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谢海洲论治脑髓病-谢海洲论治脑髓病

谢海洲论治脑髓病-谢海洲论治脑髓病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六淫对脑髓病的影响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在脑髓病的发病过程中,内风比外风更为常见和有意义。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对脑髓病的影响主要为脑髓失养,表现为肢体颤抖麻木、头晕、耳鸣、目眩等。其发生若以三焦分类,上中焦对脑髓病危害较小,若下焦阴液不足,肝肾精血亏乏,则会影响清窍,不能上濡而发为脑病。

谢海洲论治脑髓病-谢海洲论治脑髓病

(二)六淫对脑髓病的影响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若其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突然变化,加之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六气则变为“六淫”,成为致病因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1.风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在其他季节亦可发生。中医学认为风是外感发病中的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风邪对人体的侵袭多由皮毛肌腠而入,通过皮毛、经脉而发为相关的疾病。因风为阳邪,其性主开泄,故易侵袭人体阳位,而头脑为人体最高位,故头部易感受风邪。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百病之长,常挟湿热寒邪侵袭人体,无论在外感病,还是在脑髓病中均是同样,它作用于头脑,影响经气的正常运行,常引起头痛等症状。如《素问·风论》说:“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附:内风

内风是指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肝风内动的证候,它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虚阳亢,或阳热暴亢,而出现以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症状为主的病理变化,其发生主要与肝相关,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脑髓病的发病过程中,内风比外风更为常见和有意义。

内风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方面。肝阳化风多由肝肾阴精不足,阴虚阳亢,升而无制,亢而化风,上扰清窍为患,轻者眩晕欲仆,肢体麻木,颤抖不宁,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重者血逆于上而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甚者死亡。热极生风则多见于热性病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灼伤津液、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阳热亢盛而化为内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扇动、目睛上吊等表现,并可伴有高热、神昏谵语。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对脑髓病的影响主要为脑髓失养,表现为肢体颤抖麻木、头晕、耳鸣、目眩等。

2.寒 寒为冬季主气,若气温骤变,人体防护不够,或汗出当风、淋雨涉水则易感之。寒邪的特点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主收引,主凝滞。若寒邪外袭人体,影响经气的正常运行,可导致头痛。风寒外袭,可沿经脉循风府而入于脑,致脑海气血收引凝滞,发为巅疾,临床上见头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恶风寒等。如《素问·奇病论》所说:“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说:“脑虚冷、脑衄,风寒入脑。”

附:内寒

内寒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虚寒内生而致,与肾有密切关系。肾为人体阳气之本,主命门以温煦人体脏腑经脉和四肢百骸,当阳气不足时,则温煦失职,阴寒内生,发为疾病。头为诸阳之会,清阳所聚之处,若阳气不足,阴寒上扰巅顶而发为头痛,治疗上当用温肾散寒之法。若寒邪侵袭肝经,循肝脉上于头部,亦可出现厥阴虚寒而致头痛,此时应温肝散寒止痛,如吴茱萸汤等。

3.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火热所化生。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所以《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性升散,耗气伤津,多挟湿邪侵袭人体。由于暑邪易耗气伤津,临床上在大量出汗的同时,易致气随津泄,气阴俱乏,故感受暑邪之气者,往往可见到气短乏力,轻者烦而渴,言语无度,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甚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侬,善暴死”。至于中暑而出现头晕之症,更为常见,如《医学心悟》所说:“中暑者,感之重也,其证汗大出,昏闷不醒,或心烦,喘渴,妄言,昏闷……”。

4.湿 湿为长夏主气,发于夏秋之交,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在外阻滞经络,对内则多伤于脾,其性重浊,感之则头身困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因于湿,首如裹”。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人之阳气,性质黏滞,缠绵难愈,其性趋下,易袭阴位。(www.daowen.com)

附:内湿

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根据性质和部位分为湿、痰、饮、水等,其形成与肺脾肾最为密切,病发若留滞经脉,症见头闷重如裹;若痰浊内生,循经上犯髓海,导致气血滞涩则头痛;痰浊中阻或痰浊上犯,清阳不升则头晕。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若脾生之痰与肝风并间,风痰上扰清窍,痰浊蒙蔽清窍则出现眩晕而头重痛等症。

5.燥 燥为秋季主气。其侵袭人体,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其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其性质和特点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脏。在脑髓病中,燥邪影响相对较小。

附:内燥

内燥是指由于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或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导致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失其濡润,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其发生若以三焦分类,上中焦对脑髓病危害较小,若下焦阴液不足,肝肾精血亏乏,则会影响清窍,不能上濡而发为脑病。如《温病条辨》所说:“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另外,若肠中津液亏竭、燥屎内结,亦可导致腑气不通、浊气上攻,扰乱神明而发为脑病。

6.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两者可混称,但同中有异,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火常内生,如肝火亢盛、胃火上逆、心火上炎等。

火热为病有内外之分,外则感受温热之邪,内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阳热亢盛等,其为患在脑髓病中影响较大,下面根据其特点分别论述。

火为阳热之邪,其性炎上,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火热伤人,常上扰神明出现狂躁妄动、心烦失眠、神昏谵语、头痛面赤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而火的临床表现部位以人体的头面部为多。

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易伤人津液劫耗肝肾之阴,使筋脉失于濡养,从而导致肝风内动,出现“热极生风”,其主要表现为脑病的症状,可见高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神昏谵语、不省人事或目睛上视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此外,火热之邪常导致肿痛为患,变生毒邪危害人体,毒邪循脉入脑,扰乱神明而出现烦躁、谵妄发狂,甚则昏迷等症。

附:内火

内火是指火热内生,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体相对亢奋的病理状态。火对人体来说,“少火”能温煦脏腑器官的功能,亢为“壮火”,则伤阴耗液,导致机体为病,其发作可因外感六淫之邪郁而化火,亦可由精液不足,虚火内生,或由于情志刺激,影响机体气血阴阳和脏腑的生理平衡,气机郁结日久化火,即“五志化火”,这些病因都可致火邪为患,轻者对脑无明显影响,过极则出现头痛、烦躁、头晕、耳鸣,神昏谵语等症,如肝火上炎可致头痛、目赤、耳鸣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