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扩张、创业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国民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个人理财需求的提升等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互联网金融在结算支付、资金借贷、创业集资、虚拟货币和投资理财等多个领域有所涉猎,各类市场主体百舸争流,互联网金融发展正逢其时。
8.2.1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充满机遇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主要来自宏观面、技术面和市场面。首先,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30多年后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原来粗放式的增长路径,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这就对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社会已经或正在被信息化工具所包围。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增加2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人,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渗透率)达78.5%,上升4个百分点。[2]与此同时,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渗透力正在不断加强,仅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公司合计的总市值就达1.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3]。可见,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再者,中国人均GDP超过5400美元,部分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大量的“长尾市场”正在觉醒迸发出海量的市场需求,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源泉。例如,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扩张、创业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国民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个人理财需求的提升等,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市场格局变迁的重要力量,由于体制因素的制约等,传统银行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迸发的需求,这给基于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8.2.2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两类主流模式
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流模式主要有,处于正规运作期的互联网支付和亟待行业整合的P2P贷款,这两类模式在国内发展速度最快。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众筹融资、电商小贷、虚拟货币和金融网销等业务模式都处于发展的萌芽期或期望膨胀期(见表8.1),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复合模式。
表8.1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
图8.1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模式所处阶段分析
1.互联网支付
互联网支付系指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互联网为B2B、B2C、C2C之间办理在线货币支付、资金清算和查询统计等业务。从支付方式看,互联网支付可以分为网上银行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前者严格意义上属于金融互联网的组成部分。而从支付手段看,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或自助设备,引发移动支付业务的全球扩张,这是对传统支付业务(如信用卡、银行汇款)的补充和替代。
图8.2 互联网支付、网上银行支付、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联系
社会消费水平持续增长,是带动互联网支付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2012年,中国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银行卡消费总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28.9%,渗透率达43.5%[4]。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66%(见图8.3),占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总额(12.9万亿元)的28.3%(见图8.4),市场集中度CR5超过90%(见图8.5)。
注:“E”表示为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2013)》。
图8.3 2009—2016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www.daowen.com)
注:“E”表示为预测数据,其他支付方式包括电话支付、预付费卡等。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2013)》。
图8.4 2009—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结构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2013)》。
图8.5 2012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竞争格局
国内大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在2009年前后开始进入移动支付市场,到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1064.1亿元,环比增长64.7%。这一增长速度同Goldman Sachs(2012)就2014年之前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复合年均增长62%的判断基本一致。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由于目前商业标准制定与营运模式等问题,近场支付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而远程支付开展得如火如荼。以支付宝为代表的远程移动互联网支付在移动支付整体占比高达80.1%,交易规模达852.4亿元,环比增长90.7%;短信支付占比仅为17.4%,交易规模有所压缩;而备受期待的近场支付(NFC)占比仅为2.5%。此外,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看,支付宝以60.7%位居第一位,联动优势、中国移动分别以11.6%、4.8%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在移动互联网支付细分市场中,支付宝以75%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财付通和中国银联则分别以5.8%和5.4%分列第二位、第三位[5]。
从发展趋势看,互联网支付的行业优势,不仅在于支付的便捷,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如支付宝)掌握着海量的消费者数据,以及集结起来的可再利用的资金或余款。这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向金融业渗透开辟了道路,并促使互联网金融逐步向行业纵深发展。目前,国内主流第三方支付巨头,如汇付天下、通联支付、银联电子、易宝支付、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都已悉数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例如,支付宝联手天弘基金开设余额宝,2013年6月余额宝诞生,到9月规模已达到556.53亿元,11月14日突破1000亿元,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2013年11月11日,余额宝首次参与“双十一”促销活动,就创造了1679万笔高达61.25亿元的有史以来基金最大单日赎回纪录,相当于当日沪深两市交易笔数之和(694.63万笔,WIND数据)的2.4倍。余额宝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冲击国内基金业重新洗牌,让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一跃跻身第一方阵。余额宝模式成为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效仿的模板,一些互联网支付企业还尝试向G2C电子政务、行政教育支付体系,以及旅游退税等领域延伸。
2.P2P贷款
P2P(peer to peer)贷款系指利用互联网直接实现个人资金的小额借贷。国内P2P贷款是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充分实现的条件下开展的,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有着本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国内P2P贷款看做民间市场力量对固定存款利率的挑战。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P2P贷款平台的放贷规模已达到228.6亿元,同比增长271.4%,预计未来两年内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见图8.6)。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互联网创新金融模式研究》,2013年7月。
图8.6 2009—2016年中国P2P贷款交易规模
在企业数量方面,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P2P贷款企业近300家,同比增长38.3%[6]。研究认为,尽管每年新成立的P2P贷款企业数量激增,但濒临破产和倒闭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整个行业处于低门槛的“野蛮生长”状态,进入和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都处于高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较大。在未来,P2P贷款的发展趋势将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全行业重新洗牌,擅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重新划定势力范围,而运作不佳和资金流断裂的企业(如采用“资金池”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因此新进企业将更为谨慎;二是强化行业监管,通过发放牌照提高P2P贷款的从业准入标准。这两个方面或将终结P2P贷款行业的“野蛮生长”,使其尽快驶入正规运作期。
从业态特征看,国内P2P贷款平台在展业过程中凸显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较多借出人对较少借入人。以红岭创投为例,2012年9月单月的借出人数为2948人,借入人数为760人,加权成交量为7.9亿元(期限折算为1个月),平均借款期限为4.5个月,年化利率为11.14%(见表8.2)。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平均贷款利率高,显著高于银行的借贷利率。最高的搜搜贷竟然达到了31.83%,最低的红岭创投也有11.14%,不同的网络借贷平台之间利差如此之高,实际上也意味着P2P贷款可能蕴含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表8.2 2012年9月各主要P2P贷款平台成交人数及平均贷款利率统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