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玛尼”(正信)——人类生活的新纪元
穆罕默德·安萨里
“伊玛尼”(正信),是超越许多人所想象的一种理念。真的,“正信”不是任何个人的意思、建议或想象,或者是对一切问题中任何一个问题做出决定或评判;或者是对诸多哲学中某种哲学的理论信奉;或者是用五彩缤纷的艺术中某种色彩来在心理上赋予其色彩……
“伊玛尼”(正信)必定是具有正信者与永生不灭的、维护万物的真主……安拉两者之间,相互作机敏而重要的交往。这种关系将具有正信者从他的最深层、最隐蔽的底部紧紧系住,然后又把他全部情况向从无中创造他、并从失落中养育他的真主——安拉,呈现无疑。
正如一个失业人员获得一个新的职务,于是业务占用了他的全部时间,并维护着他的现在与未来,免除其后顾之忧一样;人们当加入到“伊玛尼”(正信)的行列中来,然后朝夕忙于自己在新的岗位上应尽的一切义务,实施自己藉此机遇获得成功的各种方法。
庄严的《古兰经》确已说明:人们在接受安拉的召唤之前,像死人一样;当他们顺从了使者们的号召以后,便会在他们的心灵、思想、性格和行为方面,出现灿烂的生命曙光:“信道的人们!当使者号召你们去遵循那使你们获得生命的(教训)的时候,你们当响应安拉和使者。”(《古兰经》8:24)
真正的生命,并不是表现在肉体与血液共存的形态上,也不是以肌肉的结实和活动有力来体现。绝非如此,因为这种生命力,都是人类、猛兽、牲畜和昆虫所共有的现象,而且有些牲畜的生命力和生命现象,表现更为充分。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人们在认识安拉以后,在与安拉时常保持神交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们在口头上宣布:“我们的主啊!我们确已听见一个召唤的人,召人于正信,(他说):‘你们当确信你们的主。’我们就确信了。”(《古兰经》3:193)为起点以后,有了与安拉的全部命令和禁戒相一致的新规则。
真的,一位“穆民”(真信士)随同这种豪爽的承诺而在迈向自己的新世界的时候,不会迟缓,因为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向独一无二的真主——安拉方面,依照真主的要求,在大地上活动。并在自己的成功、得失、爱憎、顺逆境遇方面,依安拉的非法与合法的律例而受制约,并希望接近安拉,畏惧遭其放逐。
有了这样的“伊玛尼”(正信)便会使正信者产生全新的人生。
我们曾经把一个漂泊在人迹罕至的非洲的黑人与一个生活在很进步的环境中的同胞相比,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是绝对相左的,因而两者之间差异的距离,也十分遥远。这种距离,与一个认知安拉的人和一个无知安拉的人之间的差异距离,同样是难以计数的。
的确,对安拉茫然无知,是一种极其令人可怕、十分凄凉的黑暗。因此,安拉说:“一个人,原是死的,但我使他复活,并给他一道光明,带着在人间行走,难道他与那在重重黑暗中绝不走入光明的人是一样的吗?不信道的人,这样为他们的行为所迷惑。”(《古兰经》6:122)
在正信者的穆民和不信道者的人们之间的差别,从上述经文所描绘的情况来看,就很清楚。穆民拥有安拉所赐予的一道光明,他们在人群中行走,不会迷失方向。那道光明,难道不是来源于“伊玛尼”(正信)的存在吗?它是照耀到信士心灵里的良知的光明,使他能借此识别善恶,区分美丑。“伊玛尼”(正信)难道不是凭这一特点占有优势而应受尊重吗?
与安拉断绝关系的人们,他们所关心的事,只是现世的物质生活,以及怎样从现世中获得自己所企及的种种目的与愿望;他们对于杀人放火、欺诈编谎,是毫不介意的。至于那些与安拉一向保持联系的人们,他们是追求完美、公道、廉洁、敬畏的热心人物。要想在大地上实现福利,在社会中普及安宁,只有在“伊玛尼”(正信)的荫护下才有可能。安拉昭示:“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黑暗与光明也不相等,背阴与当阳也不相等,活人和死人也不相等。”(《古兰经》35:22)
真的,“伊玛尼”(正信)确是一种活力。穆圣曾经把“伊玛尼”(正信)在人们心灵里的作用,比做是雨水对土地的作用一样。他说:“安拉藉以派遣我来给人们传布正道与知识,其比喻就像充沛的雨水降临大地一样,其中有的土质纯洁,接收雨水后,便长出饲料及多种草本植物……”(《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实录》)
“瓦哈伊”(安拉的启示)之所以被称作“鲁哈”(灵魂或精神),那是因为它可以使已经死亡了的心灵起死回生,使那些失明的良知蒙受启发,振奋精神。所以真正的“伊玛尼”与掺假的“伊玛尼”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使人藉它而新生,并藉它而使人生活得端庄正直;而后者呢?则不可能使人产生有益于两世的收获。此外,前者还有一种推动力,常常驱使人去做好事,支援真理,伸张正义,正如能量可以推动机械旋转、运动一样,而后者,则往往使人倾向于破坏、作恶,而且前者把人的性质恢复到在今世生活中就应绝对服从安拉的状态,于是,使其言行视听,一切都以安拉的名义进行,而后者则事事凭自己的欲望为满足。
每当各国为维护货物的价值而对那些流通于人们之间的伪币制作者作斗争,并对游散的懒汉和窃贼宣战的时候,更值得我们追击伪装的“伊玛尼”了,以便使真正的信仰留存其价值,及其对物质与精神均有诸多影响和效益。假若我们都懂得这种道理,我们必定就会认识到维护“伊玛尼”的健全,远比维护金银和相等的货物价值与安全更为重要。
让我们从《古兰经》中援引几节经文说明我们上面所说观点的论据吧!在“伊玛尼”(正信)所创造的生活环境中,是不会有疑虑和犹豫存在的余地,尽管空中和地平线上有乌云和灰暗时而出现。但是有“伊玛尼”(正信)者,他们总会执著和坚忍。因为“真信士,只是确信安拉和使者,然后没有怀疑者”。(《古兰经》49:15)所以“伊玛尼”(正信)的位置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途径方面。凡是因真理与正义需要承担重任的地方,不管环境有何差别,有正信的“穆民”就应该当仁不让地去承担起来。于是,有的人,或许有责任要求他由此地转移到彼地,有的人,有时必须要求他坚守在一个地方,献出其财产。如《古兰经》说的:“信道而且迁居,并且为主道而奋斗的人和款留(使者)赞助(正道)的人,这等人确是真实的信士,他们将获赦免和优厚的给养。”(《古兰经》8:74)
在“伊玛尼”(正信)建立起的生活环境中,不可能有人走错路,也不可能没有精明的热忱者去指引那些迷失正道的人脱离迷津,并善于引领他们回归正道;更不可能让偏邪者存在,而缺乏尽忠尽责者去规谏,使其回头是岸,即使这样的工作,任重道远,或要忍辱负重,信士也乐于承担。因为信士们的品格为杜绝大家不致蒙受亏折,就要促使彼此认真相劝,以忍耐相规。但是,有些人慑于暴政者,于是他们甘居受屈;或者有些人受舒适生活的诱惑,他们也就温顺柔和。唯有真正的信仰,时常在寻求独一真主——安拉之喜悦,为惧怕独一真主——安拉之震怒而忐忑不安。这就是“只有这等人才是信士:当记念安拉的时候,他们内心感到恐惧;当宣读安拉的迹象的时候,那些迹象增加了他们的信仰……”(《古兰经》8:2)还有一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特殊的地位,他们已经无暇顾及其他事物,而是以自己所具有的全部天赋才能,全神贯注于安拉方面。那是伊斯兰教中部分脱离红尘的修行者。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普遍存在着个人崇拜群众,以及群众崇拜个人的现象。有人在自己所从事或放弃的善功中,可以明白到安拉喜悦的有无,而他在施舍与吝啬方面,却在追求自我,这种人心里,为此而毫无什么地位可言。这种以自我为取舍者,是一种沽名钓誉的行为,它破坏了一切善功,也揭示这种人心地之荒凉,没有任何善意。
著名的苏非学者朱奈德说:“假若某人,表现出阿丹圣人的清贫,尔撒圣人的艰苦修行,艾优卜圣人的坚忍,伊德利斯圣人的正直,伊布拉欣圣人的博爱,穆圣的美德,可是在他内心里还存在有向往安拉以外的丝毫意念,那末,安拉对他那种虚饰行为是不需要的。”
真的,一个人的心里只要附着沽名钓誉,并受着这种心态所控制的话,那么其信仰便面临毁坏的危险,一切善行的酬赏将蒙受损失。
雨水降临肥沃的土地,使其有适宜于发展稼禾和产生福利的性质,很快就表露出来;如果雨水降临光滑石板上,其干硬、贫瘠的特性也非常明显。同样的,安拉对沽名钓誉者举例说:“他譬如一个光滑的石头,上面铺着一层浮土,一阵大雨过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他们不能获得他们所施舍的任何报酬。安拉是不引导不信道的民众的。”(《古兰经》2:264)
由“伊玛尼”(正信)所建立的人生,必定对安拉具有深沉的虔诚和专心敬事的特色。这种遍及各处的范例,这里无须赘述。我们只想说一说:真正的信仰,在改变人的本性和感情,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的时候,确实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全没任何宗教信仰品质的人,时而空虚,时而满足;时而高兴,时而忧愁;时而发怒,时而忍辱;时而自大,时而自卑;时而温和,时而残忍;时而充满希望,时而悲观丧气……反复无常,患得患失。这些都是纯人类的特性,对这种缺乏宗教信仰的人,这些特性是永远不会离其身心的。至于与这些特性绝缘的真正信仰,绝不会被那种虚伪的、骗人的信仰鼓动起来;或者使正信者所具备的积极特性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从前,一些教育家曾谈到人们畏惧安拉,同时又对安拉寄以希望,以及倾向安拉和信托安拉等等高尚心理状态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善意。但是它只是对所寻觅的真理的部分构想,或者只是对真正的信仰所建构的人生大厦的一种片面想象。那些善意之所以有不足之处,是由于人们的理解所限。但我们不将它们视为是那些伟大的教育家们的意愿。的确,我们都一致认为信仰,是应具备忍耐、感谢、敬畏和希望等感情,但是,有的人认为这些感情,经由信仰将它们注入到人的心灵里,同时让心灵保持其通常性质,即有时敬畏安拉,有时又畏惧安拉以外的事物;有时寄希望安拉,有时又寄希望于安拉之外的事物等等。这当然不是信仰的目的,也谈不上是完美的、无疵的信仰。
真正的信士(穆民)在与安拉作交往、认安拉为独一的主宰,以及明确安拉许多优美的名号及其种种广泛德行的时候,便一向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充分专注于安拉,并与独一的安拉完善地保持紧密联系,再无暇顾及其他。
认安拉独一,并不是仅仅要求我们否认那些石雕木制或泥塑的偶像为主宰,或者以金钱为偶像,或以名誉为偶像,或以女人为偶像,或以统治者为偶像,然后把我们的部分或全部感情转向这些新树立起来的偶像方面,于是身心的极大部分兴致倾注到这些新偶像方面,极少部分的情趣则是转向安拉。
从上面的评论来看,我们确实感到有许多人,常常损害了造物主应受他们热情敬事的权利。而他们却将自己炽烈的感情朝向造物主以外的人物,那么,这还有什么“伊玛尼”(正信)可言?而有的人还自诩以安拉为理想,其实,当你观察其行为的时候,是不会发现他所标榜的“希望”有什么迹象。
许多宗教固有的文明确已倒塌,因为人们所熟识的那些文明标题,与其赖以生存的实际内容,早已名实不符。人性的缰绳一旦从觉醒的信仰领导方面脱离,而落在轻浮的情欲操纵下,那么,再显赫的文明的标题,再丰富的内容却与事实是何其遥远!或者说那时诡计与诈骗已无大碍!
罪恶,通常会产生一种力量,因为在罪恶背后往往存在诸多强烈感受,于是对信仰生产出那些感受所愿望的弱势,而弱势的信仰,便使人的性灵变得有气无力,萎靡不振。当信仰一旦在人们心灵深处,不是根深蒂固的时候,那么,就是一种患病的信仰,它需要医生治理,以便恢复健康。
比如信赖安拉这种感情,在信士的心灵里应当比信赖那些居心叵测和傲慢者的权势更要坚定;再如选择后世这种感情,在信士心灵里应当比渴望现世中急于求成的事物更要强烈。既然如此,我们便可理解安拉所指出的:“有些人,在安拉之外,别有崇拜,当作安拉的匹敌;他们敬爱那些匹敌,像敬爱安拉一样——有正信的人们,对于敬爱安拉,尤为恳挚。”《古兰经》2:165)
一切富有道德的人,往往是凭借信仰而变得丰富,就像花托(萼)揭开花朵一样;真正的信仰必定会从死亡中生发出充满力量和发展的生命力,大有存在和倍受尊重的价值。
在目前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认为宗教是人与其所信奉的主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或者说是在人与感官无法感知的幽玄力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体现在个人所进行的那些崇拜仪式方面,使个人良心上赋予崇拜与功修的色彩。这种看法,如果说是针对其他一些宗教的话,那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伊斯兰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臆说,绝对不正确。因为我们的伊斯兰这个宗教,涉及面广,教诲多样化,既涵盖人与安拉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包括了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读者或者可以这样说,人与安拉之间的关系,正如教义所阐述那样,它使人类性灵的内部生活超越其境,而势必让人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方面产生作用,于是具有人类高尚性灵的信士,便在他与安拉保持紧密联系,忠于安拉,恪守安拉一切教诲,言行视听无不顺从安拉的命令、禁戒的指导下,以方方面面的人物、事物交相往来。
作为伊斯兰定基的安拉之启示,不但要涉及人类从在摇篮牙牙学语开始,直到长眠于墓穴为止,终生所接触到一切事物,而且启示还给人类指明怎样与那些事物做出相适应的举止。
为了说明“伊玛尼”(正信)在广泛的伊斯兰各领域里活动,安拉的使者穆圣说:“正信有七十几个分支,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是其分支中最高者,而最低分支是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廉耻是正信的一个分支。”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它把正信的各分支一一作了分门别类的统计,共有79篇,包括教法条例、伦理道德原则、宗教要素,以及礼仪和副功等,使伊斯兰凭这些分支,成为完美无缺的至善生活方式。但是,对我来说,正信分支的数目,无论多少,并不是目的,因为睿智的立法者——安拉意欲提醒我们要明白:正信是要监护人性、社会和国家的,换言之,正信对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都要同等地加以指导,使其奉安拉之名而依安拉之意旨进行运作,因此安拉的命令,不论是在人们的家中或在街上,或在人与自己思想之间,或在人与众人之间,都应被重视而无违,所以穆斯林的旨趣,不可从趋向、高举安拉的启示真谛方面潜逃,也不可使生活的活动场所缺乏伊斯兰性质的色彩还要同伊斯兰原则及其目的保持协调。
正信的一切分支数目,无论被了解或不被了解,并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所希望的,只是我们要善于把伊斯兰的教育作有条有理、恰如其分地安排,如同国家的一切行政机构和那些发号施令的一系列领导部门,被布置得有条不紊。(www.daowen.com)
正信确像一个生物,生命在其躯体的各个器官中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一个人一旦在其大脑、肺部、肠胃,或脊骨受到致命打击的时候,人就要死亡,但是,人有时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或感官方面遇到伤害,不至于丧命,只不过使躯体残废或残缺。同样,正信在人们的心灵里的完整、残缺,或者存亡也是情同如此。
真正的信仰,必须具有全方位监督与管理一切事物的要素。首先是监督与管理信仰者心理的各种动机与目的;其次是监督与管理社会上的各种交往与组织;第三是监督与管理人类生活中的文化与经济活动,使其为伊斯兰服务,巩固伊斯兰的一切原则与细则,促使人们了解伊斯兰的实质与表象。
伊斯兰的要素是要把充满世间一切事物,组织得井井有条。比如礼拜和斋戒,是穆斯林个人信仰的两个要素,穆斯林个人对履行这两个要素负有责任;而且这两个要素常常给人类的心灵提供了一种安乐、真诚、纯洁、高雅的卓越氛围。
除了礼拜和斋戒这两个要素以外,正信还必须延伸到社会上去,以便使整个社会形成伊斯兰模式,公共环境都依正信的要求展现出来。正信的另两个要素——为主道奋斗和按照安拉降示的经典判断是非曲直,也应该按上例所说那样承担责任。我们之所以把为主道奋斗和按照安拉降示的经典作为判断是非曲直这两个信仰的要素,评述为伊斯兰的社会支柱之一,是因为个人即使已被责成承担了这两个要素,但是这两个要素毕竟是社会的最重要的两种事务;社会把多种“智哈德”——为主道奋斗的事务加以组织、规划,同时,社会还要组织“智哈德”的评判、鉴定,选择称职的人员当评判官,执行判决。
当伊斯兰以鼓舞人们行善的信念和抑制人们堕落的品性注入信士的心地的时候,当伊斯兰以自己全部纽带将社会公共生活联系起来,社会成员都谨守伊斯兰一切法律、法令,那么,伊斯兰的权力便可以控制陆地与海洋、城市与农村的一切财富的源流,使之成为伊斯兰民族的物质能量,推动本族人民去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实现自己最高理想。
在人世间,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不需要这些源泉而自足,或者在利用这些源泉时,怠慢或滥用,否则,便是自取灭亡和自缢。
信仰的分支,根据我们所说明的情况,可以分作若干部分,不论它们是否受限制,我们在此乐意为读者提出其中部分分支,正如圣训学家哈菲祖·伯伊赫格,在他的署名为《信仰之分支》的一书中所统计的那样,依我们所记,做一些解释。
真理,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力,一个人凭真理可以出类拔萃,头角峥嵘,保卫自身,坚持正义,直到一息尚存,所以一个人固守真理,是具有真正信仰的作用使然。伯伊赫格把这种信仰的分支列为下面的这段圣训所指的范围内。穆圣说:“一个人对自己教门之执着,以致被投入火坑,在他看来,比背叛主道还能容忍。”伯伊赫格为证明这种信仰的情况,又继续援引了艾奈斯·本·马立克所传述的这段圣训:“谁具有三种品德,谁就可以尝到正信的甜美:(1)安拉及其使者,在他看来比其他事物更可爱。(2)喜爱他人,只是为安拉而喜爱。(3)蒙安拉将自己从迷信方面解救出来,那么,宁愿被投入火坑,也决不愿再重返到迷信方面。”
同样的,圣训学家穆斯林传述:有一个人来见穆圣,于是穆圣把牧放在两山之间的一群山羊和绵羊给了他,他到了族人那里,告诉他们说:“你们快来信奉伊斯兰吧!以安拉发誓,穆罕默德一定会给人礼物的,他不害怕贫穷!”
但是,用礼物来联合人心,就是促使它进入正信的秘密吗?不!圣训学家穆斯林对此作了答复:“如果那个人来见穆圣,其目的是为了要求现世的话,那么,到夜晚来临的时候,他的信仰在他看来,会比现世和现世中的一切事物要更为可爱,更为珍贵。”
固守真理,表现在与人交往时,要友好地对待对方;在与人争论问题时,也是出于坚持自己所信仰的原则,并非是为个人的某种愿望和恐惧,也即对人的爱与憎,都为安拉,不是为了自己。为他人提供有利的说明,或者做出不利的反证,也是出于证实真理,驳倒虚妄,不是为别的目的。
这种正信的分支,常常是与正信者庄重的心灵相联系,并同其个人诸多善功同步而行,它们的社会影响是明显而有决定性的。伯伊赫格曾经把正当的谋生、纯洁的收益列为正信的一种分支,并且援引圣训为证——穆圣说:“世人啊!安拉确是纯洁的,他只接受纯洁的;安拉所命令信士们奉行的,也同样命令了历代的使者们要奉行。例如安拉说:
‘众使者啊!你们可以吃佳美的食物,应当力行善功,我对于你们的行为确是全知的。’(《古兰经》23:51)
‘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古兰经》2:168)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你们当感谢安拉,如果你们只崇拜他。’(《古兰经》2:172)”
接着,穆圣提到一个人,长途跋涉,头发蓬松,全身灰尘,两手高高地伸向天空,说道:“主啊!主啊!但是他的食物,是非法的,衣服是非法的,以非法获取营养。这种人,他的祈求,怎能蒙安拉应答?”(《布哈里圣训集》)
这段圣训是描述穆斯林中的一部分劳苦大众,他们如同野兽,贪婪地伏卧在所获取的猎物上,以强烈的愿望依恋红尘;他们为追求世间的一些浮利,长年累月,辛苦劳累,但是因为贪得无厌,吞食非法所得,他们一点也不知道来自安拉恩惠中的幸运。很多人,在寻求生计方面,也是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可以采用便利的手段,所以,他们就不考虑是否合法,千方百计,使生活愈富裕、愈充足为目的。所以,那些贩夫走卒,为了得到生活给养,其所作所得,就不计较其来源如何;而达官显贵们,为追求更高职务,以扩大名利、地位,也往往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贪污受贿满足所欲。至于有正信的虔诚穆民,不论思想言行,则与上述两种人物截然不同。伯伊赫格传述过几位这类人物的情形,他们思想上严于律己,只谋求现世中合法的食物。据载德·本·艾斯勒麦说:“欧麦尔·本·汉托卜喝了一杯饮料感到有异味而吃惊,便问给他喝此饮料的人:‘你这杯饮料是从何而来的?’对方说:‘他到一处水源处去汲水,享受到人家施济的恩惠,那些人在那里供人饮水,并提供一部分施济的奶汁。所以我将所得的奶汁也放在这杯水中给你喝了。’欧麦尔听后,立即用手指在自己口中抠喉,以迫使喝入的奶汁呕吐出来,因为他的身份不宜享用穷人应享的施济品。”
有人问苏福央·撒令耶有关集体礼拜时,站在第一排的优点。苏福央说:“你暂时不必关心此类问题,你应当先考虑你所食用的东西来自何处,以及用什么手段获得?你应当站在最后一排礼拜吧!”这是苏福央指导人们办事要分主次与先后,真主命令的,应优先于自愿的副功。因为有的人,认为集体礼拜时抢先站到第一排,可以罚赎自己收获与利润中来路不明的罪恶之嫌疑,这是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更为奇怪的是,有的礼拜人,在谋求自己生活给养时,不分合法与非法,胡乱猎取,然后,在礼拜时,尽量靠近“米哈拉布”(礼拜殿中正首位置),好像在那里礼拜可以将自己的罪错加以掩盖。
胡泽伊法·迈尔阿史传述:“他看到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抢站第一排礼拜,便告诉他们:‘你们应当优先吃合法的食物吧!’”教法允许可食的东西,如果取得的手段是可疑的,那么,该食物应当被拒绝,以非法手段获得的食物,更当远离,丝毫不可染指。哈康·本·哈沙米告诉他的儿子说:“孩子!你切莫沾染一点葡萄酒呀!因为它要从你口角里呕吐出来,要征服你的理性,要刺伤你的脊背;你还要成为他们谈笑的对象,沦为强权者的俘虏。”
侯塞因·本·阿布杜·拉罕曼吟道:
我目睹每个民族都谨记着自己的禁忌,
对酒徒之流,是没有什么禁忌可言。
如果你去见他们,他们会欢呼你万岁!
如果你离开他们片刻,他们便对你无端责备。
酒杯一旦在他们之间旋转,彼此便称兄道弟,
所有酒徒之交情如同破衣一样令人生厌,
这是我的哀歌,我并非无知而言。
然而,我是洞悉堕落者的情境。
诗人的描述,千真万确!因为醉汉是没有任何名誉的,无论是东方或西方,荣誉的链环已经瓦解,社会返回到酒色泛滥,理性、思想沉睡,情欲活跃之势,求安拉护佑我们,赐予安康啊!
“伊玛尼”(正信)与现世的关系,不仅仅要保证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之来源要通过合法、体面的手段而获得,而且对从大地的宝藏中去发掘福利也要有所节制,不可滥于开采。
加强世界安全,开发土地的一切财富,通晓各种业务,理解宇宙间一切能量及其奥秘,是人类以此来治理大地应具备的共同特性。但是,根据人们在这些特性中所蒙受到的福分情况悬殊以及他们从这些特性获得的教益程度不同,因而他们在强与弱、丰富与贫乏的等级方面是形形色色,各有差别的。同时,人们在掌握生活缰绳时,在真正的人生原则和虚妄的人生理论之间相互竞争时,各自所依靠的依据,也是各方自认为所依靠的优势。为此,我们把精通人生的各门知识与技艺以及善于利用那些知识与技艺来援助真理,列为是“智哈德”(为主道奋斗)的信仰范畴之一。于是,凡在主道这领域进行竞赛者,只要是以取悦于安拉之喜悦为目的,那么,他便是获得了正信中的一个分支。如果任何一位信士,在主道方面奋斗的能量是薄弱的,取得的份额也是少而弱的,那么,他为自己的正信所获得的成就应该感到不容乐观。因为真正的信仰——伊玛尼,是要时常监督和管理社会,和一切环境,使其导致正信这个宗旨,如同各种思潮在其传播中,把各种学派引向自己方面。
人们的性格优良,人类藉此而高尚,是伊斯兰信仰分支组成之一的表现。圣训学家伯伊赫格,在这方面有颇多论证,这里我们只概述一二。他说:“性格优良,可以包括抑制愤怒,温和谦虚。因为安拉在表彰穆圣时说:‘你确是具备一种伟大的性格的。’(《古兰经》68:3)又说:‘敬畏安拉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安拉是喜爱行善者的。’(《古兰经》3:134)”
阿布杜拉·欧麦尔传述:“安拉的使者穆圣是一位不悖理,不过分的人物。他曾说过:‘你们中最善良的人,是性格最好的人。’”(《布哈里圣训实录》)圣妻阿伊舍说:“安拉的使者,在两件事情中作选择的时候,只要事情不是罪恶性质,他只优先选择其中最易行的。如果事情本身稍有恶性,那么,他是最远而避之者;穆圣从未为自己而惩罚或责备过任何人,只有在安拉的禁令遭到干犯的时候,他才为安拉而谴责违犯者。”(《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实录》)
圣训学者伯伊赫格在注释“性格优良”时说:“性格优良的意思是性灵正直而倾向最温和、最可嘉的行为方面。有时是表现在对安拉方面,有时是表现在与世人交往之间,而表现在对安拉方面,就在人们遵循他的各项命令与禁戒的过程中,要心悦诚服,毫无芥蒂;为博取安拉之喜悦还要渴望去做一些额外的善功,放弃许多合法的享受。至于表现在与世人交往之间,就是要宽于待人,让人享受到应享有的一切权利,不苛求别人给自己以什么权利,也不愤怒别人占有自己那些应有的权利。如果自己生病,没人来看望;自己旅行回来,没人来问寒问暖;自己向人问安,没人回答;自己去做客,没人尊重;自己替人说情,未蒙答应;自己对人行善,未受感谢;自己去会见某群体,未有一席地位;自己说话,没人倾听;自己向朋友请求,未蒙允应;自己向某女求婚,而终未成亲;自己向债权人请求延期还债,未蒙宽限;作为性格优良的信士,万一碰到以上类似种种无理冷遇时,绝不会发怒,也不会想到自己处境竟如此不幸,也不会感到自己确实被人疏远而寂寞无聊,或者打算有一天,如果对方对自己有所相同的交往时,自己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泄心头之恨。相反,自己必定以德抱怨,以善化恶,尽力接近正义与敬畏。所以,穆斯林教胞生病,自己要去看望;教胞来请自己说情,要热情去调解;教胞要求延缓偿还债期,要给以宽限与安慰;教胞有什么要求要积极给予帮助……总之,要把最佳、最好的待人接物方式方法,作为自己性格的典范与导向,不加违反。”
从性格的优良这一侧面,表现了正信(“伊玛尼”)的一个分支,它一旦体现在信士身心上的时候,信士的人生是何等高雅,而且还影响到人与人之间、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就是“正信”应该监督人生与社会的要求与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