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鲁迅与萧伯纳-中国与英国文化巨人

鲁迅与萧伯纳-中国与英国文化巨人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一文中,说鲁迅和萧伯纳照了一张滑稽照:“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萧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乱的鲁迅。两相对比,实在不相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不过,在我看来,在鲁迅之于中国的意义与萧伯纳之于英国的意义这一点上,鲁迅肯定要“大”过萧伯纳。

鲁迅与萧伯纳-中国与英国文化巨人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一文中,说鲁迅和萧伯纳照了一张滑稽照:“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萧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乱的鲁迅。两相对比,实在不相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说这话时的梁实秋,已经是一个老人了,老人自有老人的忠厚处,加上他固有的“雅人”趣味,与一贯的绅士做派,似乎不应该在“身材弱小”与“头发蓬乱”上做文章。萧伯纳固然个高,但并没有规定不和“身材弱小”的人合影;萧伯纳的头发次序井然,但也没有要求与他合影的人需要一样的标致;萧伯纳“须发银白”,是不是鲁迅也要把胡子头发都染白了,以显德高望重?梁实秋与他“新月社”的小兄弟徐志摩都是每一根头发都有固定位置的人,身材似乎既不弱,也不小,且都是到过英国的,可以自告奋勇去和萧伯纳合影啊,也不见得有什么动作。徐志摩的诗,应该与泰戈尔有一些距离吧,“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泰戈尔来了中国,徐大诗人随侍左右,实秋兄怎么就不发一语呢?看来,作品相称不相称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头发“蓬乱”不“蓬乱”。

大几十年后,韩石山因为鲁迅“个头矮小”,得出了所以“心地阴狠”的结论;韩石山倒不是把鲁迅与萧伯纳作对比,而是与“英美派”的帅哥们作对比,说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初时,洒家大为惊诧,现在看来,这还是有师承关系的,“英美派”下了蛋,还孵出了小鸡。

好在有鲁迅与萧伯纳等的合影在,只要瞧了,也未必“蓬乱”。除了青年时期,鲁迅的头发正如小平同志所言,是“五十年不变”,每一根都是直挺挺的,像欧洲的教堂,直刺云天。鲁迅这个人,是不懂生活的,换了梁实秋,要见萧伯纳这样的大人物了——又是英国来的——肯定要到发廊焗焗油,每一根都按照“文学纪律”,理性地而不是浪漫地安排到固定的位置。

身材不相称,头发不铮亮,作品的数量分量可能不相称,但却也未必完全如此哩。至于鲁迅与萧伯纳的作品是不是对称,各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因为有很多不可比的地方,是仁者见仁的事,比如,梁实秋“大”萧伯纳而“小”鲁迅,也是一个见解。(www.daowen.com)

不过,在我看来,在鲁迅之于中国的意义与萧伯纳之于英国的意义这一点上,鲁迅肯定要“大”过萧伯纳。何满子是这样表述的:就如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一样,中国有鲁迅。我完全认同何满子的见解。在英国,萧伯纳与莎士比亚是什么样的关系?梁实秋写过《英国文学史》,他肯定比我更了解,也比广大的读者更了解。

梁实秋“小”鲁迅,这是不足为奇的,看他关于鲁迅吐一口血,让丫头扶着看海棠之类的奇谈怪论,可以肯定,他基本上是不读鲁迅的(由此可以断言,他捧鲁迅为现代中国“五大散文名家”之类,也是一种惺惺作态,无非是表现正人君子的公正)。让一个不读鲁迅,不懂鲁迅,且气质上与鲁迅格外冲突的人,来评论鲁迅与萧伯纳的“大”与“小”,是有一点为难他了。

要补充的是,鲁迅并不附庸风雅,更不会通过见大名人来抬高自己。他甚至不会有徐志摩陪同泰戈尔那样的兴奋。你看鲁迅与萧伯纳们的合影,萧伯纳还保持微笑,宋庆龄不失妩媚,唯有鲁迅,一如既往地苦着脸,素素的,淡淡的。鲁迅说,萧伯纳是世界大家。鲁迅是中国的大家,两者的差距从地域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鲁迅自己是不愿去的,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格”,他在《我和萧伯纳》一文中已经叙述了当时的无奈。中国有四亿人口,不找个人去,便显得寒碜,也怕人笑话。这个人确实不怎么好找,不仅要是搞文学的,而且还得要有成就,于是他们就找到了鲁迅。可这下就坏事了,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指责的文章是屡见报端,直到鲁迅死,他们还“耿耿于怀”。我就不明白,既然他们这么不满,当初何不毛遂自荐,告诉主办方:“鲁迅没有资格站在萧伯纳的旁边,我们才够格”?可他们没有那种勇气,有的只是满腹牢骚。否则的话,他们也不至于现在这样愤懑了,鲁迅也不会平白无故地多受指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