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耦合与嬗变:合拍片的繁荣与华语电影新形态

耦合与嬗变:合拍片的繁荣与华语电影新形态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英雄》之后的合拍片--问题、对象、范围2001年由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古装动作片《英雄》作为艺术和商业相结合的中国武侠类型影片,在2002年上映后获得国产电影空前的商业成功,并成为我国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标志。

耦合与嬗变:合拍片的繁荣与华语电影新形态

一、《英雄》之后的合拍片--问题、对象、范围

2001年由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古装动作片《英雄》作为艺术商业相结合的中国武侠类型影片,在2002年上映后获得国产电影空前的商业成功,并成为我国内地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标志。[11]直至2012年北京电影节期间,《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与张艺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访谈中依然对当年《英雄》的摄影技巧与画面生动的色彩赞不绝口,称“其华丽的摄影及令人赞叹的动作设计”足以和李安的《卧虎藏龙》相媲美。尽管《英雄》“并未摘得张艺谋想要的奖项,也无法与《卧虎藏龙》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成功相提并论,然而在中国政府有准备的打击盗版行动的保护下和有电脑统计销售数字的保障下,创下了中国内地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票房。作为跨国及华语地区合作的产物和中国针对入世所做的首次回应,《英雄》在好莱坞电影雄踞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的情况下激活了中国的民族电影。”[12]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合作制片的政策限制逐步放开、院线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得合拍片的创作空间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展。[13]2002年以来我国故事片产量快速增长,对制片经营的经济性规制的开放使制片企业受益于产业化改革,合拍片尤其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逐渐成为市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以来,合拍片《天地英雄》、《手机》、《功夫》、《可可西里》等按照国际上流行的商业运作模式操作,其中大部分能够在主流院线上映。合拍片平均每年的生产量超过30部,[14]其票房收入成为快速增长的国产片票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0年内地电影“百亿票房”中,65%的份额由合拍片贡献,年度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有11部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中外合拍片有2部(《锦衣卫》为中国与新加坡合拍、《杜拉拉升职记》为中美合拍);2011年合拍片立项数目增长30%,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数量占年度合拍片的70%,并且出现更多的国际合拍片。(www.daowen.com)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活跃因素和重要力量,资本对合拍片的投入不断加大,间接促成了合拍片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延展。从2006年起,上海电影节开辟“中欧电影合作论坛”等中外合作论坛,来自政府、海内外制片机构、科研单位的各界人士纵论中外合拍电影,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2006年第一届中欧电影合作论坛的实录,以《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为题结集成书,成为合拍片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2008年前后,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大背景下,内地电影理论期刊集中刊发文章,多角度探讨合拍片的发展与变迁,[15]涉及合拍片的影评和新闻报道开始涌现,研究扩展至从叙事、电影、艺术、美学、市场、产业化发展等角度对合拍片[16]特别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展开探讨。[17]合拍片体现出的跨文化传播的魅力与困惑,成为人们在研究中关注较多的问题。2009年以来,有关合拍片的研究出现了从“跨文化传播”[18][19]的角度对合拍片的社会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趋势。近年来,以华语电影为核心话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多次召开,例如,2008年7月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和《电影艺术》联合举办的“全球化地域性与跨地域性: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和工业”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6月由暨南大学和《文艺研究》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世界华语电影:诗学·文化·产业”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由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和深圳文化产业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华语电影:新媒介、新美学、新思维”等。2011年1月,第23届哈尔滨冰雪电影节[20]专门举行了有关华语电影的讨论--以整个华语影坛为背景举办“合拍片黄金十年”影片展映,进而探讨华语电影发展的相关问题。2012年3月、5月,两岸三地“华语电影高峰论坛”和“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21]分别在海南举行,两岸三地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接受来自业界、学界和媒体的评选。2012年4月北京国际电影节和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要论坛也更多地涉及了跨界、跨文化合作的话题,探讨合拍片的跨文化命题。

以合拍片为开端和研究对象,关涉到电影研究、美学研究、叙事研究、文化研究等理论探索,本书通过系统的调查汇总、研究分析并反思合拍片的过去、追寻合拍片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多角度、多维度地关照和阐释合拍片的商业价值及其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并将研究延伸、拓展至华语电影在传播中有益于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塑造的共识与特征。本书回顾了2001年至2012年间合拍片的演进过程,深入分析了合拍片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由市场、资本等商业因素诱发的“量变”转向跨区域、跨文化融合的“质变”,进而从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角度剖析了合拍片的内容生产,并与好莱坞、欧洲及香港等合拍片盛行的地区进行参照,分析合拍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