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的屁股真该打
每当在报刊上看到一些言之无物而又篇幅太长的文章时,笔者头脑中就冒出明代朝臣茹太素的故事来。
据《明史》记载,有一次,茹太素向明太祖朱元璋陈说时务,洋洋洒洒,长达万言。朱元璋听得腻烦难耐,不禁龙颜大怒,命宫中武士在文武百官面前将茹太素重打了五十大板,痛得茹太素哭爹叫娘。事后,朱元璋对别的大臣说,其实茹太素所要反映的事有五百字足矣,何须堆砌那么多文词,使人听后如坠云雾,难明其意。
酸腐文人茹太素遇上嫉恶如仇的朱元璋,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朱元璋不愧是位有作为的开国皇帝,处理问题英明、果断。那打在茹太素屁股上的五十大板,真可谓是对空洞无物之长文的最有力的批判。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一位青年曾就写长文好还是写短文好这一问题请教过他,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一天,马克·吐温去一家教堂听演讲,演讲者声情并茂地讲述非洲某地灾民的艰难生活,并当场发起募捐活动。听了五分钟后,马克·吐温先生很受感动,立即决定捐献三十美元,为非洲灾民献上一分爱心。演讲人继续在讲,十分钟后,马克·吐温决定将捐款降低到二十美元。又听了二十分钟后,马克·吐温先生决定只捐十美元。可演讲人仍在滔滔不绝地讲。演讲终于结束,募捐活动开始了。当募捐盘经过马克·吐温身边时,他不但一分钱没捐,反而从盘子里偷偷地拿了五美元……(www.daowen.com)
相信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空洞乏味之长文的负效应由此可见一斑。毛泽东就非常反对写长文章,他在延安整风时期作题为《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时尖锐地指出:“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毛泽东一生写过许多短文,语言简洁、概括性强是其作品的一大显著特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这是毛泽东在1964年读《史记》和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的《中国通史简编》时的抒怀之语,寥寥五十个字,便勾勒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言简意赅,使人读之壮怀激烈,堪称绝唱。
不少人不屑写短文章,其实短文章的威力是相当大的。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召开国民参议会议,议员们有的主战,有的主和,尽管双方都搬出了长篇大论,但谁也说服不了谁。远在南洋的陈嘉庚议员寄回来了非常简短的一纸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结果这个分量很重的一句话提案博得了大多数议员齐声喝彩,参议会很快就统一了思想。这个字字矶玉的简短提案产生的效果,是那些冗长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著名学者蔡尚思写了一本二十万字的关于《周易》的论著,出版时他一刀砍去四分之三文字。有人说,这一刀至少砍去几千元稿费,但蔡老一笑了之。删繁就简三秋树,愿我们每位笔耕者都能向蔡老学习,把文章写得精炼些,万不可步茹太素之后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