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治名人:甘肃特色文化形态论丛中的杰出人物

政治名人:甘肃特色文化形态论丛中的杰出人物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字永固,一名文玉。他在位期间致力于修明政治,统一中国北方,政绩显著,是十六国时期许多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政治名人:甘肃特色文化形态论丛中的杰出人物

一、政治名人

(一)统治者

秦襄公

秦襄公,嬴姓,赵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本纪》),名开,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庄公长子世父之弟。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为西戎所杀,世父率兵攻打西戎,以其弟为太子。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即位初,他将其妹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前776年,襄公迁都于 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申,立褒姒子为太子,又屡次诈骗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攻杀。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董卓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官至太师、郿侯。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

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代卢植统兵,因临阵换帅,不敌黄巾军。灵帝病危,董卓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两次抗旨。董卓性粗猛而有谋断,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副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和金城人边章、韩遂,后皇甫嵩因之前得罪宦官,于其年秋征还,边章、韩遂等遂愈发猖獗(临阵换帅,兵家大忌)。后朝廷又以张温为车骑将军,统兵十万,督董卓等平叛。十一月,董卓、鲍鸿大破韩遂、边章,斩首数千。后讨先零羌,诸军皆败,唯董卓独全师而还。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与皇甫嵩平讨王国。灵帝病危,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董卓引兵驰抵京城 ,势力大盛,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进位相国。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 ,称之为“搜牢”。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 ,起用士大夫 ,企图笼络人心。初平元年(190)冀州牧韩馥与袁绍、孙坚等人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 。董卓挟持献帝西都长安,并焚烧洛阳宫庙、官府和居家,强迫居民数百万口随迁,致使洛阳周围 200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初平三年四月,董卓入朝时为吕布所杀。消息传开后,百姓歌舞于道,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被陈尸街衢,其家族被夷灭。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

符坚

公元338年—公元385年,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原籍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生于邺城,祖父洪,氐族酋长;伯父健,前秦创建者。苻坚博学多才艺,汉文化修养较深,擅长谋略,初封东海王,357年在氐,汉豪贵支持下,杀暴虐的苻生(苻健子),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前他就结纳人才,以图经国济民。即位后用人唯贤,励精图治。无才能的宗室外戚都遭摒弃,而王猛、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人有文武之才,均授以高官,对王猛尤委以“军国内外万机之务”。 370年苻坚攻灭前燕,次年灭仇池氐族杨氏,373年取东晋梁、益两州,376年灭前凉和代,统一北方。382年派吕光进军西域。前秦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新罗、大宛、康居、天竺等六十二国遣使通好,惟东南一方的东晋未下。苻坚渐骄,急于统一全国,不顾群臣劝阻,倾前秦之力,调集步骑九十余万,分兵三路南下,以图一举消灭东晋。383年大败于肥水(见肥水之战)。此后,前秦分裂,慕容垂和姚苌先后背叛,分别建立后燕和后秦,西燕主慕容冲攻入长安,苻坚出走为姚苌所俘,被缢杀。他在位期间致力于修明政治,统一中国北方,政绩显著,是十六国时期许多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

李世民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前凉政权建立者张轨

张轨(公元235—314年),字士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奠基人。

张轨自幼聪明好学,抱负远大。长大后,张轨从军为官,走上仕途,坐到了征西军司。永宁元年正月,张轨的仕途和命运因西晋发生的“八王之乱”而发生了改变。张轨主动请求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从而开始了他在凉州长达13的统治。张轨治理河西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均有建树。

在政治方面,张轨一到河西就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打击当地鲜卑、西羌和匈奴贵族势力,从而保境安民,得到了河西百姓的拥戴。张轨忠君安民,特别注重举贤任能,同时铁面无私、秉公执法、雷厉风行。

在经济方面,张轨劝课农桑,注重水利建设,大量发展农业,同时,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恢复和发展河西地区的商业,推动广泛地商业交流。

在文化方面,张轨针对河西地区地处西部边陲、文化较为落后、人才相对匮乏的现状,大力兴办学校,传播儒学,尊礼尚贤,不拘一格降人才,广泛任用德才兼备的官员。此时,中原政局动荡,地处西部边陲的河西地区反倒成为全国各族知识分子避难的理想场所。当时,中原各地的知识分子“日月相继”地前往河西。为了安置这些逃难者,张轨特地在武兴郡安排接待。同时,张轨还下令前凉境内的各级地方政府征召德高望重的博学多才之士,专心著书立说。

张轨统治期间,政绩斐然,河西地区经济、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名震河西地区。但他为人十分谦逊,西晋朝廷多次要对张轨举行封侯进爵,均被婉言谢绝。

建兴二年,张轨逝世。在遗嘱中,他要求前凉文武官吏和其家属要“弘尽忠规,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同时他要求对自己的安葬一切从简,表明一个政治家的明智和博大胸怀。

西凉政权建立者李暠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十六国时期建都敦煌的西凉国的奠基者

李暠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建立西凉政权以后,鉴于境内数经战乱,州郡地广人稀,急需补充人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他大力召集外逃的百姓,返回故里,从事农桑。以前逃亡在武威张掖一带的流民返回敦煌者7000余户。接着,他又在阳关、玉门关一带屯田,采取“寓兵于农”的措施,“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

李暠执政后广开言路,积极振兴文化教育。他曾在敦煌南门外修筑了“靖恭堂”,作为议论朝政、检阅军事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场所。在他统治的西凉境内,当时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于他,被他重用,一时群英齐集敦煌,在学术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的兴盛时期。

李暠不仅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但除《述志赋》外,其余都没有流传下来。

(二)官吏(www.daowen.com)

曹魏凉州刺史徐邈

徐邈(171年-249年),字景山,燕国蓟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员,曾任多个地方首长官职,尤以管理凉州最为出色。

228年,凉州地区形势恶化,需要一位经验丰富而又沉稳老练的官员前往治理。魏明帝任命经验丰富的朝官徐邈为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出驻凉州。虽为平定叛乱、抵御蜀汉威胁而来,但徐邈却在加强凉州地区农业、经济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凉州地处西北内陆,雨量偏少,这对农业发展很不利,常常因谷物收成过少而缺乏粮食。于是,徐邈开始采取措施,一方面修建盐池以收购周边少数民族的谷物;另一方则开垦水田,招募贫民作佃户耕作,这些措施使得凉州地区家家富足,而仓库的粮食储备也日渐丰富起来。

在达到粮食储备充足后,徐邈将多出来的谷物用于对换金钱、布帛和马匹等,供给全国其他地方使用。同时,徐邈积极联系当地各族人民和西域外族,和谐相处,维护凉州地区的稳定统一。后来,羌人叛乱,徐邈因讨伐叛乱的羌人柯吾有功,封都亭侯,加建威将军。在对羌族地区治理方面,徐邈采取宽宏的政策,在处理问题时,充分尊重当地部族首领的意见,与他们进行协商,逐渐树立的威信,得到了各部族的拥护,令凉州内安定和平。

曹魏敦煌太守仓慈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曹魏时期敦煌太守,是当时全国官吏的楷模,以廉洁奉公和积极开发获得当地人民的衷心拥戴。

太和年间,敦煌地区因地处西部边疆,与中央相隔绝,各族不断争斗,政权更替频繁,曾一度出现二十年几乎无政府管治的状况。这种无政府管治的状况,使得敦煌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士族豪强。他们乘机强取豪夺、欺压百姓,由于没有政府管理,当地人民不能反抗,只得忍气吞声。仓慈之前的几人太守,往往也对这些士族豪强忌惮三分,只能循规蹈矩,迁就忍让。仓慈到任后,致力抑制地方士族豪强的势力,维护了当地治安,树立了政府权威。同时,仓慈减免税负,抚恤贫穷的百姓,凡事依循真情实理,处理得井井有条。

敦煌接近西域外族,是西域商贩与中原开展贸易的必经之途。而商贩自身也想加强交流。但过去,西域商贩常常受到地方士族豪强的诸多欺侮甚至诈骗,令西域人士经常心生怨望。仓慈在镇压了当地士族势力后,鼓励和慰劳这些西域外族商贩,只要知道有外族人士想到洛阳进行交易,仓慈就会为他们开辟一条专用通道,并吩咐吏民加以护送。仓慈的这些治理政策使他受到了当地百姓和西域外族的拥戴。

姜维

姜维(公元202年—公元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时蜀国将领。其父姜周,为曹魏军功曹,维以父功赐郎中,参本郡军事。后归蜀,深得诸葛亮器重,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随大将军蒋琬驻汉中,为司马,后迁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十年(公元247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伟共录尚书事。多次出兵作战,转战陇蜀间。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遣钟会、邓艾伐蜀,姜维坚守剑阁,敌不能下。邓艾由阴平道潜入,直逼成都,后主刘禅出降,勒令姜维降于钟会。钟会谋叛魏,姜维伪与联结,想借机恢复蜀汉,事败被杀。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乐学不倦,清素节约”,有着高尚的品格

宋繇

宋繇(生卒年不详),十六国时期西凉、北凉大臣。字体业,敦煌(今甘肃敦煌市)人。曾祖宋配,祖父宋悌,都曾在前凉做官。父亲宋僚,任前凉张玄靓龙骧将军、武兴太守。宋繇出生后,宋僚被张邕所杀。繇五岁丧母,随伯母生活,以孝道闻名于乡里,八岁时,伯母张氏卒。

繇少有大志,曾对亲戚张说:“宋氏的门户衰落,重担落在了宋繇身上。不胆自厉,何以继承先业!”乃随张到酒泉,从师受业,闭门读书,昼夜不倦,博通经史,诸子百家无所不览。

张掖互市主持者裴矩

裴矩(547年-627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末及唐初政治家。

隋炀帝登基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效法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想在政治、经济上尤其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裴矩是隋炀帝具体思想的落实者,在隋代乃至整个河西开发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为。

605年,为了经营好丝绸之路,提高隋代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和国际上的信誉度,隋炀帝派吏部侍郎裴矩去张掖上任。裴矩到达张掖后,即全身心投入与国外商人、使节等不同阶层的主动接触,他与外籍官商平等、真诚相待,取得了他们的信任。裴矩在与外籍人士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了解各国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物产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访问材料及文学资料。在此基础上,裴矩制成《西域图记》三卷,并绘造地图,纪录各地险要,献给隋炀帝。

609年,隋炀帝亲自到达张掖,并且亲自主持了空前的国际互市。此次国际交易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参加国之多、人数之众、耗资之巨,一时莫加,堪称史无前例。

邓宝珊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市人,16岁在新疆参加同盟会,次年参加著名的伊犁起义,后在陕西参加讨伐袁世凯,1918年在陕西三原与胡景翼创立靖国军,后参加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积极聘用共产党员训练干部,邓小平就曾在他的聘用下在那儿工作过。1932年任新一军军长。1936年西安事变,他支持张学良与杨虎成的八项主张,拥护共产党和平解决的正确意见。抗战时他率部驻守榆林,任21军团军团长,与陕甘宁边区保持 了良好的友邻关系。

邓宝珊出身行伍,只有两年私塾的学历,但他知识广博。文学素养深厚,虽戎马倥偬却坚持自学。他时常与文化名人一起切磋心得,品诗论画,往往以精辟的议论让学者折服,加之他为人谦虚稳重,待人诚恳随和,所以一直有“儒将”之称。

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革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是1948年底平律战役时期,高瞻远瞩,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来往斡旋于我军和北平傅作义之间,最后以傅作义全权代表的身份,同中园人民解放军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为保卫北京这——历史文化都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后,他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委等,他还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他为甘肃人民的幸福和未来,为国家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辛勤工作直到去世。他一生公私分明,不事聚敛,却又急人所难,对故乡天水也多所关心,曾为自己出资刊印天水著名学者的著作,还曾捐资修缮纪将军祠、麦积山石窟栈道等。

“文革”中,身有疾病的邓宝珊也曾受到过冲击,周总理知道后当即把他接到北京,他去世后,也是周总理为他依据力争,把他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