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大长今》和《卧虎藏龙》为例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影视剧内容传播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密切关系,影响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正向效果、负向效果以及分析了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证明本文的观点,接下来,本章将通过对《大长今》和《卧虎藏龙》两部典型的影视作品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阐述影视产品内容传播对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因为《大长今》中所包含的饮食、医药、服饰和儒家文化等文化因素,是这类韩剧中的典范之作。《大长今》一剧更能体现文化传播的力量,并且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各界对于“韩流”及文化软实力的关注。其次,《卧虎藏龙》也是中国电影在海外成功的典型之作,对我国电影走出去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节 《大长今》提升韩国文化软实力的解读
《大长今》是一部讲述韩国古代御膳厨房中宫女生活和医学题材的连续剧,以充满政治斗争的16世纪朝鲜王朝时期为背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讲述了宫女徐长今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饮食和医道上取得非凡成就的故事。整个剧情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大长今》在东南亚取得了非凡的收视成绩。在韩国,以最高收视60.18%的耀眼成绩落幕;在日本NHK卫星电视台播出后,其前半部分的收视率就已经达到了《冬季恋歌》的2.5倍,打破了韩剧在日本的收视纪录;在台湾,取得了有线电视收视率第一,全台综合收视率第二的好成绩;在香港,2005年5月1日播映的大结局取得了平均47点及最高50点纪录,创下自1991年有个人收视纪录以来最高的纪录;在中国内地,2005年9月在湖南卫视播出后,以平均收视率4%、平均收视份额17.13%的表现稳居全国同时段收视排行榜的第一位。
《大长今》不仅在亚洲地区取得了收视佳迹,这股劲风甚至刮到大洋彼岸的美国,2004年美国芝加哥的有线电视台28频道播放了该剧,引得很多芝加哥的中产阶级每周六晚准时聚集在咖啡馆,集体观看讨论。报道称,那些观众能够滚瓜烂熟地背出《大长今》的主人公长今、郑浩和中宗等扮演者的名字。除了芝加哥之外,纽约、西雅图、夏威夷、加利福尼亚等地也有很多《大长今》迷。这足以显示出《大长今》的影响范围之广。
一、《大长今》剧中韩国文化传播解析
韩剧《大长今》里的服饰文化、餐饮文化、医药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女性文化、宫廷文化都形成了非物质制造文化创新要素,形成了艺术细节和文化细节的双重文化传播效应。
(一)饮食文化
剧中长今在当上朝鲜首位女御医之前,最大的梦想是像母亲一样成为御膳房的最高尚宫。因此全剧用很大篇幅介绍了韩国宫廷的美食文化。《大长今》剧中饮食制作方面简直让观众眼花缭乱,差不多每集都有煮食物的场面,如驼酪粥、八卦汤、五籽粥、大白菜馒头,名目繁多,同时制作也相当认真。甚至有评论人士认为《大长今》就是一本现实的美食教科书,这样的话虽然有夸张之嫌,但是剧中对于韩食制作的细致展示由此可见一斑。剧中对不同食物特性的详细解释和那些充满哲理的寓意,更是把日常饮食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评判一个菜看重的不是材料的贵贱,而是厨师的诚意;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用餐的人吃到自己做的料理时脸上幸福快乐的表情……
《大长今》里的宫廷料理的配方、烹调方法是以被登记为韩国38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为基础的。38号文化遗产继承者是建立了宫廷料理研究院的黄慧性女士。黄女士六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韩国宫廷御膳,发掘并整理古籍中记载的料理,写成一本专著《用十二种御桌摆出的岁月》,并长期主持介绍韩国宫廷御膳的电视节目。
为了宣扬韩国的饮食文化,大长今剧组邀请到韩国非常有名望的“朝鲜王朝御膳”技能保有者候补人韩福丽女士作为剧组的顾问。在拍摄《大长今》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御膳,都是她亲手所做。全剧对厨艺的展示充满了趣味,呈现了许多朝鲜料理的制作过程,所用器具也都十分精巧。丰富的原料、合理的搭配,最重要的是用心地烹调,充分体现着朝鲜民族简单、淳朴、执着的特点。雾气腾腾的厨房,五颜六色的菜肴,精湛独特的厨艺,真是令人大饱眼福。
电视剧播出以后,大量的韩式餐馆出现,人们纷纷掏腰包体验韩食的魅力。为了让国外更多人知道韩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合理性,《大长今》在日本播出后,黄女士的一个女儿专门到东京开设韩国宫廷料理讲座,8个课时的听课费竟高达14.8万日元,不过依旧人数爆满。
图4-1 《大长今》剧照之韩国美食
(二)医药文化
《大长今》在展示饮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介绍医药方面的知识:比如以乌龟和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熬成的“八卦汤”,有补心肾、养肺阴、止久咳、益大肠等效。该剧的后半部分更是拿医药原理大做文章,那些原本让人觉得艰涩的医术,通过一个个巧妙情节的设置和深入浅出的说明,加上蕴涵人生哲理的话语,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传统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多次在剧中被运用。剧组专门邀请了医学顾问朴信植教授,力求达到精准和专业。每当剧情构思完成后,《大长今》创作人员都会去搜集史料并把它们送往考证小组,以确定内容的准确度。《大长今》小说唯一的中文版译者薛舟指出:“朝鲜时期宫廷和民间编纂的著名医学典籍如《乡药集成方》等,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和总结。”例如剧中中宗患病的情节,症状类似伤寒,内医院众人无法确诊病情,于是查阅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寻找治愈的方法。剧中大量药膳的运用也是有理有据的,符合科学的养生之道。这些剧情都对传统医药文化有传播和推广的作用。因此,《大长今》里的膳食古法与韩医疗源都有历史根据,并且间接带动了养生风潮。
为了宣传韩国的中医文化,剧中还借用了不少中国的中医传统来“移花接木”。例如:长今进宫后的第一次考试,尚宫出的题目就取自于《三国志》中的“鸡肋典故”;中宗患病,症状类似伤寒,内医院众人无法确诊病情,此时所依靠的医书,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又如:韩国人认为是他们发明了针灸。据证实,早在我国东汉时期,针灸就已经应用于治疗复杂病症了。另外,长今发明了麻醉药并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外科手术也与史实不符。中国的华佗在治疗“肠胃积聚”等病时,就开始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了。[1]为了发扬韩国的中医药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韩剧不惜把中国医学变成了朝鲜医学,可见韩剧是如何重视传播本国文化的任务。
(三)民俗文化
《大长今》里的朝鲜民俗文化也构成了一道绚烂的风景。朝鲜素有“白衣民族”之称,男子的裤裆肥大,宜于盘腿而坐,女子特别是姑娘和少妇的衣裙,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大长今》里人物服饰的色彩搭配鲜艳夺目,红绿配、粉绿配原来竟能使女子显得如此典雅贤淑。韩国是个很重视文化传承的国家,导演李秉勋当时拍《大长今》的时候非常希望达到的效果就是要吸引年轻人了解韩国文化,因为年轻人很少看古装戏,觉得故事太老套,颜色、服装、背景太暗沉,剧情太沉闷,所以当初为了李英爱身上的这套服装,光是颜色就选了三十几种,他需要在画面上看起来又符合韩国传统又漂亮的颜色。
《大长今》中的音乐有着浓郁的朝鲜民歌风情,无论是轻松欢快的童声合唱,还是婉转缠绵的男女对唱,都既好听,也耐听。同时,他放了很多新兴的流行音乐进去,甚至还有HIP-HOP的元素,让年轻人不自觉地就被剧中的音乐吸引。此外,《大长今》的拍摄场地风景宜人,很多镜头都是在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昌德宫拍摄的。昌德宫位于汉城卧龙洞,是韩国现存唯一的李朝时期宫殿建筑遗迹。
图4-2 《大长今》拍摄外景地之一
(四)儒家文化因素
《大长今》中充满了受儒家文化熏染的细节。儒家文化倡导积极进取,提倡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大长今》中处处都有体现。
从拆字、药膳、针灸到诗词、官阶、书法等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它把成熟的儒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催生的典章制度对古朝鲜社会的巨大影响临摹得惟妙惟肖,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流光溢彩,它的魅力非凡。如:忠孝礼义廉耻,同情忍让责任等思想贯穿始终。长今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为了救助受伤的闵政浩,她甘于受罚;对于皇上的身体安康,她时刻惦念;对于一再伤害她的崔尚宫,她并没有报复怨恨,而是试图感化她。长今的与人为善、对待厨艺的认真、对待医术的诚心,都表明了“无欲则刚”的处世哲学。除大长今外,剧中许多人物身上也能看到儒家文化的深刻烙印。心系社稷的闵政浩;为人正直、关爱后辈的韩尚宫;温柔善良、愿用生命呵护友情的连生,他们性格中的闪光之处跟儒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电视剧还处处表现出臣对君的忠诚,妻对夫的忠诚等。这些细节都显示出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因素。例如在争取成为内医院医女的考试中,主考官员为深入测试医女的学识,给长今出了新的题目:孟子初见梁惠王时一人的对答之语,长今对此是倒背如流。该篇的主旨在于力斥功利主义的危害,劝当政者以仁义来治国。用此典故,也显示了李氏朝鲜深受中国儒学影响,以儒学为根本的治国理念。
《大长今》一剧中,除了儒家文化,对于汉字文化、农工技艺等东亚文化共有的基本特征都有体现。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成员,韩国与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长今作为东方女性的个性魅力非常突出,谦恭宁静、含蓄内敛、善良敦厚,情绪上没有大喜大悲,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在爱情观念上,东方人相对保守,该剧中没有激烈的吻戏,多是含蓄、温婉的表达;剧中人物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是整个东亚文化圈所看重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韩国政府甚至认为,不应该把“韩流”现象看作是单纯的文化传播,而要使之成为亚洲的代表性文化,大有通过韩流文化来与中国争夺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味道。正如有位香港学者评论《大长今》,说该剧是韩国崛起于东亚的一部政治宣言书,是韩国傲然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身份证。它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争夺儒家文化主体精神的解释权。这位香港学者的评论比较到位,值得我们深思。
二、《大长今》对受众的影响
一部电视剧能引导观众的饮食潮流,一部电视剧能让餐馆更名,一部电视剧能导致一个时期饮食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一部电视剧能带出明显的经济效益。这部电视剧,非《大长今》莫属。中国的报纸是这样评价的:“尽管韩剧在中国热了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但似乎还没有一部韩国电视剧能像《大长今》这样,男女通杀,老少咸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部中国电视剧能够像《大长今》这样,对于经济、对于消费有着如此之大的刺激作用。”“很难想象,2005年影视界还会有什么东西比《大长今》更让人不知所措。说不上是沾了超女的光还是超女沾了她的光,总之那个叫李英爱的韩国女人像一切毫无来由的奇异事件一样,几乎与超女同时,一夜之间就红遍了中国大地”。[2]
(一)对受众物质消费的影响
饮食方面:《大长今》播出后,当剧中人物为一缸大酱的味道闹得死去活来时,原本以精工细做、价格高昂著称的韩餐也在北京火爆了起来,电视剧播出后半个月左右,京城韩餐馆的销售上涨了至少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了原来的两倍。位于北京西部金源新燕莎的一家韩餐馆,自《大长今》播放以来,店里生意就显出火爆之势,每天要靠发“号卡”稳定就餐秩序,几乎每到用餐时间都要排队等座,烤肉、酱汤、石锅拌饭、炒年糕、火锅面等代表性的韩国饮食成为就餐者“尝鲜”的首选。据报道,有一位老板因为《大长今》这部电视剧,将自己经营的韩餐馆向工商注册,正式更名为“大长今餐厅”。同样,《大长今》席卷泰国后,在泰国创下高收视率,甚至引起泰国卫生当局的紧张,担心泰国青少年看《大长今》迷上韩国饮食后“忘本”,侵蚀了泰国健康的饮食文化。据报道,由于《大长今》对宣扬韩国传统饮食有潜在效果,泰国卫生部助理部长阿努汀曾经非常担心泰国青少年丟弃祖传的泰式饮食文化,忘了自己国家的健康美味,过于热衷韩国饮食。《大长今》在两岸三地播放后,韩国的膳食和医药产品也热销。在香港,人参和冬虫夏草比以前销量上升了10%~20%。来韩国旅游的客人买高丽参的数量也增多不少。
旅游方面:随着《大长今》的热播,韩国的大长今主题公园游客每日数以千计。以“大长今”命名的“大长今主题公园”,是负责拍摄该剧的MBC电视台将位于汉城近郊的拍摄现场保留包装而成,占地约2000平方米,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公园内的精品店出售“大长今”主题产品,除了以宫廷玩偶为题的精品外,还有《大长今》精华片断的DVD影碟,以及各款明信片,但最特别的是可以找到以“大长今”为名,包含不同药材的十全大补韩方茶。据《中国旅游报》报道,2005年国庆长假,因为韩剧《大长今》的热播,中青旅、北京中国国旅等我国多家旅行社开发了去韩国游览“大长今”拍摄外景地的线路,很受游客欢迎,黄金周参团赴韩的人数比往年增加很多。[3]另据《南京日报》的记者报道:韩国观光公社负责人宣称,在《大长今》的“鼓动”下2005年前往韩国的中国游客增加了25%。[4]
据韩国观光公社发表的数据,2004年,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的游客中,有27.1%(约71万人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韩国影视剧的影响来韩旅游的。中国游客中的“韩流”游客占到50%以上。这些“韩流游客”共为韩国带来了7.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2005年“韩流”游客为韩国带来的外汇收入已达到10.7亿美元。[5]
美容业方面:随着《大长今》上映,女性观众喜爱女主角李英爱,所以爱屋及乌也喜欢使用她用过的和代言的韩国化妆品。一些美容产品如面膜、护肤品等也纷纷被命名为大长今。韩国化妆品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规模达到9394万美元,同比增加了近50%。其中,台湾增加118%、香港增加82%、中国大陆增加了58%。韩国媒体不无得意地写道:“韩流”和化妆品出口的关系证实了一句营销格言,卖货先卖形象。另外,韩流也带动了整容业。近几年,借助韩流影视剧的影响,韩国整形外科声誉鹊起。韩国报纸报道了上海的一个例子:六位韩国整形外科医生在上海开办了一家拥有高端设备的整形外科医院,在当地掀起打造韩流明星容颜的热潮。另外,韩流影视剧还带动了韩国家电、汽车以及手机、电脑等IT产品的热销。
(二)对受众文化消费的影响
如果说上述以《大长今》为代表的韩流文化产品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总还是可以触摸到的话,那么韩流产品的波及效益中还隐含着一种更无形的政治、文化效益,而这是不容易感觉到的。[6]
《大长今》将韩国文化中的精髓展现给观众,以亲情、爱情以及个人奋斗包裹住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儒家文化,经过现代化的包装改造,再次拓展韩国文化接受人群,为“韩流”注入更深层次的生命力。有学者对《大长今》的热播作如是解读:“中国观众喜爱长今,在于她为人诚恳、心地善良、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坚忍不拔、技艺精湛,几乎拥有儒家文化崇尚的各种美德。”[7]剧中体现了一种和谐的“传统-现代”价值观,不仅借助生动感人的人物 形象,还通过日常平实的生活场景、富含哲理的精彩台词来宣扬这种价值观。这大大提升了韩国的文化形象,增强了韩国文化的吸引力。
观看《大长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仪式。香港媒体曾经刊登一张照片,在周末的度假沙滩上,一大群拖儿带女的中产家庭一边在海滩上烧烤,一边在观看露天电影《大长今》。在上海某所女生居多的大学里,要好的女孩子之间在寝室里开始以长今和莲生相称,自然也将她们不满意的同学或教师,封为今英或崔尚宫。
“韩流文化”代表了韩国的魅力。柔性的魅力对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来说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韩流文化的输出另一重效益是在全球特别是在亚洲的韩流文化盛行的国家和地区,兴起了学习韩语热。韩国语使用仅名列世界全部语种的第11~12位,在文化市场上无疑是边缘性语种。但是在韩国影视、游戏产品的引领下,全球学韩国语的人数增长得较快。2005年,以《大长今》为代表的“韩流”在亚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导致“韩语托福”(外国人韩国语能力考试)参加人数成倍增长,报考人数由2004年的15279人上升为2005年的26569人。设置考场的国家也达到了25个。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已经有30多所大学设置了韩语系,中国的韩语托福考生增加幅度最大。
三、《大长今》海外传播成功原因分析
(一)文本的继承与创新
首先,《大长今》虽然讲述的是外邦异族的故事,但是却继承了历史剧的特征,为观众所熟悉。尤其从中国电视语境来看,《大长今》基本上就是对中国历史剧文本的“吸收与转化”。
其次,《大长今》在传统的宫廷剧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它把民众喜闻乐见的饮食、医疗题材揉入剧中,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家庭气息,观众们可以从剧中学到许多实用的烹饪常识和养生之道,同时还能买几套韩国服饰感受一下韩国文化,有条件的还能到韩国《大长今》的拍摄现场感受气氛,弥补以往宫廷剧脱离老百姓生活的缺陷,更增强了剧情的故事性及可看度。
《大长今》的成功取决于在内容生产中建立了文化资本的全新交易模式,在文化制造元素的创意经济上下了大功夫:《大长今》的餐饮文化、医药文化等文化产业元素,就是通过审美文化的剧情创作,在紧张而有序的戏剧情节、细节中展现出来的。其中有知识,有咨询,有科学,有技术,也有悬念,有形象,有典型,是在文化资源与审美文化的互动中形成内容生产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元素。而其他一些电视剧之所以没有取得和《大长今》一样的成功,正是由于其文本创意的知识传播与精神生产和科学、技术、工程乃至制造业是游离、脱节的。如在我们国产电视剧《大宅门》中,除了戏剧审美因素的沧桑之变,缺乏文化再生产的医药文化产业元素,难于完成超乎电视剧之外的文化资本超级赢利实效。
(二)精益求精的制作理念
《大长今》的编剧们在史料搜集方面确实是下了很大功夫。史书上关于大长今的论述只出现过15次,韩国关于“医女”制度的论文只有6卷。据称编剧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找资料,为了让现代观众关注韩国医学,他们参考了很多关于饮食和医学的著作,如宫廷料理的配方和烹调方法就是以韩国第38号无形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其中的药膳和菜谱也符合中医药理。剧中小到头饰,大到宫女制度都要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细节都要请来历史学家、文字学、饮食专家等专门的考证小组来严密考证。在《大长今》后期的色彩校正上也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从演员的方面看,女主角李英爱和其他演员不但演技好,而且都非常敬业。为了演好御膳宫女,演员们都要专门学习各种宫中料理。在拍摄那些烧菜的镜头时,也尽量追求完美,一道菜式往往要煮上很多遍,重拍很多次。可见韩国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人才都非常具有职业专业精神。
因此《大长今》的成功离不开完善的制作技术、影像制度、专业精神和文化策略。这是由于韩国影像工业整体结构合理完善。比如从影像制作上来说,韩国电视剧的拍摄方式是边播边拍,编剧也是边拍边写,编剧可以通过看网络上的视听留言,还有一些媒体的报道来适应观众的需求。有的电视剧甚至在网上采取观众投票的方式,调查观众希望主人公结局怎样,然后做出选择,有很强的观众意识。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电视剧制作需要借鉴,不应该由导演“决定一切”,导演看中了剧本就拍,根本不考虑观众反映,结果导致大量中国电视剧是脱离现实与观众需求的作品。
(三)政府有效的文化政策
《大长今》的成功得益于韩国政府专门建立的两个文化项目——“原创文化数码机构”和“故事银行”。前者涵盖了韩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俗、服饰、音乐、饮食、兵器等相关资料,后者则收集了大量韩国历史故事。这两个巨大的“文化数据库”,只要输入关键词,相应的资料便一一呈现。为无形文化遗产寻找现代化的载体,细致的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8]《大长今》背后有《文化数据库》的支撑,从正面宣传了韩国的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文化以及韩国风俗文化等,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剧日益陷入“戏说”的怪圈,《大长今》的成功能否为中国影视剧提供一种新思路呢?
国家力量介入文化传播在韩国有其传统,《大长今》的成功和这样的推动有着必然联系。韩国对于影视产业的扶持,为韩剧的发展创造了优质的国内环境,以法律条文作为一个产业振兴的推手,在世界各国中还是比较鲜见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韩国的媒体行业创作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也在不断的摸索中确立了目标观众群和内容定位,打造出了具有东亚特色的影视剧风格。韩国的国家推广行为,也催生了外国对其本国的符号认知。韩国的传统服饰、传统饮食、生活习惯乃至于旅游景区、美容整形等,都在韩剧中反复出现。这些民族元素构成了韩剧丰富的文化内涵。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得以强调,使韩剧在电视剧市场上展现出独特性和差异性。与此同时,韩剧也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反哺了民族产业,创造着巨额财富。
同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韩国政府支持和促进对外输出电视剧产品的同时,也在面临他国的文化产品输入,为了保护本国电视产业,韩国加大了对进口电影的限制,外国影视片不能随便进入韩国市场。如1997年风靡东南亚的中国电视剧《还珠格格》引起的“格格热”也在第一时间波及韩国,其势头可以与《大长今》相比,从当时韩国国内一时之间涌现了很多名为“格格”的小店铺这一现象上就可见一斑。与中国在韩剧火爆之后大量引进韩剧的做法不同,韩国政府没有顺应观众的热情,而在《还珠格格》播出一半之后把其放入深夜时段,之后就开始封杀中国电视剧。韩国精英认为,他们国家只有4000万人口,如果文化市场完全放开,将很难和中国、日本这样的大国抗衡,所以要限制海外影像工业,保护民族文化产业。
(四)准确的市场定位
从一开始,《大长今》的发行方韩国文化放送公司(MBC)就把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韩剧编导们看到了中国观众对现代生活剧的渴求,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国产电视剧并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在对中国电视剧市场分析研究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韩剧在电视内容、定位、营销上扬长避短并推陈出新,这成为《大长今》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他们扮演了需求“补缺者”的角色进行侧翼攻击强占市场,并确立了其市场战略意图:通过《大长今》的品牌打造,确立韩剧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带动韩国文化传播。同时还确定《大长今》主攻华人市场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区域市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等国家)。
《大长今》的目标市场划分为四个等级:[9]
一级市场:中国内地。中国幅员辽阔,电视观众过十亿,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而目前中国文化市场国际化运作程度较低,相对而言准入门槛不高,比较容易以低成本抢占。同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辐射面广,有电视的地方就有华人,征服这一市场就等于赢得了全球市场。事实证明,从韩国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再到中国内地,《大长今》分三步完成了进军中国的市场战略。
二级市场:全球华人散布的区域及有中国文化根源的外籍华裔聚居地,他们不论是否有血缘关系、也不论是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都与中国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不争的事实是他们不论经商或从政,在当地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都能在一定程度引领当地的文化消费时尚。而微妙的是一级市场启动了,二级市场自然打开,几乎不需要任何营销成本。
三级市场:欧美市场。二级市场启动了,欧美市场也相应开启。
四级市场:受欧美国家文化影响世界其他国家。
总之,一级市场是“核心层”,二级市场是“影响层”,三级市场属“扩散层”,四级市场属“辐射层”。
四、小结
以《大长今》为代表的韩剧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掀起了“韩流”的高潮。大多数观众在韩剧中欣赏的是那些看起来很“酷”的东西,如时尚、服饰、流行文化、俊男美女、浪漫情调和青春爱情。这些东西看起来与政治无关,其实背后有一种日常生活政治在起作用。娱乐归娱乐,政治归政治,或者流行归流行,政治归政治,这种对现实政治的疏远,它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政治的内容,它本身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政治要求。日常生活政治的内核是对某些基本价值的追求,如安定感、人性的自由、真实、真诚和美好等等。人们在日常消遣娱乐中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何而感动、喜悦,因何而压抑、不快,往往包含着以这些普遍价值所作的具体判断,这些基本价值一定会长久延续下去。
因此,韩国的形象在世人面前焕然一新。“韩流”犹如一幅隐形广告,将韩国文化和价值观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受众的心里,韩国的形象在世人眼里大为改观,这股文化软实力给韩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它带着难以估计的经济竞争力和潜移默化的文化侵蚀力,扩大了韩国的影响力,韩国由世人眼中的“隐士之国”成为引人注目的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成为亚洲的“文化输出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韩国正在设定“亚洲美”的标准。
“韩流”对文化软实力的演绎及其世界化的目标,不得不让中国深思。不可否认,我们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对“华流”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意识不够,定位不合理,实际上是对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较量中的威力认识不足。笔者认为,“华流”应借鉴“韩流”的经验增强中国的国际力量,这样可以为中国创造不可估量的效益,并以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姿态冲向世界,除了常规的文化政策倾斜和投资,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加强对“华流”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和定位。在这方面,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中华文化输出的典范。
第二节 《卧虎藏龙》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解读
2001年,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艺术指导四项大奖,该片单在美国就创下了一亿美元的票房价值,是迄今为止赢得最多与最高世界声誉的一部华语电影。这部电影既凸现了我国的文化特性,又通过对共性的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获得了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的曲意迎合,而是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双重参悟和汲取,探索了人性共同的话题,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从而获得了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卧虎藏龙》采用了大量中国山水画式的优美镜头展现了中国的建筑和家居的设计文化、民风民俗、书法艺术等,导演李安借助于这些在中国古典武侠影视文本中曾经反复出现的镜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这样一个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如此深厚大国的别样文化符号,从不同层面再现了一个传统中国的“历史真实”,不但为西方观众带来了鲜活的东方文化范本,还为西方更好地了解“传统中国”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一、《卧虎藏龙》中中华文化传播解析(www.daowen.com)
(一)中国的武术文化
作为武侠影片,武术的展示是不可少的。《卧虎藏龙》中有多处精彩的武打场面,与其他武侠影片相比,所有的武打场面不但展示了中国功夫的厉害,也展示了中国的武术之美。尤其是将轻功排得很独特,动作轻盈优雅,就像张开翅膀起飞的鸟儿。片中多处展现了这种功夫之美,如玉娇龙在镖局的天井与俞秀莲交手后飞上屋顶,再从屋顶飞越湖面,然后飞进了青翠茂密的竹林,接着就是李慕白追来李、玉二人在竹林间上下追逐、打斗的场景。这段情节堪称经典,不但整个场景富有意境,人物更像是在葱绿的竹林间上下翻飞、相互追逐的白鸟。这些轻功表现得格外诗意,具有空灵之美,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是相契合的。此外轻功不但显示了中国的武术之美,更体现了中国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也激起了观者对人能“飞”的境界的诗意向往。这些神话式的武打情节无论在中、外都颇受观众青睐。
此外,《卧虎藏龙》中的功夫元素是非常风格化的,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符合人物本身的人格特点。在这场“视听的盛宴”中,极其富有东方神秘韵味的、中国独有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频频呈现的武侠功夫,无疑给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部电影的奥斯卡光环似乎也激发了中国功夫的国际潮流,自《卧虎藏龙》之后,中国内地剑指奥斯卡的各大导演开始了对武侠/功夫的发掘、演绎、复制且乐此不疲,并一度制造出中国式大片唯“武”独尊的现象。好莱坞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商业电影也开始吸收和借鉴“功夫”元素。
图4-3 《卧虎藏龙》剧照
图4-4 《卧虎藏龙》外景地:竹海
(二)中国山水画及书法艺术文化
《卧虎藏龙》影片中山水画的构成元素占据了影片画面背景中视觉元素的相当大比重,突出展现了中国的绘画元素。鲍德熹的影象拍摄风格,既有中国水墨丹青的清新淡雅与大气浑成的特色,又有充满玄机、云遮雾罩的韵致,很好地渲染、烘托了东方文化的神秘感。
另外影片多处出现书法对联,甚至还借着玉娇龙这官宦千金日常生活的一幕——练字——不失时机地展现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之美。玉娇龙一开始写的是端正的楷书,及至俞秀莲来访,玉娇龙说:“我写俞姐姐的名字来玩”,于是展纸落墨,用潇洒的行书写下“俞秀莲”三个字。影片各给两种书体一个特写的镜头。两种书体的变换,显示了中国书法多变之妙。有人说:“要了解西方文化,须听其音乐;要了解中国文化,须观其书法。”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很别致,既有汉族音乐的情调,又有新疆特具的风情,但又不很纯粹,像是由多种音乐的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与影片空灵魔幻的色彩结合,不但独特,也很优美。
(三)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居设计文化
影片开始的镜头呈现的是青山碧水之间一片乌瓦白墙的居民建筑群落,这片建筑屋顶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整体看,其风格朴素别致、简约秀丽,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之美。另外在画面中,水面上小小的拱桥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依山傍水的特点,“小桥流水”的意境更是中国园林建筑所追求的旨趣。
图4-5 《卧虎藏龙》外景地:徽派建筑艺术之安徽宏村
影片两次特写了这片居民建筑,可见导演用心良苦,旨在为了让那富有特色的民居深入观众之心。另外,影片也呈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当中的斗拱、飞檐这两大要素,导演用镜头两次刻画了房屋的正面轮廓。两次特写,都只为了突出强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飞檐这一特点。俞秀莲押镖进京,入城时,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城楼、城门和坚实厚重、固若金汤的城墙。[10]此外,影片还通过一个采取俯拍角度远景构图的镜头,展现了古代京城建筑群落的面貌。这个宏大的画面充分显现了京城的宏伟壮丽、气宇非凡,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等特点。随着俞秀莲进京,影片不但展现了京城街道的建筑之美,更是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贝勒爷——这位官宦之家的家居建筑、室内设计之美,这又进一步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重要特点: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等。家居设计古色古香、舒适优雅,陈设着瓷器、古玩、盆景等,墙上张贴着书画,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家。
(四)中国的道家文化
道家精神是影片《卧虎藏龙》的精髓,影片展示了中国道家学说的玄妙之美。男主角李慕白的武功、言行都体现并遵循着道家精神。武当武术的以柔克刚、理想的人物塑造都体现着浓重的道家思想和审美观,富有中国文化特色。我们可以通过片中的对白来看道家思想的玄妙。李慕白刚出场的时候,他对俞秀莲说了一番话:“此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了。”这里谈到的是道家修炼时达到的一种境界。在竹林时李慕白拿起秀莲的手贴着自己的脸颊上说:“秀莲,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
另外,李慕白对待青冥剑的态度也体现了庄子对物的态度,即道的态度。剑在李那里,不用却有用;在玉那里,用而无用。有用还是无用,要看为何而用。这就是庄子的“无用之用”的辩证哲学。[11]在庄子看来,物的本性是自然,物的意义是无用性,这种“无用性”的态度是一种超功利的立场,也是一种审美态度。
二、《卧虎藏龙》对受众的影响
(一)中国功夫电影在西方受众中的风靡
影片《卧虎藏龙》在美国本土获1.2亿美金票房,创独立制片电影票房纪录,更一举夺得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及最佳原创音乐等四项奥斯卡奖,是全球华人的骄傲。这是东方文化在西方展现其魅力的一次大型挑战,同时也是新类型动作片正式登上国际舞台并得到国际认可的标志,更是对中国电影界的鼓励。该片使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有了新的认识,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中国武侠热。
《卧虎藏龙》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东方奇观的文化想象,也满足了他们的审美感官享受。导演李安把中国“侠”文化的孝顺、忠诚、慈爱、信义、克制、含蓄、压抑乃至宽容忍让的精神阐发得通通透透。李安利用电影数字化制作技术的魔力,充分挖掘中国武术、中国侠义精神的特质,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营造出充满东方神韵的影像空间,抒写着具有东方情怀的江湖传奇。黑夜里,轻灵飘逸的飞檐走壁;庭院间,绵里藏针的武功比试;竹林上,你追我感的凌波微步,无论是动作设计的风格,还是镜头剪辑的风格,无论是轻柔悠长的音乐,还是富有节奏的鼓点,无不由内到外渗透着导演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感悟。而在叙事上,通过一个盗剑、寻剑、夺剑的基本模式,塑造了一个古代江湖上罕见的女性反叛者——玉娇龙,她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自由生活,这一颇具现代意识的女性人物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视野中所崇尚的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从而为跨文化接受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契机。《卧虎藏龙》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也许仅仅是一种外包装或引子或故事叙述的动力性因素,但是通过这个引子使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它的成功使得中国文化(也许是表象的或者是变形的)走进美国人的视野。这体现了影像文化的“全球化”文化走势:异质文化从文化冲突开始逐渐走向文化宽容和共同的文化想象。
通过美国媒介对该片的一些赞语可以看出美国受众是如何对《卧虎藏龙》推崇备至的:
“它是运动的诗篇,一个梦” (裘·巴尔泰克)
“视听的盛宴” (《MATT EASTERBOOK》)
“极好地融合了罗曼司、哲学和武侠动作” (《电影寓言》)
“爱情、怜悯、恐惧和幽默,全都做得那么漂亮——这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武侠片,更是一部李安的电影” (《爆米花》)
“一部技艺完美、幽雅的史诗之作” (《奥斯丁编年史》)
“如果这部影片里没有任何东西让你心动,你就该去看医生了。”(《FILMCRITIC.COM》)[12]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的洪浚浩教授曾做过一份美国观众观看中国影片反应的调查,一些比较常看中国电影的观众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代表性类型是动作喜剧片和悬疑惊惊片。也就是说,美国观众对于中国电影形成了一定的类型偏好,几部武侠功夫大片在美国商业市场的成功强化了这种偏好。国产电影在海外传播时,功夫是最简明易懂同时又必不可少的电影语言,采用这种“刺激好看”的表现形式容易增加中国电影对世界各地观众的吸引力。成龙就认为,如果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功夫片有兴趣,他们为了看功夫片会学习中文,学了中文以后就不单只看功夫片,还可以看纪晓岚,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到中国,看中国的长城,了解中国的文化。《卧虎藏龙》成功相当大的原因在于它展现给西方观众一个奇妙的武术世界,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武术的崇拜和幻想。所以,国产电影在海外传播时,功夫是最简明易懂同时又必不可少的电影语言,采用这种“刺激好看”的表现形式容易增加中国电影对世界各地观众的吸引力。
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在美国有一定的历史,这一西方观众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电影类型,在李安的《卧虎藏龙》赢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大奖后被提升了一个层次,由此打开了美国市场对这一类型的中国影片的需求。借《卧虎藏龙》的影响力,更多的中国商业大片开始相继登上了国际舞台,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取得良好的票房的同时,很好的传播了中国的文化。[13]《英雄》《十面埋伏》《功夫》等中国武侠大片顺利进入美国商业市场,其精良的制作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也固化了美国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类型的偏好。
(二)中国文化在西方受众中成功的跨文化传播
与其他传播形式相比,电影更加直观、具体、生动、引人入胜,这使它最容易跨越文化和国界的壁垒,于是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全球化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观众通过电影解读异国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感受电影表达的社会意义和精神追求。《卧虎藏龙》影片中侠客们纠缠于东方式的江湖风波、爱恨情仇、实践着东方式的道德信条与人际规范。这种中国古代的武侠故事对异国观众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影片在故事层次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卧虎藏龙》着意展现的并非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的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卧虎藏龙》的片名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的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东方气质的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的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揉合儒道庄禅等中国古典文化的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的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着自由生活,这一人物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所崇尚的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透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的剧烈冲突,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的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处事的李慕白悲剧的死去,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的玉蛟龙,妄图冲出一条路来却难辨正邪,迷茫错乱,被礼教环境撞击得遍体鳞伤,最后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要用怎么样的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的人生拷问,使观众在观影之后延续主人公对人生对命运的终极探索。
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的东西方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现了本国的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的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的曲意迎合,而是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双重参悟和汲取,探索了人性共同的话题,体现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从而获得了良好的跨文化传播的效果。[14]
李安评论该片获得奥斯卡奖的意义时说:“文化壁垒被打破了,好莱坞的墙被打破了。《卧虎藏龙》让中国文化进入西方主流市场,除了中国武术的神奇与风景的旖旎,西方观众对儒道思想、侠义精神、中国人对情感的态度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未来,西方也将被我们的电影所影响,而不仅仅是我们被西方电影所影响。”[15]
三、《卧虎藏龙》海外传播成功原因分析
(一)导演的因素
《卧虎藏龙》的导演李安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影之中,并能很好地被海外观众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以李安导演的四部影片《推手》《喜宴》(获1993年“金熊奖”)《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获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为例,用下表粗列影片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
表4-1 导演李安电影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览表
作为导演,李安有与其他华人导演很为不同的个人背景。首先,他的整个教育是在美国完成的,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系的他有很浓的美国文化背景的基础,李安懂得如何去满足美国人的口味,满足美国中产阶级对影片人文内涵的欣赏要求。其次,他又是个地道的华人,熟悉与生俱来的中国传统的东西。他知道,只有展示具有中国文化独特的元素,才能引起西方人的强烈兴趣,而中国功夫与东方的神秘感正是西方电影所稀缺的元素。正是因为有这独特的个人背景,李安不仅深谙好莱坞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更知道如何按西方口味来挖掘中国题材。经过历练而获得丰富执导经验的他,在《卧虎藏龙》中充分注人新奇神异的中国元素,又加进情感与理智矛盾冲突的人文内涵,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神秘文化的崇尚与猎奇心理,使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西方观众能予以顺利接受。这也许就是李安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二)内容的因素
《卧虎藏龙》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影片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择取和融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中西文化与人文思潮的交汇,为影片提供了精神的支柱和理论的依据。在《卧虎藏龙》的镜头语言中,借鉴了中国传统诗词、绘画、建筑美学的韵味。电影画面如中国山水画,大量浓缩、省略、隐喻、象征的诗化的电影语言,月夜的飞墙走壁,湖上的凌波微步,竹海的剑斗等影像的诗化组合均创造出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诗化风格。西方美学的再现、摹仿、写实与中国美学的表现、抒情、写意有机地熔为一炉,呈现中西美学文化的融合。
从内容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卧虎藏龙》中深深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卧虎藏龙》本来是中国作家王度庐撰写的最富中国文化精神的武侠小说。在所有的中国文学样式中,武侠小说顽强保留着自己的中国特性。像中国的绘画、音乐一样,不会和其他国家所混淆。这不仅因为武侠小说在语言上继续沿用了某些古典汉语的特色,在打斗上有一整套中国武术的招式和术语,更重要的乃在于它在小说中保留了许多中国文化的形态,这些形态包括人物性格、称谓、礼仪、禁忌、民俗、观念等等。这些文化形态不但体现着中国的传统美学,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李安先生对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一样熟悉和了解,再加上他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在改拍玉娇龙与小虎的爱情时,聪明地择取了西方的文化精神。西方文化不同于东方,它崇尚自我个体价值的实现,追求真,因此,崇尚者蔑视一切既成法则。而西方文化强调自由、抗争,注重个性发展,轻视群体谐调,肯定自我的合理性等等。因此在影片中,导演赋予了玉娇龙和小虎两个人鲜明的个性精神与自我意识,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勇敢反叛的精神。他们的行为摆脱了东方的“礼”,向西方文化精神靠拢。《卧虎藏龙》的内容叙事如果太过深奥,西方观众将会很难理解。影片改编了原著中繁琐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与拯救两条主线展开,使传统的江湖故事和功夫叙事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卧虎藏龙》是在不断继承与超越中,体现中国民族电影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审美心理定势既有排他性,又有交融性。一方面,某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点,可能会被别的民族认同、吸收,从而影响别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另一方面,某个民族可以吸收、借鉴别的民族的审美心理,从而使本民族审美心理发生变化,实现审美心理的交融。这样,《卧虎藏龙》在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择取和融合的基础上,让东西文化观众既感到了本身文化的亲切又体会到了另一种文化的魅力。[16]《卧虎藏龙》表现了中国水墨山水般优雅轻灵的婉约风格,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东方气韵和异国情调,给对经典好莱坞电影有些视觉疲惫的西方观众带来耳目清新的感觉。在影片的拍摄与制作方面,《卧虎藏龙》在配景、建筑、服饰以及音乐、人物造型上都涂上了浓重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描绘出具有充满东方神韵的影像空间。那种清幽的色调以及暗影中的中国庭院的轮廓、浮动的窗纱都有一种非常神秘的东方韵味,吸引了海外观众对中国这块神圣土地的向往。
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要想真正进入国际影视市场,不仅需要扎根于本土文化,同时也需要更加广泛吸收其他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的成果。只有具备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
(三)营销的因素
《卧虎藏龙》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不只是因为在视听文本本身倾注着制作者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影片遵照国际电影通常的市场运行成规,从策划、制作、宣传、发行、放映都渗透着浓重的商业意识。影片采取文本策略与泛文本策略相结合的方式,找到了电影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强大的明星阵容,既有国际级的实力派演员,更有国际级的偶像派演员,加上早已光环满身的大导演,票房号召力自是势不可挡;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关注与炒作,使得围绕影片而形成的相关或无关的话题,成为当下娱乐界最受大众注目的社会议题。“由于大众传播具有‘议题设置’的功能,所以传播媒介长期倡导或反对某种观念,实际上就为社会树立了一种文化规范。人们一旦认同这种文化规范,就会以这种规范作为评判和取舍传播内容的标准”。[17]加上剧组精心策划的观众见面会,仪式化的首映场面,影片的传播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狂欢活动,去影院观看影片的日子自然就成了观众的节日。
【注释】
[1]俞高鑫.《大长今》展现的三种文化[N].新民晚报,2005-09-13.
[2]郑照魁.我爱长今[N].南方日报,2005-12-28.
[3]张询涛.黄金周的新卖点[N].中国旅游报,2005-10-10.
[4]谢臻.韩国游借韩剧大赚“真金白银”[N].南京日报,2005-11-20.
[5]张钢.韩流坞力挺韩流困[N].每日新报,2006-4-20.
[6]詹小洪.《大长今》折射韩国文化战略[N].新民周刊,http://ent.sina.com.cn 2005-09-28.
[7]李文.《大长今》热播的文化视角[N].中国青年报,2005-09-25.
[8]唐昀.韩国驻港总领事解读《大长今》成功奥秘,新华网,2005-05-18.
[9]丁树雄.《大长今》,用营销提味的韩国料理[J].市场营销,人大复印资料,2005(11).
[10]陈丽金.卧虎藏龙对中国文化的展现[J].电影评介,2010(23).
[11]马俊艳.李悦婷.《卧虎藏龙》之道家思想[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1).
[12]廖允鸣.解读《卧虎藏龙》的成功[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13]Huaiting Wu,Joseph Man Chan.Globaliz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Cinema:the Global-Local Allia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Media Culture Society,2007(29):195-217.
[14]杨颖.浅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以卧虎藏龙和赤壁为例[J].电影评介,2009(18).
[15]余琼.西方/东方:《卧虎藏龙》的观众接受研究.见卢燕、李亦中.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杜芳.中西文化的择取与融合——重品《卧虎藏龙》[J].电影评介,2009(19).
[17]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