还应该通过系统的理论认识、逻辑思维和科学论证等程序,获得真知灼见和坚定的信念,信仰才能巩固,才符合《古兰经》所倡导的要求,才能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维护着信仰者,不至于受外来事物之影响干扰,或压迫而动摇、蜕变、屈从。建立在这种推理、求证之上,做出正确判断的信仰,必然会成为信仰者生命历程中的航标、动力和精神支柱,能规范着自己的伊斯兰人生方式,又推动其本人不断地去探求人生深奥内涵、意义和价值。作为安拉的仆人,应秉承经训之教诲,全面完成自己对家庭、教胞、社会、国家应尽的各种义务与职责,力争自己真正成为安拉所创造的。
如此胸怀大志、高瞻远瞩,又虚怀若谷,不断奋进的穆斯林,必然在认知安拉的独一,及其诸多德性的信仰上,渴望深入,精益求精,于是造就了他真正的、生气勃勃的伊斯兰纯正信仰与深厚广博、远见卓识的学术造诣。二者之间,是相依相存的关系。否则,缺乏以真知灼见为基础、作凭证的信仰,属传承的、脆弱的,或属浅薄的、可动摇的危险的信仰。这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实例很多,此处无须举证;反之,缺乏正确信仰为核心、作指导的任何知识是片面的,可随时间之推移会变化的,比如在对天文学中太阳系的认识过程和人类生命起源的研究,千百年来,科学家们在不断地探索,从无知到初知,基本所知,至今还未能做到彻知,但是《古兰经》对科学家们深感困惑的这类问题,早有说明。所以,脱离伊斯兰信仰而从事的学术活动,即使取得如今令人眩目的种种高科技成果,但他们最终仍不能同时给人类带来物质与精神、今世与后世永恒的幸福。相反,有一些科学发明创造还给人类造成灾难和社会的混乱,污浊、病害蔓延。所以伊斯兰伟大学者安萨里教长说:“伊斯兰信仰是药剂,为人治病除害;科学知识是食物,让人免受饥饿,药剂不得不求助于食物提供营养;食物也离不开药剂清除毒素。”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知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没有宗教信仰的科学,恰如瘸子,而缺乏科学知识的宗教信仰,则像盲人。”
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难以陈述伊斯兰信仰与科学知识二者相辅相成的论证与实例。否则,不免东鳞西爪,挂一漏万。笔者只能从一个侧面,依据相关经训,简要地说一下信仰与知识二者不可分割之重要性。
首先,我们以“作证言”和“清真言”这二言为例。“二言”作为伊斯兰信仰入门必须宣读的誓词,也是每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对自己的子女自幼进行启蒙教育的课题,使其终生难忘,直到一息尚存。既是个人内心诚信伊斯兰的标志,也是自己穆斯林身份的证明。但是对此“两言”,仅仅停留在口头念念有词,忽略对其意义与价值的深刻认识,是不符合经训之要求的,《古兰经》这样启示:“安拉秉公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众天神和一般学者也这样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古兰经》3:18)以及“你应知道:‘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古兰经》47:19)
这两节经文,是伊斯兰法认定的“作证言”和“清真言”。信奉伊斯兰的人必须口头表白的誓词,是每个穆斯林无论在拜功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法定用语之依据。因为“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旧译: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是伊斯兰信仰体系中的最高准则和认主独一的最核心的概念;能对此严肃的信念“秉公作证”的,经文只提到安拉自己和众天使及一般学者,再没有别的主体有资格“作证”。学者与安拉,众天神一道相提并论,其地位之高,自然不言而喻;因学者,必定知识渊博,洞悉事理,明辨是非,识别善恶,不致于盲从,于是信仰坚定,敬主法圣。所以在本文伊始,我们便开宗明义援引部分经文,证明安拉赞誉这类真知灼见的学者的品质。此外还有以下这样的经文对学者的表彰:“……这是我的明显的迹象,它保存在学者的胸中,只有不义的人否认我的迹象。”(《古兰经》29:49)“从你的主降示你的,正是真理,难道认识这个道理的(学者)跟盲人是一样的吗?惟有理智者才能记住。”(《古兰经》13:19)尤其对六大信仰中极为隐秘的“前定”和“复活日”问题,惟有远见卓识、信仰纯正的学者确信不疑,所以《古兰经》叙述他们对不信道者说:“有学问和有信德者说:‘依安拉的前定,你们确已逗留到复活日,这就是复活日,但你们不知道。’”(《古兰经》31:56)不仅如此,《古兰经》中32节经文说过:世人中大半是无知的。又有15节经文说:世人中大半是没有信仰的。而这38节经文的前面往往是在论述与信仰相关的问题之后,安拉才作这样肯定性判断。下面各举两例为证,比如:“安拉所创造的,是不容变更的;这才是正教,但人们大半是无知的。”(《古兰经》30:30)“真的,天地万物是安拉的。真的,安拉的诺言,确是真实的,但他们大半不知道。”(《古兰经》10:55)“这些是天经的节文。从你的主降示给你的经典,确是真实的,但众人大半不相信。”(《古兰经》13:1)“复活日必定来临,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众人大半不相信。”(《古兰经》40:59)
既然世间大多数人对于信仰相关的重大问题,都是无知识的蒙昧主义者,因而沦为缺乏信德的、辜负安拉创造之恩的悖逆者。那么,只有少数获得安拉恩典赐予信德的虔诚信士、信女,特别是其中具有真知灼见的学者,才理解和确信那些与信仰相关的问题。所以,《古兰经》对这些既有信德品质又有学识成就的人,作了这样启示:“安拉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古兰经》58:11)我们再以此去验证前面经文将学者与安拉、众天神三者之间关系,在“秉公作证”“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这个极其重大的信仰核心问题上,就更清楚地看到学者在伊斯兰中所处的地位是何等崇高;他们一向倍受教胞之敬重,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我们还要特别强调并提醒读者注意前面两节经文中“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这一命题前面的“作证”和“你应当知道”这两个动词所表示的意向与要求;前者是现在式动词,后者是命令式动词。即“作证者”对于“被作证者”必定是掌握充分的证据,否则,没有资格胜任“作证者”。比如张三因某事之需要,希望李四代其充当证人,一是张三知道李四对该事情的原委了如指掌,握有真凭实据,二是李四的人品比其他人可以信任。在世间,人们在生意买卖、社交往来、诉讼案件,或者甲乙双方发生纠纷时,居中作证者,常见的普遍现象。至于有资格“作证”“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这种语义精微、哲理深邃的信仰问题学者,安拉和众天神自不待言;《古兰经》中,表述安拉和众天神,见证万物的经文,屡见不鲜。至于学者,首先有正确的信仰做向导和动力,其次,有深厚广泛的知识做基础,使其在个人的信仰问题和所承担的人生使命方面,去不断领悟、求证、洞彻事理,眼明心亮,所以蒙安拉之优遇,在品位上给以提纲挈领,可见这种殊荣,并非偶然!(www.daowen.com)
据此,我们众多穆斯林,在获得正信这无价之宝后,在认知上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安拉所表彰的那些“学问精通的人”学习,马首是瞻,努力使自己跻身于他们的行列呢还是甘愿徘徊在“大半是无知”者的蒙昧状态中?当然,自暴自弃、甘心落伍、不关心个人信仰得失、重建、更新与升华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么,我们在学习和诵读“作证言”的时候,就不该忽视“我作证”的这一立场、身份。也就是说,这一表态,已说明自己已经无形中是居于安拉所说的“一般学者”的行列,晋升到高级位置上,但是这种表态,是否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呢?或是口头上、形式上的呢?如果表态者属于前类,那么我作证:“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必然拥有真凭实据,既能维护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又能广为宣教,感动别人,折服反对者;如果表态者是属后类,那么,他把“作证言”再谈得滚瓜烂熟,日诵千万次,那对于其信仰之增进、强化是无济于事的。穆圣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用滂沱大雨降临肥沃土壤及不毛之地以后所产生的悬殊效果,做了生动的比喻。
再说,作为“清真言”立法依据的那节经文首句是“你应当知道”,这个命令是发自安拉,每位男女穆民,对“清真言”务必知道,但不能只知道其读法、句子的结构,而要知道它的微言大义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它是伊斯兰信仰体系的最高概括,最高纲领,正如穆圣对信仰分枝所表述的那样。如果彻知了“清真言”的意义者,自然也就荣膺《古兰经》所指的“学者”的称誉。
那么对“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这一命题的穆斯林“作证者”和“应当知道”其涵义者,如何取得证据,拥有证据并明确证据的实质呢?毫无疑问,《古兰经》早已给世人提供了大量的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确凿证据;圣训和伊斯兰的许多相关名著、杰作又对那些证据做了阐释,提出论证之方法。所以作为信士,应遵循穆圣之教导:“学习从摇篮到坟墓。”不断求知奋进、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信仰与知识二者的素质、程序方面,同时并进,精益求精。而夜郎自大、好为人师或者固步自封、抱残守缺,都是有悖于经训之教诲。怀着此种心态时,且不说还能否有耐性或兴致去全面学习,领悟经训、弘扬圣学真理,恐怕连自己的固有信仰也难保不会逐渐淡化、式微啊!
其实,知识之累积,视野之扩大,见闻之增广,不仅仅是正在学校的莘莘学子应有的志向;连芸芸教胞,广土信士,也应有所向往,即使是作为教众师表的阿訇,身负一方教务、教育兴衰,为民解惑释疑的教长,也不能例外,满足于已苦学成就的阿语语法、词法、修辞学的“连五本”古老工具书,和传统的“五大体”经籍,是不能应对时代的挑战,满足教胞需要的。
前面以“作证言”、“清真言”为例的论述仅仅是伊斯兰信仰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之一,即“讨哈德·吾鲁信耶”,意为:认知安拉是“唯一应受崇拜的主”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两个内容,即“讨哈德·鲁布便耶”意为认知安拉是“唯一化育的主”,“讨哈德·艾斯玛伊·旺绥法忒”意为认知安拉是“唯一具有诸多美名与德性的主”。据此三内容构成伊斯兰认知安拉“唯一论”学识的完整概念。
《古兰经》除了论证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真主这一主题外,还涉及天文、气象、地质、物理、生物、植物、海洋、胚胎等自然科学,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社会科学,《古兰经》是针对全人类而降示的教诲,这在经文中,曾做了四次申述。例如:“《古兰经》只是对世人的教诲。”(《古兰经》12:104)“这古兰经不是别的,它是对全世界的教诲。”(《古兰经》81:52)还有“……我曾降示这部经典,阐明万事,并作归顺者的向导,恩惠和喜讯。”(《古兰经》16:89)《古兰经》的内容,如此丰富,无所不包,天经地义,无懈可击,无论身处何种阶层,生存在什么环境中的人物,或者从事哪门学科的专家,都可以从《古兰经》中找到与自己身份、爱好、专业相适应的对话、交流内容;只要心诚意纯,认真钻研,深思熟虑,在安拉的启迪下,人人都有受益之希望。最切忌者,莫过于蹈常袭故,师心自用,严重危害着个人进步,何不想想如穆萨那样博学的先知,安拉还命令他师从“侯子尔”这位安拉的仆人求教,(《古兰经》18:64—83)尤其如至圣那样博古通今的使者,安拉命令他说:“我的主啊!求你增加我的知识。”(《古兰经》20:114)因为“每个有知识的人上面,都有一个全知者”。(《古兰经》12:76)于是穆圣奉命常向安拉祈祷说:“安拉啊!求你使我凭你已教授我的知识中获得裨益;求你再教授我有用的知识,求你增加我的知识,无论如何,一切赞颂,都归安拉。”(艾卜·胡莱依勒所传圣训)又祈祷说:“安拉啊!求你不要让现实成为我们的最大旨趣,不要让我们的知识有一个极限度。”(艾哈买德教长圣训集)穆圣还说:“所谓学者,只有当其继续求知的时候,才名副其实;如果自以为有了知识,那他确是愚昧无知。”两位先知的言行,尚且如此,不耻下问,而我们这些口耳之学的尺二秀才,岂可顾盼自雄、自迷而迷人?安拉警告我们说:“有的人,既无知识,又无指导,且无灿烂的经典,而对安拉的(问题)进行争论,他傲慢地走开,以便诱人叛离安拉的大道,他在今世要受凌辱,复活日我要使他尝试烧灼的刑罚。”(《古兰经》22:8)这种妄自尊大的人,如果有人对他宣读言简意赅的“清真言”的时候,他都不致于虚心倾听。(《古兰经》37:38)安拉啊!求你护佑笔者和我们每位虔诚的男女教胞,不受恶魔与私心之诱惑,而误入此等狂人之列;求你默助我们人人都能恪守你的指示:“你们应当请教深明教诲者,如果你们不知道。”(《古兰经》16:43/31:7)以及穆圣的训导:“求学从摇篮直到坟墓。”(《布哈里圣训实录》)我们自始至终都有虚心好学之美德,这种愿望便是本文一开始所援引经训的目的所在。其中最应该让我们深思和惕厉的是:“在今世是盲人者,在后世仍是盲人,而且更加迷误。”(《古兰经》17:72)这一警告,从经文中“而且更加迷误”这一后句,再与另一节经文“因为肉眼不盲,胸中的心眼却盲了”(《古兰经》22:46)相验证。可见前节经文所指的“盲人者”并非是肉眼失明的人。其实,肉眼确已失明的人,反而比睁着两眼、目光炯炯却视而不明、黑白不分的人,更能鉴别善恶,分清真伪,因而更能得道,更有幸福。请看《古兰经》叙述来访穆圣的那位盲人时,说道:“你怎能知道呢?他也许能受熏陶,或者听忠告,而蒙教益,至于自满者,你都逢迎他,他不受熏陶、与你何干?至于殷切地来请教你而且心怀敬畏者,你却怠慢他,绝不然,这确是一种教训。”(《古兰经》80:3—11)穆圣受到安拉这启示后,立即让这位名叫伊本·温木·默科图买的盲人进入自己家中,将自己的外套铺在位子上,请他坐下,说道:“欢迎你这位客人啊!我的主为你已经责备了我。”(详情见各大圣训集)此外,穆圣还说过:“谁的双眼因为安拉的考验而双双失明,然后他忍耐顺受,安拉将以乐园取代他的失明。”在中外历史上,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因双目失明反而促进他不受外物所挠,专心致志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某种技能,最终成为大学者。
眼耳等五官,本来是安拉造就给人类;以此作为人求知、谋生,趋利避害等诸多功能的有利媒介。但有的人善于使用,对安拉感恩图报;有的人误用、滥用了它们,所以《古兰经》说:“安拉使你们从母腹出生,你们什么也不知道,他为你们创造耳目和心灵,以便你们感谢。”(《古兰经》16:78)而另外三节则说忘恩负义的人是很少感谢的,(《古兰经》32:9,23:78)非穆斯林的学者,尚且能认识五官之重要,比如唐朝大学士韩愈说:“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意思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语为行为的意向。”他还说:“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是俗人。”(《韩诗外传》)明朝王廷相说:“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慎言·见闻篇》)《意林》里有一句说:“耳有所闻,不学而不如聋;目有所见,不学而不如盲。”强调学习之重要和误用耳目者,不如聋盲。明朝的王夫之则认为耳目的功能,要做全方位的使用,否则妨害人固有的聪明才智的发展,他说:“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眼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读通鉴论》卷十)我们穆斯林应当比他们更懂得五官之重要并善用之才对啊!
然而,令人惋惜和遗憾的是,我们不少穆斯林不太珍爱安拉赐予自己健全的五官所应该发挥的功能与用途。安拉说:“在大地上,对于笃信的人们,有许多迹象;在你们自身中也有许多迹象,难道你们看不见吗?”(《古兰经》51:20—21)“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在有理智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的迹象。他们站着、坐着、躺着记念真主,并思维天地的创造,(他们说):‘我们的主啊!你没有徒然地创造这个世界,我们赞颂你超绝万物,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法。’”(《古兰经》3:190—191)对能运用听觉的信士则说:“安拉从云中降下雨水,并借雨水使已死的大地复活,对于善于听话的民众,此中确有一种迹象。”(《古兰经》16:65)至于那些误用五官的人则斥责和警告说:“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有心可以了解,或者有耳可以听闻吗?因为肉眼不盲,胸中的心眼却盲了。”(《古兰经》22:46)“你们不要仿效那些人,他们说:‘我们已听从了。’其实他们不听从,据安拉看来,最劣等的动物确是那些装聋作哑、不明真理的人。”(《古兰经》8:21—22)“(他们)是聋的、哑的、瞎的,所以他们执迷不悟。”(《古兰经》2:18)“这等人是安拉所弃绝的,故他使他们变聋,使他们变瞎,他们怎么不沉思《古兰经》呢?难道他们的心上了锁?”(《古兰经》47:23—24)
真的,安拉在人类自身和宇宙万物中,创造了许多迹象,千奇百怪,有具体而明显的,一目了然;有隐微而需要思维的,寓意深刻,无不证明安拉之全能、全知、全聪、至睿、仁慈、博爱、至善等等德行,安拉又通过降经差圣,给人们指出实例,指导人们用理智、五官去思维、观察、研究那些迹象,从而获得伊斯兰的正信,谋求两世之幸福。这就是《古兰经》指出的:“从你的主发出的许多明证,已降临你们;谁重视那些明证,谁自受其益;谁忽视那些明证,谁自受其害;我不是监护你们的。”(《古兰经》6:104)
有的人顺主从圣,获得正信,在不断地学习、沉思、研讨过程中,使个人的信仰日新月异,知识渊博,而促使信仰之纯净、坚定,而世人中则大都违抗主圣,麻木不仁、忘恩负义,所以“大半不知、大半不信”,庸庸碌碌,迷误终身。《古兰经》对这两种人的悬殊情况,反复做了这样形象的描述与比喻:“有两派人,这一派譬如又瞎又聋的人,那一派如是又明又聪的人,难道这两派彼此的情况是一样的吗?你们怎么不觉悟呢?”(《古兰经》11:24)“无眼的人与有眼的人是不相等的。难道你们不该想想吗?”(《古兰经》6:50)“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黑暗与光明不相等,背阴和当阳也不相等,活人和死人也不相等,安拉必使他所意欲者所能听闻,你绝不能使坟墓中的人能听闻。你只是一个警告者。”(《古兰经》35:19—23)经文中所列举的相互悬殊、彼此对立的事物和任务,都是暗示能善于使用五官,对充满宇宙间的安拉的种种迹象进行思维而获得正信者的情况和反其道而误用或滥用自己的五官,拒绝伊斯兰正信及经训教诲者的情况;后者虽生犹死,如“在坟中的人”一样,他们猜想没有祸害,故他们变成瞎的、聋的。嗣后,安拉赦宥了他们(中悔悟的)。嗣后,他们中许多人又变成瞎的、聋的,安拉是明察他们的行为的。(《古兰经》5:71)故此,安拉说:“我确已为火狱而创造了许多精灵和人类,他们有心却不用去思维,他们有眼却不用去观察,他们有耳却不用去听闻。这等人好像牲畜一样,甚至比牲畜还迷误。这等人是疏忽的。”(《古兰经》7:179)“(他们)是聋的、是哑的、是瞎的,所以他们执迷不悟。”(《古兰经》2:18)“有人劝他们说:‘你们应当遵守安拉降示的经典。’他们就说:‘不然,我们要遵守我们祖先的遗教。’即使他们的祖先无知无识,不循正道。你号召不信道者,就像叫唤只会听呼喊的牲畜一样,(他们)是聋的,是瞎的,故他们不了解。”(《古兰经》2:170—171)这两节经文,对于那些不以经训,作为自己信仰和行为的指南与准则而一味只以古人为依托,以习俗作圭臬者,值得深思、反省!总之,遵循安拉之引导心明眼亮者必有善果;违背安拉的教诲,而变成教盲者,不但在后世遭厄运,在今世也不如其所愿。这有经训为证:“如果正道从我降临你们,那么,谁遵循我的正道,谁不会迷误,也不会倒霉;谁违背我的教诲,谁必过窘迫的生活,复活日我使他在盲目的情况下被集合。他将说:‘我的主啊!我本来不是盲目的,你为什么使我在盲目的情况下被集合呢?’主将说:‘事实是这样的,我的迹象降临你,而你遗弃它,你今天也同样地被遗弃了。’(《古兰经》20:123—125)
经文中所说的“窘迫的生活”,是说这种违背安拉教诲的教盲者,尽管他物质生活方面,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享受,随心所欲地吃喝玩乐,穿着华丽、居住堂皇、出入车骑、娇妻美妾,应有尽有、穷奢极侈,但是其内心,则永无安宁、平静之时,天天感到心劳日拙,有诸多恐惧和忧愁笼罩心头。经注家赞哈库说:“这种人,行为卑劣,食欲非法。”故此,“在今世是盲人者,在后世也仍是盲人,而且更加迷误”也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扫盲非常必要,但所指的扫盲,并非平时常说的那种通过举办成人认字班或夜校,对幼年失学者进行文化知识学习补救教育,使其脱离“文盲”状态。这里所讲的扫盲,是指扫除对伊斯兰信仰、文化知识的盲目无知或一知半解情况。由于《古兰经》无所不包,伊斯兰学术文化博大精深,扫教盲的过程是长期的,是每个穆斯林的终身义务。任何人都不能将自己置身于这义务之外,甚至连先知也不例外。
最后,我们要强调,作为穆斯林,无论是扫教盲,或现在常听人们说的扫科盲、扫法盲,都必须以正信为指南、为目的。
由此可见,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二者密不可分。
在我们穆斯林内部和伊斯兰社会里,经常耳闻目睹到一些不该发生、不应存在的事情。安拉昭示:“信士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解教胞间的纠纷,你们应当敬畏安拉,以便蒙主的怜恤。”(《古兰经》49:10)“信道的男女互为保护人,他们劝善戒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服从安拉及其使者,这等人安拉将怜悯他们。安拉确是万能的,确是至睿的。”(《古兰经》9:71)大家最熟悉的圣训:“信士与信士,如一座建筑物,各结构要紧密连接。”(信士与信士,相亲相爱、彼此怜恤之情况,恰如一个躯体,当其中某个肢体一旦告疾,全体则为之不安)(《布哈里圣训实录》)既然大家是如大厦般的建筑物,应当基础坚固,物体牢实、屹立不动,春夏秋冬,日晒雨淋,风雪交加,可以抗击;又如人体,心肝五脏,口眼鼻喉,各司其职,互相依存。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完全如此,家庭中,忤逆父母,或者虐待儿女;兄弟阋墙,夫妻反目;邻里之间,搬弄是非,互相对立;社会上,党同伐异,干戈不止;营生方面,重利盘剥,行贿受贿;教务教育方面,学者互相嫉妒,或者装聋作哑,于是真理缄默,正义不申,民众失学,瓦釜雷鸣凡此种种,究其根源,别无其他,一是当事人心中信仰淡薄,二是圣学滞后、失振。所以关注信仰之重建更新,倡导圣学之振兴、普及并举,教长阿訇责无旁贷;广大穆斯林向学心切,其中女校、补习班已领先出现于各地城乡,令人欣慰。
西北、西南一些大城市的高校中虔诚穆斯林大学生除定期自觉举办假期夏令营,学习教义、研讨伊斯兰发展趋势,强化自己的信仰外,有的还有周末学习小组,吸收非穆斯林男女同学参加,颇有成效;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在经学与汉语的造诣上很有见地、卓尔不群的青年学者,他们既能执教授徒,又能译著经书,并且掌握电脑等诸多媒体技能,博览丰富的伊斯兰文化宝藏,或与国际伊斯兰著名学者求教、交流,凡此种种令人鼓舞的新气象,都有利于信仰与知识双向进取和相互结合,求安拉襄助,唤醒墨守成规、孤芳自赏的我们这些老前辈,明察自身已经或将要落后于后起之秀,应该赶快在信仰与知识的征途上迎头赶上。求安拉默助吧!
原载自《高原》2004年第3期(总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