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和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它起源于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事情是这样的,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一天,他们两个人打赌。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听完詹姆斯的话,卡尔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说:“我不会养鸟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礼物,那是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卡尔森笑着说:“即使你给我鸟笼,我还是不会养鸟,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和我的赌,你会输的。”
可是,从此以后,卡尔森家里只要来客人,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大部分的客人就会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去哪里了,是飞走了吗?”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不是这样的,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每当卡尔森这样回答的时候,就会换来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就成功了。
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样如此,人们很难去亲眼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很多事情,人们都会靠着常规思路进行推理。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工作量正常的情况下,某一个同事还每晚留在公司加班,其他人会联想到什么?人们第一个直接的反应不会是这个同事多卖命工作,而是,他利用加班为借口,占用公司的资源去……
杨彦有个工作习惯就是加班。
每天他第一个来到办公室,而且从坐到工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工作,除了中午休息,他的时间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一天下来,高效率的运转让他非常疲惫,但是,到了下班的时候,他总是不自觉地还想加班,大家都走了,他就一个人加班。
这和他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有关,之前他在小公司上班,小公司的领导从来是加班到深夜的。所以杨彦和同事们加班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试想,下班的时间,人家都还在办公桌前或正襟危坐,或忙忙碌碌,大家谁也不想出风头,迈出第一步。于是,要下班了,大家都耗着,谁也不愿意做一到点就走的懒惰员工。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氛围下,杨彦就养成了加班的习惯。
现在的大公司,大家都会下班就及时离开,只有杨彦还坚持加班。原以为对工作多付出一些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没想到的是,在工作上他越较劲,同事们越不喜欢他,外出逛街、购物或者聚会从不喊他。
有时候周六、周日没什么事情,他也会主动来公司工作,周一上班时,部门主任和同事嗅见办公室里一股子弥漫不去的碗仔面气息时,脸上会浮现出含意复杂的表情,甚至领导不但不表扬他,还说:“如果一个员工不能将职业与生活合理规划,下班以后还是赖在办公室里,待到末班车开来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他的生活就太封闭,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这份工作的兴趣的长久性。”
杨彦感到自己明显被孤立起来了。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事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他很愤怒地质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同事很不友好地反问他:这还要问,你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不要处处显得你很能干,是金子如果被沙子埋了,也不一定发光啊,掂量掂量自己吧。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杨彦听到了同事之间的对话。
A上司对B同事说:“咱们部门,杨彦是个很特别的人。”(www.daowen.com)
B同事说:“是呀,每到下班,他都一个人加班到很晚才走。”
A上司问:“杨彦都加班干什么呢?”
B同事说:“不大清楚呢,按理说我们现在的工作任务您分配得挺合理的,一天的工作,集中精力完全可以做完呀。”
A上司听到这句话,马上说:“对呀,那他晚上在公司里干嘛?开着电脑,也是利用公司的资源。”
B同事赶紧说:“可不是,大家好几次想说他,又怕打击他工作积极性,可是,谁知道我们走了之后,他是不是在公司的电脑上看电影呢?”
……
心理学专家支招
如果一名员工每天在办公室待到很晚才回去,连双休日也不例外。也许这名员工觉得自己很勤奋,其实不然。很多领导都认为员工双休日也在办公室里泡电脑、煲电话粥,干的根本不是本公司的活。
要是给上司留下一种利用公司的资源来满足你的私欲的印象就糟糕了,这是任何一间公司的老板都不能容忍的。即使加班,也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办公室中,没有什么职位是单独存在的,每个人都是某个团队中的一员,如果加班,就会证明本职工作的时间安排出了问题。
试想这样的情景:整个公司办公楼的灯都灭了,只有一个窗口还亮着灯,灯下电脑前,只有一个人在默默加班——这个人要么身负拯救公司的重任,要么是一个完全不懂得加班规则的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员工。
不是只有加班才是工作认真,加班并不一定是敬业态度的必要条件之一。一家管理有素的公司,分工是很合理的,假如不是主观偷懒,绝不会出现大多数员工8小时能忙完的工作,另一名员工忙8个小时依然无法完成的情况。
所以,不要让加班成为那只令人联想的“鸟笼”,下班了,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