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比较优势引致的比较优势陷阱倾向及其应对

传统比较优势引致的比较优势陷阱倾向及其应对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0.9全球反倾销案件数及中国占比10.2.3传统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在低端环节的过度进入导致产能过剩现象突出在比较优势的路径上,我国大部分企业依靠传统的比较优势资源切入全球价值链,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使得我国企业在产业的低端环节过度进入,也使得各地出现了许多非市场化结果的产业同构以及产能过剩。

10.2 传统比较优势引致的“比较优势陷阱”倾向

我国长期以来利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而且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地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传统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我国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下,随着出口量的不断扩张,我国遭遇的国际摩擦也日益频繁。

10.2.1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首先,在创新投入上,我国不仅制造业的R&D强度(R&D占GDP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见表10.1)。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比较低,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两低”的局面依然没有明显改观。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可见,在创新上面,从投入到转化产出方面我国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创新机制对创新主体动力激励不足,企业不愿在创新上增加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资助创新大多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有效监督,这也造成了政府补助投资部分的低效率。同时,在技术与市场两方面,始终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来融合。政府的创新资助也没有撬动社会资金的参与,社会融资体系还不足以支撑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发展。

表10.1 部分国家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

img91

资料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2012。

其次,我国的消化吸收能力与人力资本的基础跟不上技术升级的要求,还不足以支撑“干中学”机制的发挥。尽管我国在消化吸收费用上近几年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在总量上依旧不高,而且消化吸收费用占技术引进费用的比重偏低,我国花100元引进国外技术,只花40多元用来消化吸收(见表10.2);而日本和韩国则是花100元引进技术,花500元用于消化创新。低的消化创新能力就导致了我们引进的技术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落地”即技术的本土化,只是将其作为生产的手段,没能实现技术上的再创新与超越。此外,虽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还称不上人力资源的强国,在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方面还难以满足自主创新与“干中学”机制的要求,特别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创新机制难以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表10.2 2001—2012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情况

img9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第三,自主创新机制还缺乏必要的支撑。虽然在经济总量上我国具有大国的特征,但是无论是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还是产品附加值都没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之间波动(见图10.7)。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22.6%,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近年来,其附加值率处于下降的态势,而且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来看,不论是制造业还是高技术产业,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都非常明显(表10.3),这也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技术水平落后、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攀升缓慢的现实。

img93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10.7 1994—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www.daowen.com)

表10.3 部分国家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千美元)

img94

资料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2012。

虽然我国在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首次出现了顺差,但是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为一直占据绝大多数(超过60%)。也就是说,尽管在出口数量上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提升,在我国真正赚取较高利润的仍然是外资企业。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还不强,大多数产业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只能获取低的价值,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img95

资料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2013。

图10.8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类型分布

10.2.2 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遭遇的国际反倾销案件数及其全球占比一直居高不下,1995—2012年,全球反倾销案件共计约4200多件,而中国占据其中的900多件,比重高达20%以上,而近几年的平均水平在30%左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我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扩张主要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极易引起反倾销调查;二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会对其他国家的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如果不能在技术能力与产业结构上实现有效的转型,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贸易摩擦问题。

img96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整理。

图10.9 全球反倾销案件数及中国占比

10.2.3 传统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在低端环节的过度进入导致产能过剩现象突出

在比较优势的路径上,我国大部分企业依靠传统的比较优势资源切入全球价值链,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使得我国企业在产业的低端环节过度进入,也使得各地出现了许多非市场化结果的产业同构以及产能过剩。这样的结果就使得价格战成为了我国企业常用的竞争手段,我国许多产业正是在这一恶性循环中丧失了升级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我国的竞争优势。产能过剩本质上是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缩影,而且,更为严峻的是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我国各地政府也出现了盲目扩张的倾向。高技术产业粗放式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传统行业出现了长期性的产能过剩,而且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也比较突出。这种路径依赖可能会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在动态比较优势转换升级的过程中,政府自身首先得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政府最重要的转型方向在于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纠正对市场机制的扭曲,放松对经济竞争性领域的管制,积极创造适合企业创业、创新以及发展的经济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