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脏停搏:生存率低,易发人群及诊断要点

心脏停搏:生存率低,易发人群及诊断要点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脏停搏的生存率很低,为5%~60%。1.临床特点易发人群:大多数发生心脏性猝死、心脏停搏的发病者为50~70岁男性。发作的昼夜时间规律及其与自主神经活性的关系:心脏停搏有确切的昼夜时间规律。2.诊断要点下列体征有利于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停搏。(二)心脏停搏的紧急救护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病因,故称为心脏性猝死。

心脏停搏:生存率低,易发人群及诊断要点

(一)诊断要点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生物学死亡。国内外认为心脏性猝死系指一个平素看起来健康的人,或患有心脏疾病但病情平稳或正在好转过程中的人,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自然死亡除外他杀、自杀、中毒、过敏、麻醉、手术及外伤等)。从发病到死亡时间,目前国内外多倾向于1h以内(亦有主张规定为12h内或24h内)。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脑血流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如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心脏性猝死。

虽然多种心脏病、传导系统病变、先天性与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不明原因心室颤动、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所致的电不稳定性等均可引起猝死,但心脏性猝死至少80%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导致的。

心脏停搏的生存率很低,为5%~60%。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不仅与复苏技术有关,而且与基本病情、开始复苏和除颤时间等因素有关。目前公认电除颤的时间是唯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1.临床特点

(1)易发人群:大多数发生心脏性猝死、心脏停搏的发病者为50~70岁男性。

(2)心脏病基础:大多数发作者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如冠心病、高血压、左心肥厚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3)易发地点:发作多在家中或工作地点(医院外)。

(4)发作诱因、时间及前驱症状:大多数发作者没有明显直接的诱因,只是许多患者发病前几天有各种不同的非特异症状,例如胸痛、呼吸困难、疲劳、不适等症状,偶尔强烈的情绪变化可以引起心脏停搏。

(5)发作的昼夜时间规律及其与自主神经活性的关系:心脏停搏有确切的昼夜时间规律。在患者入睡时,发病率低,清醒后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发病率相应增加。此现象在心室功能不全患者更明显。

2.诊断要点 下列体征有利于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停搏。

(1)意识丧失。

(2)大动脉(腹动脉、颈动脉)搏动消失,摸不到搏动。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心音消失。

(6)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以上观察与检查应迅速完成,以便立即进行复苏处理。只要有(1)(2)两点(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迅速开始进行复苏术。第(3)点呼吸停止常在心脏停搏20~30s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发生。第(4)点瞳孔散大虽是重要体征,但常在停搏后45s才出现,1~2min才固定。因而不能做早期诊断的依据。第(5)点因受抢救环境影响,很难以听心音为诊断依据,不如摸大动脉可靠。至于第(6)点皮肤改变,则缺少特异性

(二)心脏停搏的紧急救

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病因,故称为心脏性猝死。猝死者除小部分发生在医院内,一半以上发生在医院外;而抢救复苏最重要的要求是在猝死后最初2~4min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复苏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正确地实施现场抢救。因此必须动员和组织非医务人员的社区组织,大力普及复苏知识,使整个社会有众多的人了解复苏的基础知识和掌握复苏的正确操作方法,对抢救猝死患者有重要意义。复苏最终目的必须达到脑功能的恢复,即智能的恢复,故1982年全国危重急救学术会议建议将复苏称之为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医学问题,本章节不做过多的详细介绍。这里的重点是介绍心肺脑复苏程序当中最基础的,也是最紧急的几条抢救措施,即俗称“心肺复苏ABC”。并重点着眼患者不在医院监护条件下,由家人提供的基本抢救手段。以此争取在120急救车到达前的几分钟时间。

1.心肺复苏的程序化和标准化

(1)初期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A(airway)     气道保持

B(breathing)    人工通气

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2)二期复苏或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

D(drugs)     促进复跳用药

E(ECG)      心电图监测

F(fibrillation)    电除颤

G(gauge)     诊断(评估)

H(hypothermia)   降温

(3)后期复苏或持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I(intensive care)   以脑复苏为重点的加强治疗

2.ABC第一步:胸外心脏按压

(1)实施方法

①患者仰卧在硬板床上,头低足略高,术者两膝高度最好处于患者卧位体表水平。

②术者用左手掌根置于患者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右手掌置于左手掌背部,两手手指抬起,不接触患者胸壁。(www.daowen.com)

③按压时手臂伸直,与患者胸骨垂直,使胸骨下陷4~5cm,有节奏地连续按压,注意抬起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

④胸外按压频率为100/min,按压和松弛时程比为1∶1。

⑤每进行30次按压,就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重复进行。

(2)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按压部位必须正确:手掌根部着力点必须在胸骨体中下1/3交界处,勿将整个手掌置于胸骨上,位置偏低易引起肝、胃破裂,偏高影响效果,偏向两侧易发生肋骨骨折、气胸、心包积血等。

②用力必须恰当:向下垂直按压要有一定的冲击力,按压后要放松,但手掌根不要离开胸骨接触面;用力不宜过猛或过轻,以能扪及股动脉搏动或瞳孔不散大为满意。随胸外按压时间延长,胸廓逐渐变软,因此向下按压力量就适度调整,以免发生广泛肋骨骨折而影响按压的效果。

③按压时必须分秒必争,不能过于频繁地做心脏听诊,测心电图或向心腔内注射药物。一般来讲,按压时产生的心电波可与自动心搏的心电波区别,故应尽量采取一边按压一边做心电图或监护。

④胸外心脏按压本身不能实现有效的气体交换,故应同时配合人工呼吸。

⑤若胸外按压无效,或已出现广泛肋骨骨折、气胸等并发症,应毫不犹豫地改为开胸心脏按压。后者还适应于手术室内胸部手术时,大量心包积液疑有心脏压塞、严重肺气肿、胸廓或脊柱畸形等。

(3)有效胸外按压的表现

①周围大动脉能扪到搏动,上肢收缩压在60mmHg(8kPa)左右。

②颜面及皮肤色泽变红润。

③瞳孔较前缩小。

④自主呼吸恢复。

3.ABC第二步:保持气道通畅 意识丧失患者下颌肌松弛,使舌根下坠至咽后壁,同时舌骨后退使声门关闭,阻塞气流。保持气道通畅的简易方法:救护者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加压,另一手抬举后颈部或托起下颌角,使头后仰,便可使下颌前移而使舌根离开咽后壁,气道便可通畅,同时注意清除气道内异物及呕吐物。

4.ABC第三步:人工呼吸

(1)口对口呼吸:操作正确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肺泡通气。空气中氧浓度为21%,一般情况下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氧15.5%,已足以维持生命所需,如做深吸气后再呼气,则气体中含氧量可达18%。每次可吹出气体1 000~1 250ml,连续做口对口呼吸4或5次,可使患者肺中氧浓度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救护者用拇指和食指闭合患者鼻孔,同时深吸气后使自己的口唇与患者口唇的外缘紧贴后用力吹气。术者开始应先深吸气后做连续4次快速的大吹气,即不等患者呼气完全即予连续吹气,这样可使患者呼吸道内维持一个正压,以利肺扩张。以后则每按30次胸外心脏挤压,就吹气1次,持续交替进行。

(2)口对鼻呼吸:适用于张口受限、牙关紧闭者。救护者用手闭合患者的嘴,用口封住患者的鼻部吹气。由于软腭的活瓣作用,故须把患者的口张开,以利呼气。

5.二期复苏或进一步生命支持 二期复苏包括心肺复苏的D、E、F、G,H程序。以上措施应力求在心脏停搏后8min内开始,目的是充分通气、促进心跳恢复,使转复成血流动力学有效的心律,维持及支持已恢复的循环,以达到进一步生命支持。

(1)气管内插管:如人工呼吸未能建立有效的间歇性换气,应及时迅速作气管内插管。气管内插管时可暂停复苏操作,但不得超过30s。插管成功后将其连结于简易呼吸器输氧或联结于呼吸机行正压呼吸。后者须合理选择呼吸机各参数:①潮气量500ml左右;②呼吸频率12~18/min;③吸气/呼气时比1∶2;④气道压力5~25cmH2O(0.49~2.45kPa),最大不超过40cmH2O 3.92kPa);⑤吸氧浓度:缺氧而PaCO2正常时用40%~50%氧浓度;缺氧而PaCO2升高时用28%~32%氧浓度。

如以上治疗无效或无条件行气管内插管,则在紧急情况下行经皮环甲膜穿刺术,用14号针头在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间的环甲膜水平穿刺,深度1.0~1.5cm,然后对着针尾,用高压氧(10L/min)或高频喷气(100~150/min),可达良好的气体交换。

(2)给药途径:在心肺复苏时选择给药途径十分重要,可反映药物进入中心循环后产生效果的时间。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气管内给药是最常见的途径。心腔内注射给药目前已不主张应用,推荐使用静脉内、气管内给药方式。

①心腔内注射:注射部位有2个。经剑突下将药物注入右心室,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但需有相当的经验和技术。另一个是胸骨旁穿刺。用小号腰穿针在第4或第5肋间隙胸骨左缘旁2cm处,沿肋骨上缘垂直刺入右心室,一般进针4~5cm,抽得回血后即可注入药物。其缺点是可引起气胸、血胸、心脏压塞、心肌或冠状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有时误注入心肌内,故目前已不主张应用,而推荐下述给药方式。

②静脉内给药:心肺复苏时,静脉通道仍为首选给药途径。因胸外按压时,髂动脉与髂静脉压力几乎相等,很少有血液流至下肢,致使下肢静脉血很难回流心脏,如此时从下肢静脉给药多半无效,因此主张从上肢静脉给药。在心肺复苏时,肘静脉给药需1.5~3min才到达中心循环,但如果用20ml液体稀释药物后再静脉推注,则效果与中心静脉注射相似;另推荐大剂量的输注盐水而避免用葡萄糖注射液,目的是避免加重由循环停止导致的高血糖症。故外周静脉给药时,应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以促进药物进入血循环。通过静脉常用药物有碳酸氢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③气管内给药:气管内给药是第二选择。在心脏停搏时行气管内插管后,经气管给药比静脉更容易,据研究可节省4min。气管内给药的剂量应是静脉给药剂量的2~2.5倍,滴入药物应采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以减轻其对气管黏膜的损害,又能使药物到达气管远端,利于吸收。最好用导管给药,长度与气管套管长度接近,通过该导管注入药物,注药时暂停胸外按压,并于给药后迅速进行几次吹氧,使肺膨胀,这样,可使药物变成一种气雾状,易于吸收,然后再恢复胸外按压。药物通过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而不是肺泡毛细血管网吸收。当通过气管套管给药时,肾上腺素可快速吸收,在15min内肾上腺素的血药浓度即可达高峰,但其作用时间比静脉给药时要长。当气管内连续给药时,通常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比静脉给药长1~4倍,故反复给药时应予注意。其他证实通过气管途径能很好吸收的药物有阿托品和利多卡因,用于吗啡过量的纳洛酮,以及用于癫状态的地西泮。不宜通过气管内给药的药物有氯化钙和异丙肾上腺素。气管内给药可能在院外心肺复苏时特别有用,此时院前急救人员有气管内插管的技术条件,而当抢救现场及患者的因素限制静脉通路建立的情况时特别有用。

(3)药物种类: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需要选择不同种类药物,并且各种 药物的用量标准也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医学问题。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建议关心此问题的读者,尤其是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朋友,向自己的主管医师具体咨询此问题,请医师开具恰当表单及使用说明。

(4)开胸心脏按压:由于在医院以外的普通家庭中,通常没有除颤器,另则,如果备有除颤器,则通常随同除颤器备有详细使用说明,故而这里不再介绍除颤器的使用等。我们直接进入开胸心脏按压的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开胸心脏按压,必须严格遵循适应证要求。

不在专业医护人员监护下的患者,如有条件应进行如上药物治疗和电除颤,在实行药物治疗与电除颤之前,建议不采取开胸心脏按压。如果没有药物治疗与电除颤条件,胸外心脏按压无效的情况下,则应果断施行开胸心脏按压术。

适应证:

①胸外心脏按压无效,经应用药物及电除颤后心脏仍不能复跳者,应在15~20min尽快开胸按压。

②有下列指征时,如胸廓畸形、严重肺气肿、疑有心脏压塞、张力性气胸、胸腔内积血等,亦应采用此法。

实施方法:

①首先插入一合适的气管导管,以控制呼吸。

②消毒后在左前胸第4或第5肋间做切口开胸,并切开心包。

③单手按压时,右手拇指在前(右心室部),其余4指在后(左心室部);双手按压时常采用两手拇指在前,两手其余4指在后,每分钟有规律地按压50次左右。按压有效时,心肌色泽转红,肌张力增高,由细颤转为粗颤。

④配合药物电除颤。

开胸心脏按压时脑血流和心肌血流最接近正常,复苏率也最高。由于其提高主动脉舒张压,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压。当主动脉舒张压增至40mmHg (5.3kPa)以上时,心律常可恢复窦性节律,这是近年来复苏研究重点又转向开胸心脏按压的主要原因。胸内、胸外心脏按压技术各有其优缺点,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为了争取时间,胸外按压应列为首选;即使是在手术室等有条件的环境下,也应作为首选抢救法;然而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宜尽快准备有关开胸所需设施。当胸外心脏按压及按特定的A、B、C顺序实施心肺复苏,效果不确切,应果断地行开胸心脏按压术,不应有任何犹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