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晕轮效应是一种心理错觉,然而这种心理错觉却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晕轮效应就应该更加被重视。晕轮效应也被叫做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晕轮就是人们所看到的模糊不清的光环,这是由于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把太阳光或月光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光学现象。
在心理学上,这能够透露出一种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人和人的接触和交往中,很难看清、看透彼此,形成的认识往往都是片面的。一个人,如果人们给他贴的标签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人们会觉得他各方面都是好的;如果一个人的标签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钱包被盗,你身边只有这样两个印象完全不同的人,一个形象光鲜亮丽,生活非常考究有品位,而另外的一个人形象非常邋遢,平时也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小节,你会怀疑谁?
这让我想到了职场中的“流言”,对于任何人来说,你都不能保证处在职场或者商场的旋涡中,自己能永远不被人诋毁。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诋毁摆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但是每一个成熟的人都懂得,诋毁对自己的伤害有多大,它足够动摇群众基础和领导对自己的信任。
被人诋毁是非常棘手的事情,因为真的非常难以处理,这是小人的手段,它和君子间的议论完全不同,更令人悲哀的是,当一个人遭到诋毁的时候,很难有人站出来说“公道话”,此刻越解释,事情就会越糟糕。
也许有读者要问,本小节不是要说晕轮效应吗,怎么突然又开始说起职场的诋毁和人心的险恶了。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正是因为人们有晕轮效应的错觉,那么很多时候,对事物的判断并不是来源于客观,而是来源于主观。诋毁的危害就在于,大部分的人们相信的,并不是他们看到的,而是他们事先已经听说的。
如果一个人平时的口碑非常好,人们接触他的时候,印象就会往正面的方向引导,也会更多地关注到此人的优点,但是如果一个人给大家的感觉非常糟糕,那么人们的印象就很难扭转。所以,对于诋毁这件事情来说,问题关键不在于真相是什么,而是看你已经给自己贴上了什么样的标签。
现在,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吧。
安瑞华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高管,有一次,他得罪了一名女员工伶俐。
伶俐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她长得非常漂亮,也一直渴望得到更好的待遇,有一天,她约安瑞华吃饭,安瑞华以为伶俐可能有一些问题要向他反映,于是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起共进晚餐。
吃饭的时候,安瑞华和伶俐稍微谈了几句,就知道了伶俐的真正用意,对于安瑞华来说,他虽然不是谦谦君子,关系到公司内部的事情他还是非常谨慎的,而且他也非常讨厌这么有心计的女人,他不想轻易被人利用,于是他打着擦边球就从伶俐的话题旁边溜了过去,吃完饭之后,安瑞华也主动地抢先付了账。(www.daowen.com)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安瑞华的表现简直令人赞美。可是,吃完这一餐之后,过了不几天,有人就开始诋毁安瑞华,说安瑞华约伶俐吃晚饭,吃完晚饭之后就有不轨的行为,但是被伶俐拒绝了。
听到这个事情之后,安瑞华采取了最正确的做法,那就是他懂得很多人会根据他的反应判断这个传言的真假,于是他非常镇定,采用了置之不理的态度,他认为这样做大部分的人会认为自己是无辜的。而且,他采取了一个果断的行为,那就是开除居心叵测的伶俐。
问题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伶俐离职的时候,居然给全部的同事发了一个邮件,声称自己的被开除是因为安瑞华对自己的骚扰行为没有得逞。
看到邮件的安瑞华,头立即大了,他已经感觉到周围空气的紧张,这是一个非常阴狠的指控,它彻底动摇了安瑞华的威信。没有人怀疑伶俐说的一切,因为安瑞华平时也的确喜欢和一些长得漂亮的女员工打情骂俏,此刻,面对这个诋毁,安瑞华即使解释再多,也没有人会轻易相信他。
伶俐走了不多久,安瑞华也不得不离职了。
心理学专家支招
很多人有这样的一种偏见,那就是诋毁都是给平凡员工的,只要自己做得好,那么就可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诋毁和中伤。
这样想的原因在于这部分人对于人的心理的认知的盲点,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迈克尔·杰克逊已经走到了流行乐坛的顶层,但是还是被人诋毁,而且全世界的人都相信了对于他的所有的诋毁。
原因在于,更高的人,更容易被人妒忌,人们宁愿相信流言,况且,他的整容也的确让常人接受不了。那么在公司中,也是如此,越是高层,曝光面就越广,就越容易受到别人的诋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聪明的人,平时就该给自己种下好名声,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和言行,如果把自己的光辉形象塑造得非常好,关键时刻,你给大家留下的美好的晕轮效应就能成为你职位的保护神。
这就是职场个人品牌的作用,个人一旦形成品牌后,他跟职场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同企业一样,深入人心的品牌无需过多解释和宣传,人们对它是认可的,对于个人来讲,同样如此,人有了品格标签,就是在职场中有了信赖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