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形式与地位的统一

《《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形式与地位的统一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认为形式上的钗黛合一就是为了突出她们在小说里并列女主人公的地位,而且“合一”与“对立”并不矛盾,因为它是对立中的统一,这正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和审美概念。

《《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形式与地位的统一

第三节 钗黛合论

在《红楼梦评论》中,虽然除贾宝玉之外,我们找不到王国维评论小说人物的只言片语,但是他关于《红楼梦》悲剧性质的论述,却隐含着对小说中其他人物的看法。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为契机,王国维将悲剧一分为三,其中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也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迫不得不如是”[30]。而《红楼梦》正属于第三种悲剧。言下之意,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并没有什么“蛇蝎”之人,每个人因为身份地位、生活逻辑、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矛盾构成悲剧。钗黛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她们都在按照各自的生活逻辑行事,彼此没有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其实,曹雪芹在开篇就表明了创作理念,“历来野史,皆蹈一辙,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红楼梦》就是要打破历来小说的窠臼,作者不可能将薛宝钗置于简单的“小人拨乱”角色。而这一观点直到1923年俞平伯《红楼梦辨》出版才得到确认,俞平伯在脂砚斋批语的基础上作出“书中每每钗黛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31]的判断,打破了一百多年来流行的“钗黛对立”的僵局,改变了过去“左黛右钗”和“右黛左钗”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但是,1954年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掀起了红学史上的轩然大波,随着俞平伯成为众矢之的,他的“钗黛合一”观点也成为人们批驳的对象,最终林黛玉被尊奉为封建礼教的抗争者,薛宝钗则成为万夫所指的封建制度拥护者,她们再次成为两个冰炭不容的对立人物形象。

虽然王国维和俞平伯的观点在当时和者甚寡,且常常遭到批判,但毕竟开了先路。20世纪30年代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对王国维和俞平伯的观点作了继承和发展,牟宗三认为《红楼梦》里“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32],悲剧是由书中人物性格、思想、人生见地不同而造成的,这与王国维悲剧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宝钗和黛玉,一个是“圣人”,一个是“仙子”;一个“温柔敦厚可爱”,一个“高雅才思可爱”,两者虽然秉性气质截然不同,却又都是美的典范。牟宗三在借用西方的悲剧冲突理论的同时也参照了中国传统的人性论观点,肯定了“钗黛皆美”的观点。他的评价带有中西合璧的特点。40年代在“扬黛抑钗”的大潮中,戴潮声发出了另类的呼喊,“别强奸《红楼梦》的主题,那决不是林、薛争宝玉的叙述”[33]。他认为薛宝钗是位标准的太太,林黛玉是最理想的情人,薛宝钗值得敬爱,林黛玉值得怜爱。但是这种钗黛兼美的观点长期淹没在主流声音之下,直到80年代吕启祥《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关于薛宝钗这一典型及其评论》发表,人们才重新开始正视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吕启祥认为对于薛宝钗“作者把他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修身处世之道的深刻观察概括其中,把他对中国文化的见解熔铸其中,这就使得这个形象的复杂性具有更为深厚的社会历史原因”[34]。文章突破以往评论薛宝钗语言“贫困”的现象,用生活分析人物,对人物形象的研究独到深刻且令人深思。此后,“钗黛并秀”成为经常讨论的话题,对于薛宝钗人们改变了过去抵触、否定的态度,逐渐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www.daowen.com)

有人认为形式上的钗黛合一就是为了突出她们在小说里并列女主人公的地位,而且“合一”与“对立”并不矛盾,因为它是对立中的统一,这正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和审美概念。刘梦溪对宝钗和黛玉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独特的概括,指出钗、黛是中国古典文化熔铸出来的艺术典型,分别代表着礼和诗两个不同的文化流脉。“就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来说,诗和礼是统一的,就其表现形态来说,二者又有所不同。《礼记·乐记》写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前者可为黛玉写照,后者可为宝钗拟形。一个是艺术精神,一个是道德精神,共同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35]因此,很多人得出结论认为钗、黛不是对立而是儒、道文化的互补,“钗黛合一”符合儒家的中庸原则。陈维昭从宝玉参禅中理解“钗黛合一”,他认为“钗黛合一”就是指消解钗与黛,或者众女儿之间的排他性,这样就使贾宝玉无需在两可中做出选择,正是贾宝玉的“意淫”产生出“钗黛合一”倾向。张晓楠指出钗、黛分别是孤高、清标之美和贤德、悠游之美,她们集中国文化两种优长并两种缺憾之大成。朱伟明则认为林、薛象征着中国古代士大夫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两种不同生存方式。薛宝钗表现出曹雪芹对儒家文化深刻的理解和冷静的审视,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色彩,她是群体意识的产物;而林黛玉则流露出曹雪芹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人生理想的执着,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独立人格理想的传统,是一种个体意识的产物。王蒙《双飞翼》从作家创作角度分析二者形象。他指出小说人物是作家心灵的产物,因此钗、黛便是作家对所欣赏的女性性格两极的高度概括,这两极的美各具特色,难分轩轾。“钗黛合一”就是指她们体现着统一人性的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构成一个“太极图”。在他看来,林、薛是人性中不同的两极,既是作家对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也是作家对人性体验的美学深化。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悖论,既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又是理性的、道德的、群体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因此,“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你去喜欢薛宝钗吧!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们,你爱慕着林黛玉吧!人类中间永远存在着把握现实功利与追求艺术境界的两派;一个人自己也常可能陷在实际福利与意境憧憬的矛盾中”[36]。林黛玉与薛宝钗两种典型,正是《红楼梦》作者根据这种客观的事实所创造出来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