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团体与个体倾向-关于鲁迅的随想杂感

团体与个体倾向-关于鲁迅的随想杂感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有这样的倾向,把某个团体定为反动的,团体内的人物自然成了反动派。经过这样“清理阶级队伍”以后,把十分复杂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团体之间的彼此互骂,简单化为两个阶级、两个阵营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当时的团体,虽然有一个总体的倾向,但基本上是大杂烩,是同人的松散的团体。只是到了后来,“左派”们为了纯洁队伍,也不顾及鲁迅的面子,才把郁达夫“清理”出去)。

其次,我们还应该对当时的一些团体有一个客观的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骂人”常常是以团体为阵营的,比如“创造社”、“太阳社”骂“新月派”、“语丝派”等。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有这样的倾向,把某个团体定为反动的,团体内的人物自然成了反动派。若这个团体内有革命的呢?或者为革命派讳,一笔抹去,仿佛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这个团体;或者当作辫子,当某一运动来了,可以作为内部整人的把柄。至于被定为革命派的团体,那概念上好的东西,一律往上贴金,搞得金光闪闪。那些非革命的,还有叛徒、汉奸之类,或是一笔抹去,一字不提,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这个团体;或者干脆称他们是投机钻营。经过这样“清理阶级队伍”以后,把十分复杂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团体之间的彼此互骂,简单化为两个阶级、两个阵营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www.daowen.com)

事实上,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当时的团体,虽然有一个总体的倾向,但基本上是大杂烩,是同人的松散的团体。几个朋友,你拉一个,我拉一个,就这样拼凑起来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般不会像一个政党那样,欲加入者要提出申请,接纳者要对其进行考察。没有那么复杂的。事实是,除了“左联”以外,大多数的团体是愿来就来,愿走就走(“左联”也未必纯粹,郁达夫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左派”分子,但鲁迅把他扯进了“左联”,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左联”的本色。只是到了后来,“左派”们为了纯洁队伍,也不顾及鲁迅的面子,才把郁达夫“清理”出去)。即便以“革命”团体而言,“创造社”中,不是还出了汉奸张资平吗?“太阳社”中,不是有了变节分子“革命小贩”杨邨人吗?“左联”不也有“第三种人”杜衡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