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知名学者对我谈起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他从周海婴的一件事,谈到了鲁迅,他说,从周海婴的为人,看到了其父的影子。我对这一话题极感兴趣,立即想到了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和弟弟周作人。
先说鲁迅的祖父。1892年的除夕,鲁迅曾祖母戴氏病逝。在京城做官的周福清报了丁忧,奔丧回到绍兴。
1893年秋天,鲁迅的家里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正逢浙江乡试,主考官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殷如璋,算是熟人。除了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之外,还有几家周家的亲戚参加这届考试,大家认为机会难得,便再三恳请周福清从中通关节,贿赂主考官。“亲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几个有钱的秀才,凑成一万两银子,写了钱庄的期票,请介孚公去送给主考,买通关节,取中举人,对于经手人当然另有报酬。介孚公便到苏州等候主考到来,见过一面,随即差遣‘跟班’将信送去。那时恰巧副主考正在主考船上谈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乡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面叫喊,说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这事情便戳穿了,交给苏州府去查办,知府王仁甚想要含胡了事,说犯人素有神经病,照例可免罪。可是介孚公本人却不答应,公堂上振振有词,说他并不是神经病,历陈某科某人,都通关节中了举人,这并不算什么事,他不过是照样来一下罢了。事情弄得不可开交,只好依法办理,由浙省主办,呈报刑部,请旨处分。”(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这事情一直闹到皇帝那里,光绪谕旨判为“斩监候”(就是说等到这年的秋后处决)的重刑。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所谓“钦案”。后来虽未被斩,却也饱受八年牢狱之苦。估计这知府是周福清的熟人,要网开一面,“含胡了事”,周福清却不买账,硬是给顶了回去。别人也这样干了,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干?别人闯红灯,我为什么不能闯红灯?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死到临头,还要苦撑,斗一口恶气。
再说周作人。周作人是汉奸,这是众所周知的。抗战胜利后,南京高等法院对他的判决,他是不服的,振振有词,说他当汉奸当得有理,如果他不当汉奸,有比他更坏的人当汉奸。据说,他是唯一一个当了汉奸而不忏悔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上书周恩来、毛泽东,说自己与日本方面是“虚与委蛇”,并有“明的暗的抗争”,不是“合作”,说明自己是“敌人认为是他们斗争途上之障碍物,积极之妨害者,必须扫荡摧毁之对象”,“表明不是合作得来的人”云云,找出了种种理由为自己的汉奸行为开脱,一条道走到黑,大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雄辩。他的思维方式是:错,自己也错得有理。这里,周作人的德性与周福清是不是有一点相似之处?(www.daowen.com)
鲁迅的论敌可谓多矣,他一生中,与旧礼教的卫道士“国粹派”之流战,与“正人君子”陈源之辈战,与诱劝学生进入研究室莫问国事的胡适之流战,与御用文人如民族主义文学派战,此外,与创造社、太阳社以及20世纪30年代“左”的暗流战……正如何满子所言,鲁迅从来就为卫道的君子们所敌视,为屠伯们所痛恨,为“死的说教者”所嫉忿,为形形色色的帮凶帮闲们所疾首,为“蒙大旗作虎皮”的帮朋派友们所忌惮,也为讲究“中庸之道”的“中正和平”的人们所不满。鲁迅是左右开弓,独战众数,结果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成了孤家寡人、成了千夫所指的国民公敌。然而,将死之际,对一切怨敌依然横眉冷对,连眼珠子也不转过去。在《死》一文中,鲁迅说:“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好一个“一个都不宽恕”,这是活生生的喝狼奶的鲁迅的形象,是“硬骨头”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表面上看,鲁迅和周作人是对立或对应的。鲁迅给人激愤、抑郁、肃杀的景象,周作人则给人平和、散淡、沉稳的印象。孙郁说,“鲁迅似乎站在地狱的门口,不断向人间发出惨烈的吼声;周作人则仿佛书斋中的道人,苦苦地咀嚼着人间涩果,把无奈化为轻淡的笑意,超然地弹奏着人性之歌”。所有这一切,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或许都只是表面上的不同,属于浅层次的印象。家人之间,不同,是外在的;相同,才是本质的。作为有血缘关系的同一家族中人,他们必有本质的相似之处。从以上的事实看,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与鲁迅,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与鲁迅,他们有一个本质的共同点,那就是,为人倔强,性格属刚毅一类,都有“狗脾气”。虽然这种“狗脾气”表现在不同的地方,表现的方式也不一样,承载的内涵更是不同,但在“犟”性上是一致的。
民间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知子莫如父”,为什么“莫如父”呢?因为父亲从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对儿子的了解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另一句是“相亲先看丈母娘”,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丈母娘的今天,就是你媳妇的明天,丈母娘得糖尿病,你媳妇也有患此病的极大风险。从科学上讲,这是遗传,是基因在起作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学者,从鲁迅的儿子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反过来,我们从鲁迅身上,大约也可以看到他儿孙的蛛丝马迹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