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特色文化形态论丛:馆藏文物40万件,国宝30件

甘肃特色文化形态论丛:馆藏文物40万件,国宝30件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省馆藏文物40余万件,内含国家一级文物1 700多件,国宝30件。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

甘肃特色文化形态论丛:馆藏文物40万件,国宝30件

三、其他文物遗存

甘肃是中国的文物大省,全省已经查明的文物点在1万处以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6处。全省馆藏文物40余万件,内含国家一级文物1 700多件,国宝30件。除上述的两大类外,甘肃文物资源还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 长城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力量的象征。甘肃省内纵横交错,分布有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河西地区还有晋代长城和西夏、元代城障,陇东地区布列有宋代城堡和烽燧,甘南地区矗立着明代“边墙”。可以说,凡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修筑的长城都可以在甘肃大地上找到遗迹而且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的西部终点均在甘肃境内。

甘肃古长城的修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平坦地带夯土筑墙,沙漠地区掘壕叠障,山坡地带外削内堙,遇高山大川就直接利用天然屏障。这样既达到了军事防御的目的,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长城蜿蜓起伏,与矗立于崇山峻岭、戈壁险滩的烽燧遥相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其创意之精妙,建筑之雄伟,令人叹服。

沿古长城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城堡,可谓长城的精华。其中敦煌玉门关和阳关为扼守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其悲壮苍凉之色彩至今犹感浓烈;高台骆驼城为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夏河唐代八角城由8个角36个面组成,结构奇巧,令人叫绝;嘉峪关明代关城更是气势雄伟,堪称“天下第一雄关”。

俗话说“万里长城万里长”,甘肃境内古长城遗迹总长度即达4 000余公里。在许多地区,古长城虽经千百年沧桑变化,仍保存得十分完好,蜿蜒起伏于戈壁沙漠之中,若蛟龙遨游瀚海,气势雄伟壮观。“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甘肃,就算不上真正到了长城。

2. 武威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

3. 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考古成绩卓著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是一件大事,具有重要意义。距今约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出现了同西亚两河流域彩陶遥相呼应的我国最早—批彩陶。甘肃彩陶不仅出现年代最早,分布地域广阔,且延续时间跨度长,艺术造诣辉煌。甘肃因此被誉为“彩陶之乡”。大地湾文化彩陶是我国彩陶的鼻祖,揭开了我国彩陶工艺史的扉页。最引人瞩目的有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湾地画等。

4. 灵台百草坡商周遗址

灵台百草坡商周遗址考古成绩斐然庆阳地区是周族的发祥地之一。1967年,在灵台百草坡、崇信于家湾等地发现的商周墓葬群、高级贵族墓、车马坑和窖藏,出土了大批罕见文物。馆藏的西周大圆鼎,是目前为止甘肃省内出土圆鼎中规格最高的一件。还有人头形铜戟、虎纹铜钺、带镂空鞘铜短剑等商、周青铜器,曾在国内外引起不小的轰动。同时出土了圆雕玉人、玉人形铲等,对研究周代礼制、陇东方国、民族关系、科技水平等都极为珍贵。(www.daowen.com)

5. 嘉峪关魏晋

嘉峪关魏晋墓考古的重要成果自1972年至1977年,甘肃省博物馆对嘉峪关魏晋墓群进行了考发掘与保护,并于1973年将5号墓搬迁复原至甘肃省博物馆。魏晋壁画砖涵盖内容很广,主要反映当时经济生产及贵族生活的写实,全面揭示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面貌,填补了我国美术史上的一段空白。

6.铜奔马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中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马作飞驰状,高昂首,尾上扬,口张作喘息状,3足腾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飞的燕背上。那只奋飞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马蹄踏中脊背,霎那间吃惊地回首反顾;似要看清那比它还快的庞然大物,而奔马也头稍左顾,好象也要弄清踩着了什么东西。奔马与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的艺术家设想出如此浪漫、巧妙、引人入胜的意境,烘托、反衬出骏马的神速,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7.彩陶

甘肃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 000多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就出现了绘有简单纹样的彩陶,其时代和两河流域的古代彩陶文化大致相当,同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甘肃彩陶文化渐次西移,又出现了带有明显地方色彩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等,从而形成了一条闪耀着太阳光华的彩陶之路。

8. 简牍

在河西千里“丝路”的地下,埋藏着丰富多彩的文物珍藏,其中最有名的可算汉简。

在纸张广泛使用之前,用竹木制作的简片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甘肃汉简,在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简牍中数量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甘肃境内先后出土简牍5万余枚,目前保存在省内的逾4万枚,另有1万多枚收藏于台湾省,其余散存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个人收藏者手中。这些简牍分属秦、汉、晋、唐、西夏等五个时期,以汉简数量最巨。其形制可分为简、牍、检、符、签、册、封泥和削衣等。它们有的是经书典籍,有的是文书簿册,多数内容连贯,可编缀成册,一些还有明确纪年。最有名的是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

简牍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作为当时人们亲笔书写而流传至今的原始文献,甘肃简牍的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文化、科技、医药、地理、民族和中西交通等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可以佐证历史文献记载的事实,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谬误,补充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因而深受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视。大批汉简作为汉代的墨书真迹,可补充碑石文字之不足,已被人们当作字帖研习,为书法界所珍爱。以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简牍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涉及范围甚广的学科,甘肃已成为简牍学研究的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