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直分明转一圈
讲到这里,《老子》一书的文章编排又不同了,由讲“道体”而一转到由体起 “用”的因应。大家须知,道家的思想在可以出世亦能入世之间,有“体”有“用”。 只主道体,光修道,而鄙弃用,那是不对的。只出世而不能入世,固然不对。只讲用,而不讲体,亦落在另外一边,亦是错误。
老庄与孔孟之道,都从《易经》的同一渊源而来,老子每举事例,即正反两面都说到,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老祖宗留下来的《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它认为一体都含两面,两两分化,便成多面。有 人说,《易经》真是了不起啊!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啊!这种论调真是笑话!我 经常有一个比喻:你看到一个祖父与孙子走在一道,你硬要说,你这个祖父了不起,你长得与你孙子一样啊!讲《易经》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等于说,你的祖父了 不起,居然和孙子一模一样。哪有这个道理。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正、反、合三 段论法,而《易经》不只是三段论法,《易经》的辩证是八段乃至十段观象。因为,大家没有学过“卦”的道理,每一个卦的错综复杂,真是八面玲珑,都有八面的看法,最深点来讲,且有十面的看法。假若任何理论只是正、反、合,肯定、否定, 矛盾统一,那么,也可说永远只有否定,也可以说永远都是肯定罗!此其所以一变 再变,而形成“误尽苍生是此言”了!由这个道理,我们一再说明老庄的思想与孔 孟的学说,都是由《易》理而来,以便明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所自来。
例如:“曲则全”这一原则,也不是老子所独创的,《易经》中早就有了。尤 其在孔子《系辞传》中述说《易》理,对这个原则说得更彻底,孔子在《系辞传》上也说“曲成万物而不遗”。因为我们老祖宗早就晓得这个宇宙都是曲线的,是圆周形的,圆周便非直线所构成。在这物理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的,都是圆的, 圆即是直的。所谓直,是我们把圆切断拉开,硬叫它直,所以说宇宙万物,都是曲 线的,故曰“曲成万物”。譬如我们人的生命——身体,道家形容它是一个小天地,人体与天地宇宙的变化法则是一样的,气象的变化,和太阳月亮互相变化的关连, 完全一样。例如道家有一本书,叫做《太上阴符经》。有人说它是老子的老子所著, 老子的老子的妈妈那个老太太叫做“太上”,这当然是说笑话。《阴符经》上说: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你要深切观察到这个天地的自然法则,把握住天地运行的原理,那么,修道的功夫方法,都可信手得来,完全清楚不过了。上古文 化,就用那么简单的两句话,包括说明人身便是一个小天地。
现在,为了了解“曲则全”这句话,把问题扯开了。
老子把我们老祖宗传统文化的原则抓住,指出做人处世与自利利人之道—— “曲则全”。为人处事,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此一转,便事事大吉了。换言之,做人要讲艺术,便要讲究曲线的美。骂人当然是坏事。例如说:“你这个混蛋!” 对方一定受不了,但你能一转而运用艺术,你我都同此一骂,改改口气说:“不可 以乱搞,做错了我们都变成豆腐渣的脑袋,都会被人骂成混蛋!”那么他虽然不高兴,但心里还是接受了你的警告。若说:“你这个混蛋,非如此才对。”这就不懂 “曲则全”的道理了,所以,善于言词的人,讲话只要有此一转就圆满了,既可达到目的,又能彼此无事。若直来直往,有时是行不通的。不过曲线当中,当然也须 具有直道而行的原则,老是转弯,便会滑倒而成为大滑头了。所以,我们固有的民 俗文学中,便有:“莫信直中,须防仁不仁”的格言。总之,曲直之间的“运用之 妙,存乎一心”。
“枉则直”。枉是纠正,歪的东西把它矫正过来,就是枉。我们老祖宗早就知 道宇宙间的物理法则,没有一样东西是直的,直是人为的、勉强的,因此,便形成 “矫枉过正”的成语,矫正太过又变成弯曲了。一件东西太弯左了,稍加纠正一下即可。如果矫正太过,又弯到右边去了,偏左、偏右,都有差错。这中间的逻辑哲 学,发挥起来就太多,如果把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每一句话拉开来讲,就扯得很远了。 总之,“枉则直”,究竟是对或不对,还是问题?直,虽然是人为的、勉强的,但 是它能合乎大众的要求,也就不能不承认“枉则直”了!
本章由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气呵成 的几句话,看来在文字的气势上,非常有力,容易懂。可是它所包涵的哲学道理,可以启发我们灵智的地方,内涵却非常的多,可以从各个方面,每个不同的角度来 看,此所谓老庄哲学的本身,自有一个原则。比如孔孟之道,讲仁义的观念,多方 运用起来,也能启发思想与灵智,亦同样是有多角性的。上次我们提过,宇宙的法则是圆的,走曲线的,绝对没有直的,人世间有直的路,是人为把它加工切断拉直 的。因此美学与艺术,大多注重自然的,曲线的美。现在为了说明在人事应用上曲 线的艺术,由记忆所及,临时找出一些资料,作一说明。但是,这点资料并不足以用来完全解释老子“曲则全”的原意,也只是在做人处世上,大概是有用的。虽不足为常经常法,但可以做为变通的参考。所以只是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说明这个原 则,对大家或许有所帮助,但也很容易产生流弊,苟非其人,即易着魔。希望要切 实记住,要基于最高的道德,偶一为之,不可用作为人处世的手段。此外,还可用很多的资料来说明,那有待于各人自己的启发。例如前面已经说过骂人的艺术, “曲则全”的原则,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莫名其妙地骂人, 那是属于粗暴的行为,反而会愤事。
尧的儿子,汉武帝的奶妈
历史上“曲则全”的例子很多,比如尧舜传位。尧的儿子叫丹朱(他虽是皇帝 的儿子,那时候还没有太子的名称),所谓丹朱不肖,大不如他的父亲,其实也没有大坏处,只是顽皮。尧用尽了种种办法教导他,始终不太成材。一个世家公子, 有钱、有地位、有势力,在教育立场上看,有他先天性的优越,同时也有先天性的 难以受教的缺失。据说,尧为这个儿子,发明了围棋(我们现在玩的围棋,便是尧所发明的),以此来教他的儿子,训练他的心性能够缜密宁静下来,但是,丹朱在 下棋方面,也没有达到国手的境界,到底还是无效。因此,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历 史上称谓“公天下”。在后来历史学家,认为帝尧真是高明,因此而有政治上最高 尚的道德,同时也是保全自己后代子孙的最高办法。如果当时由丹朱即位做了皇帝的话,也许可能是作威作福,反而变成非常坏、非常残暴,那么尧的后代子孙,也 可能会“死无瞧类”了。他把天下传给了舜,反而保全了他的后代,这便是“曲则 全”最高运用的道理。
现在,再举三则历史实例: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 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固谓曰:汝痴耳!帝今已长,岂复赖汝哺活耶!帝 凄然,即敕免罪。
《史记》载救乳母者,为郭舍人,现在据刘向《说苑》等记,说是东方朔。余姑且认为是东方朔,较有趣味。
在历史的记载上的汉武帝,有人说他是“穷兵黩武”,与秦始皇并称,同时也 是历史上的明主。汉武帝有个奶妈,他自小是由她带大的。历史上皇帝的奶妈经常出毛病,问题大得很,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 此,“尝于外犯事”,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帝欲申宪”,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 朔,东方朔在汉武帝前面,是有名的可以调皮耍赖的人。汉武帝与秦始皇不同,至 少有两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经常与他幽默——滑稽、说笑话,把汉武帝 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 他人品道德好,经常在汉武帝面前顶撞他,他讲直话,使汉武帝下不了台。由此看来,这位皇帝独对这两个人能够容纳重用,虽然官做得并不很大,但非常亲近,对 他自己经常有中和的作用。所以,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有这么大关系。奶妈想了 半天,不能不求人家。皇帝要依法办理,实在不能通融,只好来求他想办法。他听了奶妈的话后,说道,此非唇舌所争——奶妈:注意啊!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 是没有用的。因此,他教导奶妈说:“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 此,或可万一冀耳!”你要我真帮忙你,又有希望帮得上忙的话,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的时候,一定叫把你拉下去,你被牵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 好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又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要求 说:“皇帝!我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 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或可万一冀耳”!或者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可以保全你。
东方朔对奶妈这样吩咐好了,等到汉武帝叫奶妈来问:“你在外面做了这许多 坏事,太可恶了!”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 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 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现在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说算了,免了你这一次的罪吧!以后可不要再 犯错了。“帝凄然,即敕免罪”。暂且交付看管起来,也就好了。
像这一类的事,看起来,是历史上的一件小事,但由小可以概大。此所以东方朔的滑稽,不是乱来的。他是以滑稽的方式,运用了“曲则全”的艺术,救了汉武帝奶妈的命,也免了汉武帝后来的内疚于心。
假如东方朔跑去跟汉武帝说:“皇帝!她好或不好,总是你的奶妈,免了她的 罪吧!”那皇帝就更会火大了。也许说:“奶妈又怎么样,奶妈就有三个头吗?” “而且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为她说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坏主意吧!” 同时把你的讲话家伙也一齐砍下来,那就吃不消了。他这样一来,一方面替皇帝发了脾气,你老太婆神经病,十三点!如此一骂,皇帝难过了,也不需要再替她求情, 皇帝自己后悔了,也不能怪东方朔,因为东方朔并没有请皇帝放她,是皇帝自己放 了她,恩惠还是出在皇帝身上,这就是“曲则全”。
刘备的淫具,齐景公的刽子手
(先主)刘备在蜀,时天旱,禁私酿,吏于人家,索得酿具,欲论罚。简雍与先主游,见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 何以知之?对曰:彼有其具。先主大笑而止。
三国时代,刘备在四川当皇帝,碰当天旱——夏天长久不下雨,为了求雨,乃 下令不准私人家里酿酒,就如现在政府命令,不准屠宰相类同。因为酿酒,也会浪 费米粮和水,就下令不准酿酒。命令下达,执行命令的官吏,在执法上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在老百姓家中搜出做酒的器具来,也要处罚。老百姓虽然没有酿酒,而且 只搜出以前用过的一些做酒工具,怎么可算是犯法呢?但是执行的坏官吏,一得机 会,便“乘时而驾”,花样百出,不但可以邀功求赏,而且可以借故向老百姓勒索、 敲诈,报上去说,某人家中,搜到酿酒的工具,必须要加处罚,轻则罚金,重则坐牢。虽然刘备的命令,并没有说搜到酿酒的工具要处罚,可是天高皇帝远,老百姓 有苦无处诉,弄得民怨处处,可能会酝酿出乱子来。简雍是刘备的妻舅,有一天, 简雍与刘备两郎舅一起出游,顺便视察,两人同坐在一辆车子上,正向前走,简雍一眼看到前面有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在一起走路,机会来了,他就对刘备说:“这 两个人,准备奸淫,应该把他俩捉起来,按奸淫罪法办。”刘备说:“你怎么知道 他们两人欲行奸淫?又没有证据,怎可乱办呢?”简雍说:“他们两人身上,都有 奸淫的工具啊!”刘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懂了,快把那些有酿酒器具的人放了 吧。”这又是“曲则全”的一幕闹剧。
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所谓“怒不可遏,恶不可长”。尤其是古代帝王专制政 体的时代,皇上一发了脾气,要想把他的脾气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气反而发得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顺其势——“曲则全”——转个弯,把他化掉就好了。这是说身为大臣,做人家的干部,尤其是做高级干部,必须要善于运用的道理。历史上 这些故事多得很,我们再看第三个: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至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 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周朝,春秋时代的齐景公,在齐桓公之后,也是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拥有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晏子——晏婴当宰相。当时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乃大 发脾气,抓来绑在殿下,要把这人一节节地砍掉。古代的“肢解”,是手脚四肢、 头脑胭体,一节节地分开,非常残酷。同时齐景公还下命令,谁都不可以谏阻这件事,如果有人要谏阻,便要同样地肢解。皇帝所讲的话,就是法律。晏子听了以后, 把袖子一卷,装得很凶的样子,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一边在鞋底下磨刀, 做出一副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皇帝泄怒的样子。然后慢慢地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发脾气的景公问道:“报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难下手,好像历史上记载尧、 舜、禹、汤、文王等这些明王圣主,要肢解杀人时,没有说明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请问皇上,对此人应该先从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尧舜一样地杀得好?”齐景 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对晏子说:“好了!放掉他,我错了!”这又是“曲则全”的另 一章。
晏子当时为什么不跪下来求情说:“皇上!这个人做的事对君国大计没有关系, 只是犯了一点小罪,使你万岁爷生气,这不是公罪,私罪只打二百下屁股就好了, 何必杀他呢!”如果晏子是这样地为他求情,那就糟了,可能火上加油,此人非死 不可。他为什么抢先拿刀,要亲自充当刽子手的样子?因为怕景公左右有些莫明其妙的人,听到主上要杀人,拿起刀来就砍,这个人就没命了。他身为大臣,抢先一 步,把刀拿着,头发揪着,表演了半天,然后回头问老板,从前那些圣明皇帝要杀 人,先向哪一个部位下手?我不知道,请主上指教是否是一刀刀地砍?意思就是说,你怎么会是这样的君主,会下这样的命令呢?但他当时不能那么直谏,直话直说, 反使景公下不了台阶,弄得更糟。所以他便用上“曲则全”的谏劝艺术了!
大概把这些历史故事了解以后,可作人生做人处事的参考。世间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即使家庭骨肉之间朋友之道,也是一样。人非修学不可,读了书要学以致 用,但有时候书虽读得多,碰到事情的现场,脾气一来,把所读的书都丢掉了,那 就没有办法的事。
枉则直的教育法
其次,我们再用历史故事说明“枉则直”的道理。汉文帝是研究老子的好学生, 所以,我们讲老庄的思想学术,引用他的故事亦蛮多的,现在又要借用他的一则历史故事:
汉文帝初即位,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后兄长君。弟广国,字少君。初为人略卖,传十余家。闻皇后立,乃上书自陈。厚赐田宅,家于长安。 周勃、灌婴等曰:吾属不死,命且悬此两人。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 师傅宾客,恐又复效吕氏也。乃选士有节行者为居。两人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
过去宗法社会,重视长子,大儿子可以继承皇帝位子,这是古代传统的习俗。汉文帝的大儿子的妈妈姓窦,儿子当了太子,母亲便顺理成章当上皇后(过去皇帝 的妻子很多,看哪一个生儿子生得快,做太子的希望就大)。可是,窦家这位皇后, 家庭履历并不太高明,她是贫贱出身。皇后的哥哥名字叫做“长君”,有个弟弟名 叫“广国”,又名“少君”。窦家这个小兄弟更惨,年轻的时候,被骗子骗走,把他卖掉,这家买来,卖给那家,辗转卖了十多次。到了二十几岁时,听到姊姊当了 皇后,他便写信给皇后,说明彼此之间同胞姊弟的关系。窦皇后接到信以后,既惊 喜,又怀疑,写信的人究竟是不是被人骗走卖掉的兄弟呢?可是他再向皇后说明小时候同胞手足间,如何共同生活,姊弟如何相亲相爱,列举事实证明,皇后才相信 这真是他的兄弟了,因为报告中所说的事,只有他们姊弟之间才晓得。从此归宗认 亲,一步登天,“厚赐田宅”,赏赐田宅很多;“家于长安”,住到国都所在地来, 以便姊弟间可以时常相聚,享受天伦之乐。
可是我们晓得汉朝的历史,一起手,便有外戚之祸。汉文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就是因为汉朝刘家的老太太吕后造反出了问题,才有机会轮到他当皇帝。汉高祖死 后,吕后当权,想要把刘家——汉高祖后代都弄光,给自己娘家吕氏后代当皇帝。这件政变的大祸事,全靠跟刘邦同时起义的老干部周勃与陈平他们设计平息了。周 勃与灌婴,都是追随汉高祖刘邦一同起来打天下的、立有汗马功劳的将领。他两人 看到窦皇后姊弟之间这个情形,便联想到刚刚过去吕后与吕家的故事,就商量说,我们这些人,与汉高祖一起出来打天下,出生入死,总算留下一条老命,现在业已 过了退休高龄,将来要想保全身家性命不死,可是照现在情形看来,我们的命运, 还须掌握在窦家姊弟的手里,而且这两姊弟出身贫贱,知识、道德、修养都很低。像这种人,一旦进入政治舞台,手上有了权势,如果残暴起来,比知识分子出身的 人,还要残暴得多。周勃与灌婴,在几千年前,虽然出身行伍,但凭人生经验,就 早已看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没有正确中心思想和深厚学术修养的人,一旦出来当政,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此远见,的确高人一等,无怪能做开国功臣之一。商量 结果,唯一办法,只有首先教育他们读书明理,“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唯一的 补救办法,为了他们好,为了窦家好,为了我们全体高级老干部,将来不再受冤枉 的迫害,只有教育他。因此审慎选择一批好的老师,和一班好的青年子弟和他做朋友,来辅导他步入正途。周勃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不从教育着手,“恐 又复效吕氏也”,这两个人将来当权了,恐怕要学吕家的模子,那就太危险了。 “乃选士有节行者为居”,于是选拔有学问、有道德、有节行的人(有学问的人, 不一定品行好,因此必须要加一项有节行)与他做朋友,并教他读书。窦家兄弟两人,受了良好教育造就,从此便变成谦虚退让的君子,与世无争,这有多好啊!皇 亲国戚之间,还有谁敢欺负他,他也不欺负人。身为皇亲国戚的人,只有如此,不 以尊贵骄人,自然更为高贵了!这两兄弟后来学问成就,不像其他皇帝的亲属,他们是非常讲学问、讲道德,绝对不以自己的尊贵,去欺负人家,傲视人家,不要法 律的约束,都能自尊自重。他自己有了这样的学问、这样的修养,因此而终前汉世 代,窦氏世泽绵长,成为世家大族。这就是“枉则直”的道理。
实际上,周勃、灌婴对窦皇后姊弟之间这样处理,也很不公平,可以说是别有私心的。他们是为了自己将来不受冤枉的迫害,怕自己会被陷害,所以也非圣人之 道。圣人之道,是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应为大众着想。倘认为像窦少君兄弟这样的 人,到了第一等高位,便应该加以教育而造就他为国家所用的人才,并非只顾私人的利害,那就是仁人的用心了。孔孟之道,固然应当如此,老庄之道,也不例外。 历史上记载得很明显,他们两个人的动机,不是为别人着想,也不是为国家天下着 想,而只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而有此一动机的,所以只能说是一种权术手段。但是这个手段,已经够高明,够美好,事实上也合乎老子《道德经》“枉则直”的原则了!
下面晏子这一个“枉则直”的故事,是道德的“枉则直”的道理:
晏子(婴)谓曾子曰: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圄中规,虽有槁暴,不复赢矣。故君子慎隐揉。和氏之壁,井里之困也。良工修之, 则为存国之宝也,故君子慎所修。 (www.daowen.com)
晏子是曾子的前辈,字平仲,他是孔子相交最好的朋友,孔子也很佩服他这个人(大概曾子那时年纪很少,该叫他世叔吧)。有一次,晏子对曾子说:“今夫车 轮,山之直木也。”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不像现代是橡皮的。车轮是圆的, 可是山上的木头是直的,没有弯曲的,“良匠揉之,其国中规”。好的木工,把直 的木头拿来加工,变成弯的圈圈,一经雕凿过,这个圆圆刚好中规中矩,刚刚是一个圆圈,没有一点偏差。
“虽有槁暴,不复赢矣!”木头的本身,虽有枯槁的地方,或者是有暴节的凸 出来,或者是木头有一个地方凹下去,这两种情形,都是木头的缺点,可是经过木工的雕凿,“不复赢矣!”这个木头,如有缺点做成车轮,要载很重的东西,那怎么行呢!但是经过一个木工的整理过,它没得缺点了,便可发出坚强的作用来。
“故君子慎隐揉”。什么叫“隐揉”呢?慢慢地、渐渐地。所以说,要学会做 一个君子,便要谨慎小心,致力学问修养,一天一天慢慢地琢磨成器,如同木工做 车轮于一样,慢慢地雕凿,平常看不出效果,等到东西做成功了,效果就出来了,到这时候,才看出成绩。所谓“慎隐揉”。就是慢慢地、渐渐地、静静地,不急躁地去做。这就是告诉曾子,人生的学问道德修养,不是一下做得好的。
第二个观念,“和氏之壁”。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块大的宝石——玉,就是商 相如见秦昭王“完壁归赵”的那块玉。原是楚国的玉工卞和,观察到荆山有一块大石头,断定它里面蕴藏有一方美玉。最初还没有人相信,指他说谎话骗人,卞和因 此还受了刑罚,两腿被锯断了。后来事实证明,的确其中有玉,一跃而成为价值连 城的宝玉。卞和好冤枉啊!但这块宝玉,当它还没有开凿出来,只不过是一块噗石而已。如同乡巴佬,生活没得办法,到山上弄块石头——去找玉石——如果一下看准了,凿开了里面有玉,就会发财。这和穷人到沙滩上淘金是一样的。可是,石头 固然找对了,但必须经过良工加以切磋、雕琢,制做成为上好的珍品,那么,这块 石头才能成为“存国之宝”,象征保全一个故国的大宝了。它本来不过是山里一块 没有人要的石头,连牛羊都可以在上面大便,等到挖出来后,经过人工雕凿整理,就变成“存国之宝”。引用这个故事来比喻,“故君子慎所修”。一个普通的人, 要想变成一个圣人,或者是要开创一番事业,处处需要学问、道德、知识、技能,但须看你自己平常所学、所修养、所注意的是什么?这就是说明了“枉则直”的一则作用。
狐狸、豹皮的吸引力
再说“洼则盈”的故事:
晋文公时,翟人有献封狐、文豹之皮者。文公喟然叹曰:封狐、文豹何罪哉?其皮之罪也,大夫架枝曰:地广而不平,财聚而不散,独非狐豹 之罪乎?文公曰:善哉说之。架枝曰: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 散,人将争之。于是列地以分民,散财以赈贫。
“洼则盈”。水性下流,凡是低洼的地方,流水积聚必多,最容易盈满。春秋 时代,齐桓公、晋文公都是五霸之一。但春秋所谓的霸主,并非后来项羽自称为 “西楚霸王”的霸王。后世所谓的“霸王”,应该等于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 国际间有它了不起的武力和特殊的政治声望威力。尤其晋文公是春秋时候第二个霸 主,而且他更与齐桓公所遭遇家庭问题所发生的变故,类似而又不同。他因为后娘的争权而发生变故,逃亡在外,历尽艰危险阻,吃尽苦头,饿过饭,几乎把命都丢 掉,流亡了十九年,获得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最后复国,所以晋国在他手里成为一 个霸主。当他当了霸主的时候,翟这个地方(在今山东),有一个老百姓,来献 “封狐文豹之皮者”,向晋文公贡献一件长得很大的—一起码是有七八百年的道行、 成了精灵的狐狸,结果也难免有此一劫,被人抓到杀了,得了一张大皮。在过去以 狐皮制成的衣服叫狐裘,是第一等衣料,非常名贵,普通老百姓是穿不起的,没有这种资格和本钱,因此得到这样好的一张特等狐皮,自然要献给君主。另外一张豹 的皮,也是有特别花纹的皮包,都是上等皮货。晋文公收到老百姓所献上这样的珍 品,因为自己在外流亡多年,什么苦头都吃过,所以看了以后,不免引起感慨,大叹一声说道:“封狐、文豹何罪哉,其皮之罪也。”狐狸长大了也不犯法,豹子毛长得漂亮,也不犯法,动物有什么罪呢?可是这两个家伙,硬是被人打杀了,只是 因为它的皮毛长得太过漂亮,所以才免不了祸害的降临!
这时,曾经跟他流亡多年的一位功臣,名叫荣枝的大夫,听了晋文公的感叹,就接着说:“地广而不平,财聚而不散,独非狐豹之罪乎?”这几句话是很妙的双关语,他说:“一个国家拥有广大的土地(春秋时候,人口很少,没有开发的地方 很多),君主内府(宫廷)的财帛又那么多,但是老百姓仍然没有饭吃。那岂不是如这两头被杀害的狐狸、豹子一样的可怕吗?”荣枝这话说得很幽默,换句话说, 他当时所讲的话与后世禅宗祖师们的话头一样,都具有面面观的价值,要有高度理解力,能听别人吹牛的天才,才可听得懂。像齐桓公、晋文公、汉高祖这些人,专 门会听别人吹大牛的,自然心里有数。来枝的话也可以解释为:我们国家的土地那 么广大,而你私人皇宫的财产又那么多,“福者祸之所倚”,说不定有一天也像这 狐豹的皮件一样,落到别人的手里啊!这几句话很难解释,很难作明白的表达,直译成白话,就没有含蓄的美了,此之所以为古文,则自成为一套文学逻辑。古文为 什么不明讲呢?如果用现在的白话文的体裁语气,讲完了以后,等于在洗澡堂里看 裸体,一览无余,一点味道也没有。而且在说话的艺术上,变成太直,等于顶撞,绝对是不行的,不合乎“曲则全”的原则。同样的语意,经过语言文字的修饰,便可以当作指责,也可以当作比喻。不要认为文章只是文章而已,古人讲话未必真会 那么讲。在我的经验中,晓得前辈说话,真的那么讲,因为我小时候听到前辈先生 们讲话,他们嘴里讲出来的话就是文质彬彬的。自己读书没有读好,听他们讲话往往会听错了,不像现在一般讲话,一点韵味也没有。例如:好的!好的!偏要说成 “善哉!善哉!”这又为了什么?因为古人认为语意如不经修饰,就不足以表示有 学问的修养。现在如果用这种语汇,说委婉的话,却反遭人讥消为“咬文嚼字”了。
晋文公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因看到狐豹的皮而引出内心的感慨,再经过跟在他身边的亲信接上这么一句“独非狐豹之罪乎?”晋文公便说:“善哉说之!”意思 是说:好!你的道理说得对,你就把你要说的道理直接讲个彻底吧!不要含含糊糊,有所顾忌了!
来枝说:“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你没有平均地 权,把没有开发的地区分配给人民耕种,将来就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别人就会起来分配。你宫廷中财产那么多,没有替社会谋福利,将来就会有人将你皇宫的宝藏 拿走了。晋文公说:你说的全对!因此马上就实施政治改革,“于是列地以分民, 散财以赈贫。”这就是“洼则盈”的道理。
我们再说一个“洼则盈”的故事:
晋文公问政于咎犯。咎犯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如富,上失地而民知贫,古之所谓致师而 战者,其斯之谓乎?
“咎犯”是一个人名,不要认为“咎”是过错,“犯”是犯了罪,这样解释那就糟了(一笑)。咎犯和架枝,都是晋文公身边的高级干部,而且都是跟晋文公流 亡在外十九年吃尽苦头的人。有一天晋文公与他讨论政治的道理,咎犯对曰:“分 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 地而民知贫。”咎犯答复说:你要在经济上、财政上,做平均的分配,合理的分配。 比如我们分配一块肉,煮熟了来分配,还不如分腥的好。拿一块生的猪肉分给人家,五斤也好,十斤也好,分到猪肉的人,也许红烧,也许清炖,比较方便,一定要煮 熟切片再分送给人家,那么,人家就固定非吃白切肉而不可了!这样,就有点强迫 别人的意志了!这是分熟的不如分腥的涵义,是用譬喻的逻辑。再说,分食物给人家,不如分地给人家自己去耕地好。也就是说,最好是把王室的私有财产——土地, 平均地权,分配给老百姓以后,“而益其爵禄”,不但分配给他土地,使其生活安 适,而且给他适当的职务,使他有事情可做。这样一来,自己的财产虽然分配给了老百姓,在形态上好像是把财产分掉了,其实老百姓富有了,也就是王室国家的富 有。“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贫。”这两句又是什么内涵呢?因为万 一有敌人来侵犯,全国老百姓不要你下达命令,自然会起来作战,如果我们共有的 国土被敌人占据了,那大家也完了。何谓“致师而战者”?“致师”,是不等到下 达命令,老百姓自动地都来动员,因为国家的灾难,就是人民自己的灾难,这是“致师而战”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洼则盈”的原理。
我们现在费了很多时间力气,说明了这几句话的道理,下面再讲一则历史故事,来说明“敝则新”。
赵简子谓左右车席泰美,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履虽贵,足必履之,今车席如此泰美,吾将何以履之。夫美下而轻上,妨义之本也。
赵简子也是战国时代的大政治家之一,“谓左右车席泰美”。他看到左右的人, 如一般官吏或侍随官等人,都把他的车子里铺的席子,做得太讲究了,拿现在比喻,地毯太好了,所以,他很不高兴,向左右的人说:为什么把我车子里面布置得那么 漂亮,那么名贵呢!帽子再坏,还是戴在头上。鞋再名贵,还是穿在脚底下,踏在 地面。现在你们把车子铺上那么好的地毯,那么我要穿上什么鞋子,才能踏这地毯上面,以便名贵中更加名贵呢!即使换了一双更名贵的鞋子,我可无法再到我妈妈 那里找一双漂亮的脚来穿这双好的鞋子呢!那怎么办!“夫美下而轻上,妨义之本也”。这句话,就同参禅一样是话头,人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美上而轻下”也 是不合理的,这不是道德的根本。他吩咐把漂亮的地毯拿掉,保留原来的朴实,那 才是永远是常新的。
我们引用历史的故事,来说明老子这几句话的作用,使大家了解在行为上、做人处事的原则。一个人做人做事,无论大事小事,一定要把握住道家的精神——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这几个原则才好。这是人生的艺术,自 己要把这一生的生活,个人的事业前途,处理得平安而有韵味,就应该把握这一些 原则。而这四个原则,归纳起来,统属于“曲则全”的延伸而已。
有了富贵,失去欢乐
接着,更加引申“曲全”之道的正面告诫,便说出“少则得,多则惑”的名言。 当清末民初的时期,有一山西商人,生意做得很大,财产很多,可是这人一天到晚, 必须自己打算盘,亲自管理会计。虽然请有帐房先生,但总帐还是靠自己计算,每天打算盘打到深夜,睡又睡不着,年纪又大,当然很烦恼痛苦。挨着他的高墙外面, 却住了一户很穷的人家,两夫妻做豆腐维生,每天凌晨一早起来磨豆子、煮豆浆、 做豆腐,一对活宝穷开心,有说有笑,快快活活。可是这位富商,还睡不着,还在算帐,搅得头晕眼花。这位富商的太太说:“老爷!看来我们太没意思!还不如隔 壁卖豆腐这两口子,他们尽管穷,却活得很快乐。”这位富商听了太太这样讲,便 说:“那有什么难,我明天就叫他们笑不出来。”于是他就开了抽屉拿了一锭十两 重的金元宝,从墙上丢了过去。那两夫妻正在做豆腐,又唱歌,又说笑,听到门前 “扑通”一声,掌灯来看,发现地上平白地放着一个金元宝,认为是天赐横财,悄悄地捡了回来,既不敢欢笑,更不想歌唱了,心情为之大变。心里想,天上掉下黄 金,这怎么办!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不能泄露出去给人家知道,可是又没有好地 方储藏——那时候当然没有使用保险柜——放在枕头底下不好睡觉,放在米缸里也 不放心,直到天亮豆腐也没有磨好,金元宝也没有藏好。第二天,两夫妻小组会议,这下发财了,不想再卖豆腐了,打算到哪里买一幢房子,可是一下子发的财,又容 易被人家误以为是偷来的,如此商量了三天三夜,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还是得不 到最好的方法,夜里睡觉也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两口子的欢笑声和歌唱声了!到了第三天,这位富商告诉他的太太说:“你看!他们不说笑、不唱歌了吧!办法 就是这么简单。”
穷人没有见过很多的钱,也没有经历过财富的日子,以为财富很好,认为财富多了,就会快乐和幸福。过去的时代,住在海边的穷人家就很可怜,一年到头,只 吃一点番薯干,掺了一些糙米做稀饭,除此之外,一点液得发臭的成鱼,算是佐餐 的副食。偶然吃到一点青菜、豆腐,那是一种大享受。曾经有一个穷人,发了一个大愿,他说,如果我某人将来有钱的时候,天天要吃青菜豆腐,才够意思,这就是 他一生的最高欲望了!他可不知道,有钱的人吃青菜豆腐,并不算一回事,他以为 青菜豆腐便是世上最好的菜肴。但是,谁又真能了解,知识愈多,烦恼愈大。财富越大,痛苦越深呢!所以佛经里把烦恼叫做“烦惑”,愈有烦恼,思想就愈迷惑不清。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说:自古以来,有道的人——圣人,必是 “抱一为天下式”,确然而不可拔,固守一个原则以自处。但是,什么叫“一”? “一”者,道也。下面会有解释,这里暂时保留。总之,他是说人生于世,做人做 事,要有一个准则,例如现在很多青年同学,并不如此。问到他们的人生观是什么?他们都茫然不知所对。许多读到大专毕业的同学,甚至拿到硕士、博士的人,谈到 他的人生观,总是说还没有确定。你作木匠就作木匠,做泥水工就做泥水工,当皇 帝与作泥水工,只是职业上的不同,人格则仍然是一样的。人要认定一个人生的目标,确定自己要做什么。要做一个学者,就准备穷一辈子,如果又怕穷,又想当学 者,几乎是不可兼得,无法两全的事。但是人生观总是要有个确定的目标才对。所 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是为至要。
四不的领导学
接着一式以后,便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 长。”道家的老庄,与佛家、儒家,三家教人的道理,几乎都是一样的。不过佛家、儒家是从正面上讲,老庄道家是从反面上说的。反面说的意义深刻,不但深刻,而 且更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因为佛家与儒家是从正面上说的,往往变成了教条式的告 诫,反而使人产生抗拒性的意识。至于老庄道家的说法,却合乎“曲则全”的作用, 比较使人容易接受。
“不自见故明”。人本来要随时反省,使自己看见自己才好,为什么在这里却 说要“不自见故明”呢?这是说,要人不可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执著了自己的主 观成见,便同佛家所说的“所知障”,反为自障了!因为自有主观成见,就无法吸 收客观的东西,因此而说“不自见故明”。尤其对一个领导的人来讲,千万不要轻 易犯了这个错误,即如一个公司的老板、董事长,一旦事业成就,便不可得意忘形,须有“不自见”,才能更加明白事理。有人说,老庄是帝王学,是伟大的领导术,也许重点就在这些至理名言中。当一个领导群众的人,千万不可有“自见”,需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所有的智慧,集中为你自己的智慧,你的智慧就更大了。那 就合乎“不自见故明”的道理了。
“不自是故彰”。“自是”与“自见”差不多是同一个道理,但同中有异。 “自是”是主动的认为我一定都对的,我的绝对没有错。譬如现在的人,喜欢引用拿破仑说的:“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乍听很有气魄似的,其实,拿破仑就太“自是”,所以变成拿破了轮,结果还是要失败。只引用拿破仑的话,没有看到拿破仑的一生,他不过是像项羽一样的人物,并没有真正成功的内涵。他的字典里 面没有难字,那是“自是”,所以,成功果然很难,人不自是,才能开彰大业。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表扬的代名辞。有了功劳的人爱表功, 差不多是人们的常态。尤其许多青年同学们,很容易犯这个毛病,虽然只做了一点 事情,就想人家表扬一下,要鼓励鼓励。常常以此来作为课题,考察青年同学,看他能稳得住多久时间。有些人稳几天可以稳得住,多过几天,心里就稳不住了,我 做的事这么久了,好像老板都不知道一样,就要想办法表现出来。真正有修养的人 要不自伐,有功等于无功,儒家的人常以尧舜来做标榜,“功在天下”,“功在国 家”,而他自己好像一点都没有做一样,而且更加谦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贡献似 的,那才是不自伐的最高竿,当然不会埋没了你真正功高望重的知名度的,因为天下明眼人毕竟很多。
“不自矜故长”。“自矜”,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尊心,说好听点叫自尊心, 说不好听就叫做傲慢,自尊心与傲慢,几乎是同一心态,但用处不同,效果也不一 样。比如,走在街上,看到别人的钞票掉了,很想把他捡起来,但又不敢去捡,为什么?因为有自尊心。那你就干脆捡起来等人来认领,或是送到警察派出所招领, 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所以自尊与傲慢,看是用在什么地方,用不对了,就是傲慢, 用得好就是自尊。傲慢的人不能成功,所以要不自矜才能成长。“不自见故明,不 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四不的名句,是告诉我们,为人立身处世必然要记住的道理,岂止要把它作为“座右铭”,应当要把它作为“额头铭”, 要贴在额头上,记在脑子里,则终身受用不尽。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讲到这里,全篇还是一句老话——“曲则全”。
刚才是分开作解说,现在老子他说:因为人能够真做到无争才行。要怎样才能做到无争呢?好处都属于别人的。例如佛家所说,就要菩萨发心,慈悲爱人,爱一 切世人,一切牺牲都是为别人,自己不想得到任何一点报酬。因此,“天下莫能与 之争”。纵然要争,也没有用,我既什么都不要,本来便是空,与“空”争个什么! 人之所以有祸害、有痛苦、有烦恼,就是因为想抓住点什么,既然一切都不要、都舍出去了,那自然无争,自然争不起来。综合上面这些道理,也都是为了“曲则全” 原则的发挥,看来都是反面文章,同现实一般的人生,都是相反。其实,相反地,正是为了正面可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德,完美自己的人格,所以,老子加重语 气说:“岂虚言哉”!这不是空话啊,不是空理论啊!
“诚全而归之”。这句话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曲则全”最重要,人 生最伟大的作为,不必要求成功在我,无论在道德学问上的成功,或是事业上的成功。如果“功成、身退而不居”,一切付之全归,这赤裸裸的坦诚,就是“曲则全” 的大道,这才是人生的最高艺术。“诚”字,可以把它作动词用,说明实在要走“曲则全”的道理,才能够得上为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另外的一种解释是: “诚”字下面加一标点,构成“诚,全而归之”。这样一来,便是说明如何做到 “曲则全”的真正条件,那只有一个“诚”字才可。绝对不能把“曲则全”当做手 段,要把它当做道德,要真正诚诚恳恳地去做。如果知道“曲则全”的名言,却把 它当成手段去做,那就“不诚无物”,完全不对了。所以,也可以读成“诚,全而 归之”。这种解释。也不是我的发明,看了很多古人的注解,果然早已有这一见解。 所以,书读多了,常常发现自己不能“自见”、“自是”,好像有很了不起的见解, 以为前无古人,但过了几年以后,忽然看到另一本书,就脸红了,原来你的见解, 古人早已说过,所以人不能“自是”。固然我并非偷袭古人的见地,但古人也绝不 是偷去你的。
这是《老子》第二十二章,他在讲“曲则全”之后,下面再给我们申述了很多。 也由此可以发现《老子》这本书的编排,有很多章第一句话是最重要,下面即是这个纲要的申述,等于现在写文章一样,先标出一个纲要,纲要下面就说出很多重要 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