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流行于山西洪洞、霍县、汾西等县。起源于洪洞。
《洪洞县志》载,尧于访贤途中,在洪洞历山下遇到躬耕垄亩的舜,见舜用的犁辕上拴有簸箕,便问其由,舜说,牛走得慢了,需要鞭策,但牛拉犁已经够辛苦了,再鞭抽于心不忍,所以拴个簸箕,不管哪个牛走得慢了,就敲敲簸箕。这样,黄牛误认为打黑牛,黑牛错觉是抽黄牛,两头牛都走快了,何必鞭打呢。尧帝听后,不胜感慨,心想,舜对牲畜尚能如此爱怜体恤,让其承以帝业,定会爱民如子。然而,唐尧深悉,一国之君,身系天下,一时一事还不能完全证明舜的才德。于是,尧将娥皇、女英两女嫁舜,以观察舜的治家本领,又让九个不成器的儿子与舜一道生活,以考验舜的教化才能。
自娥皇、女英嫁到70里外的洪洞历山后,羊獬人与历山人便结成了姻亲。羊獬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叫娥皇、女英为娘娘。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人要到历山接姑姑回娘家祭祖,待到四月二十八尧的生日那天,历山人便来羊獬把娘娘迎回。在羊獬村旁,有座占地近百亩的姑姑庙,上有一副对联,写道:
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
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www.daowen.com)
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村的男女老少都彩服盛装,以接皇后的礼仪,组成千余人的队伍去接姑姑。人们或擎执事,或护凤辇,或扬万民伞,或秉金瓜、斧钺、朝天蹬,或举金锤、银锤、方天戟,或抬猪羊,或担着美酒,浩浩荡荡,迤逦向70里外的历山走去。
接姑姑的队伍到达历山下的7个自然村后,7村父老倒履相迎,暖炕新被,陈醪佳肴,奉若贵宾。
到了农历四月二十八,在娘家住了一个多月的娥皇、女英就要回历山参加夏收了,历山7村的乡亲又以同样的规模,同样的礼仪,来羊獬村迎娘娘。在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中,所经村落无不虚门掩户,跪拜接驾,村头街中,水果食品满盘盈桌,供迎送队伍饮食。
在这一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支威风锣鼓队伍了。参加表演的人数多者可达500人,最少不下30人。他们穿黄色短服,齐刷刷,劲抖抖,威风凛然。他们使用的锣直径约36厘米,发音低沉而短促;鼓为直径47厘米,厚25厘米的扁鼓;另有直径35厘米的大钹和直径34厘米的钹作为辅助。还有的用墩鼓和小斗锣数个来协调音响效果。表演时,整个队伍列为方阵、圆阵或梅花阵。鼓手身挎扁鼓于腹前,手拿嵌有红鬃毛的鼓槌,有力地击打着扁鼓,间以“单挽花”、“双挽花”、“交替挽花”和“抛槌”的表演;锣手则手握镶嵌有三处红鬃毛的锣槌,绕槌、抛槌击锣。到高潮时,击钹者便将钹高举过头顶相击随之翻腕,使钹与钹上所饰的红、黄绸布形成旋转飞舞之势。他们时而弓步击打,时而转身击打,时而碾磨击打,扭腰、提胯、晃头,并变换出“群龙聚首”、“五谷丰登”、“满天星”、“三梅花”等图案。鼓声咚咚,锣铙铿锵,起落有序,交相辉映。那充满力度的体魄,飘舞的红色绸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威武雄壮的舞姿,形成了其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的艺术特征。
其代表性锣鼓点有[西河滩]、[风调雪]、[四马投唐]、[小茴香]等,传统套子[神羊呜盛],分为三番,第一番表示尧王游康衢,康衢老人击壤而歌;第二番表示尧到华地时,百姓祝颂多福、多寿、多子;第三番表示万民歌颂尧帝禅让王位的弘恩大德。演奏时,在鼓的领奏下,锣与钹分别组成两个声部,起伏交错,相互呼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