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古长城遗址及河西走廊文化研究

甘肃古长城遗址及河西走廊文化研究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长城、雄关和古城1. 长城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保障商旅安全,保证商路畅通,历代都在河西走廊沿线修建长城加以保护。因此,甘肃河西走廊沿线现存有大量古长城遗址,主要包括安西汉长城遗址、河西明长城遗迹悬挂长城。

甘肃古长城遗址及河西走廊文化研究

三、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古代中西交通上所起的作用是国际间各国共知的。河西走廊在古代不仅是丝绸之路所经,且为种桑、养蚕、制丝的地方,它的名字和丝绸之路仅仅联系在一起。

河西走廊,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地理单元。它的北面,是草木不生、景色单调的戈壁沙漠,南面是蜿蜒不绝、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夹在中间的走廊地带,地势平坦,叶陌纵横,东起乌鞘岭,西至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长度达1200多公里,宽从几公里至七百公里,因在黄河的西边,故曰河西走廊。

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从公元前121年起,在河西先后设置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以及阳关、玉门关军事行政机构。又新筑长城一万余里,向西直到罗布泊附近。从此,河西走廊就成了中原地区通向西北边疆的天然坦途。

200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戍守军士、实边移民、名将幕僚、文人墨客,均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而那些由千军万马戍卫过的坞院、城池、堡垒、烽台,虽历风霜雪雨,却挣脱了沙暴的包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成了历史的遗迹和见证。

(一)张掖

张掖自汉唐以来,就是闻名中外的丝路重镇和繁华的大商埠,一直为郡、府、道治所在地。出上文物证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并成为不同民族的争夺之地。

史载春秋时张掖属雍州,秦以后匈奴氏孙诸民族相互争夺这块宝地、直到汉武帝时骤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才一打通了河西走廊。此后,张掖便成为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中心,素有“金张掖”之称。

据《隋书》裴矩传:“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帝复今矩往张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国。……及帝西巡,次焉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渴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圃,焚香奏乐,歌午谊躁。复令武威、张掖仕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上面这段引文不仅说明河西走廊的张掖等地,早在隋代就是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等地贸易互市的重要市场,而且还说明河西地区当时之富庶繁华。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北京)时,曾在张掖逗留一年。他写的书中有一座寺庙今天犹在,这就是大佛寺。大佛寺坐落在张掖县城内西南,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内有一卧佛长达34.5米,肩宽7.5米,是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大佛木胎泥塑,金装彩绘,面部贴金,丰满端秀,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视之若醒,呼之则寐”。

此外,张掖有一泓被称为“河西第一泉”的甘泉。甘泉在城南门内东向数十步的地方。泉水甘美,饮之爽口。清澈的泉水中,黑鳞白口的群鱼,游戏争食。蓝天白云倒映泉中,使人看来更加心旷神怡。

(二)武威

武威历史悠久,西汉设置河西四郡时,武威为四郡之首。三国时,魏把凉州移治于此,故武威有古凉州之称。隋庸以来,“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番,葱左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元镇《元氏长庆集、西凉伎》有“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拓稠。葡萄酒熟恐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岑参还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瑟琶”等句,说明武威在当时繁华富足,人口多达数十万,不仅在甘肃,就是在全国也是一个大都会。唐代高僧玄类,称“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左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说明武威在当时中西方交通上位置十分重要。

曾经轰动世界东汉文物铜奔马,就在武威出土。这件艺术珍品造形生动、构思巧妙,凌空奔驰的骏马,昂首嘶鸣,四蹄翻飞,一只马蹄正好踏在展翅飞翔的燕子身上,给人以风驰电掣的感觉。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碑身高2.6米,两面撰文,正面刻西夏文,共1600余字,是我国保存最大最完好的西夏文碑。碑文叙述了古代凉州护国寺有佛塔,因地震而倾斜,在派人抢修时,竟自行恢复原状的奇迹。西夏碑是一部珍贵的西夏文、汉文相对照的“字典”,打开了辨认西夏文这一古老失传的民族文字的大门。

此外,武威县城东南隅有一座文庙,始建于明朝正统二年,后经重修扩建这一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坐北向南,由东西两组建筑物构成。庙内松柏参天,碑石林立,与雄伟的古代建筑、幽静的庭院园林相衬托,更显出有“陇右学宫之冠”的壮观与古雅。

(三)敦煌和酒泉

汉书·地理志》曰“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之所以成为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的总枢纽是有其特殊的地理条件的。这里北面是马鬃山地和蒙古大戈壁,完全是游牧区域,水草缺乏,除大队驼商可经过明水往来于居延海哈密之间外,一般商旅无法通行。南面是高峻寒冷的祁连山—阿尔金山而再南则是干旱寒冷的柴达木盆地西北角,除了游牧民族可以活动外,一般商旅也无法通行。只这一片敦煌绿洲,既有丰盛的疏勒河和党河水,又有一连串从南山地下溢出的泉水,处在其周围一片广漠无垠的戈壁荒漠中,吁陌纵横,绿树成荫,且因海拔较低,气候温和,故有“世外桃源”之称。因此“春风不渡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早已哈炙人口。敦煌的名字,也已成为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东西交通线上一个国际知名的都会了。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和西千佛洞)正是古代这条国际通道上,东西方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的最好见证。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酒泉郡。传说,霍去病打败匈奴后驻兵于此,汉武帝为表彰他的战功,派使者不远千里赐送美酒,霍将军不愿独享,把酒倒入泉中,这样每个将士都能喝到御酒,酒泉由此得名。如今,酒泉公园尚有一井泉水泊泪,传说为将军倒酒之处。

在酒泉县城的中央,矗立一座高大、端庄而峭丽的古建筑物,就是钟鼓楼。砖包基座,宏伟坚实。钟鼓楼始建东晋永和二年,清代在上面设了大钟大鼓,便称钟鼓楼。现在的三层木结构塔形楼,是十九世纪清光绪年间重建的。解放后,先后五次拨款维修,使这座古老壮丽的建筑,更加雄姿焕发面目一新了。

(四)长城、雄关和古城

1. 长城

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保障商旅安全,保证商路畅通,历代都在河西走廊沿线修建长城加以保护。因此,甘肃河西走廊沿线现存有大量古长城遗址,主要包括安西汉长城遗址、河西明长城遗迹悬挂长城。

(1)安西汉长城

绵延于河西走廊今安西县中部的汉代长城,总长约296公里,遗址长约143公里,另外有复线38公里左右。安西汉长城修筑时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就地就近取材。沿线至今保存汉代烽燧50余座,烽燧结构形式多样,包括夯土版筑、内夯土外包土坯构筑、全土坯砌成、胡杨红柳芦苇罗布麻夹砂土构筑等等。由于安西汉长城地处干旱少雨的河西地区,特殊的气候使这里的长城建筑保存得比较好,在汉代长城遗址中属于不可多得者。

(2)河西明长城

为了防止蒙古族的进扰,明代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北部防务,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修筑长城。明代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而河西地区是明长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天下第一关”称誉的雄关——嘉峪关就坐落在河西走廊。

河西明长城西起嘉峪关,向东经金塔寺、镇夷所,然后东南向延伸,经过高台所、甘肃镇的靖安堡。作为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的明长城,不仅仅只是一条孤立的线。城墙作为长城的主要建筑物,在河西地区巧妙利用当地地形的特点,翻山越岭,穿越沙漠,经过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千里走廊。河西走廊的明长城将雄关隘口、城台、烽燧台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成为古代军事、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河西明长城既有砖垒砌的城墙,也有版筑的夯土墙,以及利用自然地形在山脊上砌成的石墙等等,在这里,芦苇、红柳等在沙漠绿洲中生长的植物,均成为修筑长城的重要材料。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www.daowen.com)

(3)悬挂长城

明代修建的“断壁长城”位于河西走廊嘉峪关关城北7.5公里处,这里是明代肃州西长城的北端。嘉靖十八年,明代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道之外的黑山峡南侧的山头上,开始筑造了一条长达1.5公里左右的片石夹土墙。建长城所用材料是就地取材的石片和黄土,分层垒砌而成,即石片夹沙墙。这使嘉峪关防御体系更加完备,当时称之为“断壁长城”。因为新修的“断壁长城”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如同倒挂的长城,宛如悬空的铁壁,所以有“悬壁长城”的俗称。悬壁长城原墙今天已经毁坏,仅仅保留一段遗址。在墙头增筑垛墙和宇墙,在首墩和上坡上筑有阶梯,供游人登攀。游人游览悬壁长城,在平坦处如履平地,在险峻处则如攀绝壁,悬壁长城被人们称为“西部八达岭”。

2. 雄关

(1)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乃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城西约100米处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写“天下雄关”4个大字。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嘉峪关城设计精巧,修造严谨,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关峡建筑的传统,又有大漠雄关的特殊,是古代建筑中的精品,其主要建筑经过数百年的沧桑仍然挺拔屹立。登上嘉峪关城楼,可以远眺祁连山皑皑白雪,可以近观戈壁滩无垠瀚海。

嘉峪关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

(2)阳关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杰作。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又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这里沙丘纵横,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当地人称“古董滩”。在古董滩沙丘之间的砾石平地上,散布着许多古代的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分布广泛,随手可捡。所以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除此之外,这里还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古董滩面积约上万平方米,面积大、散布文物丰富。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勘察古董滩四十道沙梁后,发现了大片版筑遗址。经挖掘、测量,这里的房屋基础排列清晰整齐,附近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墙基,还出土了大批遗物。从遗迹及文物分布来看,在古代这里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至于阳关何时何因被掩埋,至今还无从考证。

(3)玉门关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关隘之一,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是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玉门关自西汉设置到宋代废除,历时达1140余年。唐代诗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脍炙人口的诗句,将玉门关外描写得何等荒凉和凄苦。与此同时,诗人“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南山北总是烽”的诗句,又把玉门关描写成如此雄伟壮观和生气勃勃。

关于玉门关的关址说法比较多,比较集中的有三种。一是汉代玉门关。汉代玉门关修建于汉武帝时期,一般认为其关址为今天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据记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东汉班超等出使西域都是由此而出入的。二是隋唐玉门关。隋唐玉门关关址一般认为设在汉代关址以东200公里的唐代瓜州晋昌县境内。唐初高僧玄奘西方取经来回均通过此。三是五代宋初玉门关。五代宋初玉门关又称水关峡、黑山峡,位于隋唐玉门关关址以东约200公里的今嘉峪关市西北15公里左右的石关峡。

玉门关在1036年西夏占领河西走廊时被废弃。在玉门关遗址,人们可以看到沙石、芦苇和红柳叠压修筑的烽火台,以及其它城堡的遗址。考古工作者在玉门关遗址发掘了数以千计的汉简,以及一种被称为“过所”的通行证等文物。

3. 古城

繁荣的丝绸之路带动了沿线城镇的发展,从目前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社会经济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1)河仓城

河仓城,俗称在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以保证他们有旺盛的战斗力。因此,河仓城是古代中国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

河仓城的建筑和选址都显得十分科学,反映了设计者和建设者高超水平。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约会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水平如镜,蔚蓝透明,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草,东面是深不呆测的沼泽地。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许的土台地上。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使河仓城极为隐蔽。不来到跟前,是很难发现这座仓城的。由此可见,古人选择这块地方修军需仓库,确费了一番苦心,是经过周密勘察和设计。

(2)黑水国古城

黑水国古城为汉代至明代的古城遗址,位于河西走廊张掖市西北约17公里处。

黑水国古城分为南、北两城,两城相距2公里。南城有东、西2门,门宽约7米,有瓮城,瓮城墙用子母断砖砌成。南城内外散布比较多的灰陶片、黑陶片和碎砖等等。北城形制与南城基本相同。目前,北城遗址被一大沙丘掩埋。北城内外散布数量可观的灰陶片、汉代残砖、宋代豆绿瓷片、元代白瓷片、黑瓷片、明代青瓷片等。

黑水国古城周围有大量汉代的群墓,并散布着大量的马厂类型新石器夹砂陶片,汉代墓群的范围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长10公里左右。据学者考证,唐代、元代和明代,均在北城置驿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