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特色文化建设成果揭秘

甘肃特色文化建设成果揭秘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建设文化大省的大背景下,近年来,甘肃省注重创新文化内容和方式,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甘肃省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兰州黄河风情文化周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公布了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甘肃特色文化建设成果揭秘

四、甘肃省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实现形式。

在建设文化大省的大背景下,近年来,甘肃省注重创新文化内容和方式,特色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投资1.5亿元的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投资5000多万元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全面落成并先后正式开馆,成为省城新的人文景点。省图书馆改扩建工程、网络改造工程顺利竣工。黄河剧院改造、金城第一戏楼建设项目均已正式启动。国家和省级投资立项建设的85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总额8954万元,80%的项目已竣工。各市州、县市区也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文化设施。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86个县, 84个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在1200多个乡镇中,建有乡镇文化站有的980个,达到80%;有5100个行政村建有村文化室,400多个村建有“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已建成乡村广播电视站8847个,广播电视覆盖人口达到90%以上,今年将完成10000个自然村的通广播电视的任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立省级中心1个,市县分中心39个,基层点21个,实现了与国家中心的互联互通。省市县文艺团体共同组织“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每年为所有乡镇各提供一场公益性文艺演出;常年开展文化下乡、农民文艺调演和农民新创作剧目演出,丰富和带动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二)舞台艺术创作精品荟萃

立足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创作了大型乐舞《敦煌韵》、陇剧《官鹅情歌》、话剧《康布尔的儿孙们》、杂技《敦煌神韵》等40多台优秀剧(节)目。其中京剧西域星光》、话剧《老柿子树》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先后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和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舞剧《大梦敦煌》入选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并排列榜首。《大河情》被文化部从全国94台剧目中选拔参加了全国地方戏曲评比展演并获二等奖。

(三)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www.daowen.com)

近年来,文化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繁荣和发展文化市场的意见》,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2003年起,省上连续举办了三届文化产品博览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连续参加深圳文博会、西部文博会,宣传、展示、推介甘肃省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甘肃省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庆阳已经将香包、刺绣、皮影等民俗产品发展成为绿色支柱产业。兰州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天水民营文化企业汉唐陶艺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省直8个艺术院团实行演出补贴制,面向市场进行创作演出,使演出场次不断扩大,演出收入不断提高。省直8个艺术院团2006年共演出1473场,比2002年的702场翻了一番多,演出覆盖面明显加大,受益群众明显增多,演出收入700多万元。

致力于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建设宣传周”活动已连续举办4届,分别成功宣传展示了天水、定西、张掖白银等4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建设成果。“文化春节”活动已连续举办3届,成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节日氛围、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省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组织的节庆活动渐成规模,效果显著。兰州黄河风情文化周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兰州近水广场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武威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节等,都成为弘扬特色文化的品牌活动。

(四)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按照“整顿、规范、引导、培育”和“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规范经营、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促繁荣。一方面,每年都要对音像市场、网络市场、演出市场、娱乐市场等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活动。先后开展了阳光1号、2号行动、“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反盗版百日行动”、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活动等,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特别是对网络市场的管理,建成了省、市、县三级联网的网吧监管平台,实现了通过计算机对全省网吧的全程适时监控,通过人工管理与技术管理相结合,有效遏制了网吧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实行音像和软件经营者承诺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保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条件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文化经营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目前全省文化经营场所中连锁经营单位已占40%。

(四)文物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颁布了《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制定了《甘肃省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组织实施了一批重要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开展了野外文物安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实施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工程。先后进行了全省文物博物馆单位基本情况普查、全省馆藏珍贵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文物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使文物保护进入了新阶段。近五年来,全省各级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600多个,接待观众1100多万人次。配合国家和省级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特别是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考古发掘,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正式启动了保护工程。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公布了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举办了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甘肃省民间艺术品展览暨民间才艺展示、管理类人员培训班等,得到了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并在甘肃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甘肃省有23个项目列入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